請大家注意個人防護,不扎堆、不聚集,
做到防疫“三件套”,防護“五還要”。
有人說,每天清晨喚醒上海的,不是黃浦江上悠揚的船鳴,也不是豆漿油條的地道香味,而是矗立在外灘的海關鐘樓傳出的鐘聲。每當海關大鐘金石撞擊般雄渾的聲音在半空中回蕩,上海這座東方的大都市就顯得更加的充滿活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黃浦江畔這座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建筑——海關大樓(原名江海關大樓)。
建筑本身
海關大樓位于中山東一路13號,于1925年12月15日奠基,1927年12月19日啟用。這幢建筑由公和洋行設計,占地面積為5000㎡,建筑面積為32500㎡,采用簡化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其體量感帶有現代建筑的一些影響。海關大樓與匯豐銀行大樓共同構成外灘建筑天際線構圖的一個中心,成為外灘建筑群中兩幢最有代表性的建筑。
海關大樓分東、西兩部分,東部面對黃浦江,主體建筑為8層,上面有3層高的四面鐘樓,鐘樓頂部(不含旗桿)離地面76.2米,是建筑的最高點;西部直達四川中路,高5層(局部7層),是大樓的輔樓。大樓門楣由4根希臘陶立克立柱支撐,給人以莊重感覺。大樓以鐘樓為縱軸線,建筑兩邊對稱均衡,上部及塔樓外墻采用花崗石貼面,下部為粗糙花崗石砌筑。
大樓正門底層大廳,天花板上有8幅帆船壁畫,由幾萬塊彩色馬賽克鑲拼而成,還有國際通行的海關標識,帶翅膀的雙蛇環繞鐵杖,中國海關的標識則是加上了一把鑰匙。天花板中心位置正對的地面上,安裝著水晶燈噴水裝置。
大樓1至6樓的樓面都有大小不同的門廳,廳門為銅框花格玻璃制成。大廳、門廳的地坪、樓梯、走廊都以馬賽克鋪砌。2至6樓各室皆鋪袖木拼花地板,天花板則以石膏塌花涂金而成。整棟建筑共有10臺電梯,6個樓梯,大樓內合計有392個房間,自流井一座,大樓新建時還安裝暖氣設備。
很多人并不知道,上海的“海關大樓”最初并不是這樣的,歷史上上海的海關建筑先后建過三次,分別為三種不同的建筑形式。
1857年建造的第一代江海北關
最早的上海海關是1845年建造的,被稱為“新關”、“北關”、“新北關”,也稱“江海北關”。江海北關是一幢典型的中國官衙式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三進樓房,正檐翹角,歇山頂,屋面上有一座小閣。大門為牌樓式,門楣上書“江海北關”4個字。
1893年在原址建造的第二代江海關
到19世紀80一90年代,外灘的原有建筑大多被翻建和重建。“江海北關”與四周的建筑相比,顯得寒酸。第二代上海海關由浦東人楊斯盛的營造廠承建,于1893年落成。新江海北關沿用了舊址的基礎,平面與舊關基本相近,為凹字形,磚木結構,中間有6層高的方形鐘樓,鐘樓南北兩邊各有4層樓房相對,大門兩旁圍墻上加鐵欄桿。
1927年12月,在原址重建的江海關,竣工后拍攝的照片
1925年,新的江海北關再一次重建,這就是現今的海關大樓。由于一旁的匯豐銀行大樓已成為當時外灘占地最大的建筑。所以江海關無法在面積上超過匯豐銀行。由匯豐銀行的設計公司——公和洋行設計的第三代的江海關大樓,其新建鐘樓的高度讓江海關超過了匯豐銀行,成為了當時外灘最高的建筑,使得兩棟建筑取得了視覺上的平衡。
建筑特色
從大樓看外灘(新民晚報)
上海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海關鐘樓旗桿位置北緯31°14',東經121°29',成為 20 世紀 20 年代上海地理位置的標志點,同時也是當時外灘建筑中最高、氣派最大者。
鐘樓四面為圓形鐘面,每面用12角棱形圖案組合,直徑5.4米, 內裝自動開關燈72盞,鐘的指針用紫銅制成,時針長2.3米,重37.5千克;分針長3.17米,重49千克;3個鐘擺,最大一個重達2噸,每一刻鐘就有135千克鐘的銅錘撞擊銅鐘報時。銅鐘聲音洪亮,可傳數里之外。
海關大鐘是當時在中國最大和建造最早的海關大鐘,與倫敦著名的大本鐘是姊妹鐘。此鐘現在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鐘之一。
建筑打卡點
海關大樓鐘樓
這座鐘樓大鐘共四個鐘面,由100多塊錯落有致的白玻璃組成,是外灘的標志性景觀。
海關大廳
底層進入大門是海關大廳,巨大的天然大理石柱上布有貼金花紋,中央大廳八角形穹頂鑲嵌八幅彩色馬賽克鑲拼的帆影海事圖案,十分精美。
周邊打卡點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大樓
該建筑1921年動工,1923年6月竣工,建筑面積23415㎡,整棟大樓為鋼框架結構。大樓八角門廳的彩色馬賽克拼花圖案等令人印象深刻。
地址:中山東一路12號
開放時間:每天09:00-16:00(建筑外部全天開放,內部僅辦理業務可進入)
東風飯店
東風飯店位于中山東一路2號,1864年正式建成,是一幢歐式新古典主義的鋼梁柱及磚混結構建筑。建筑基本上采用古典主義構圖,但南北端墻頂上的塔樓、上部細部與裝飾則為巴洛克式。
地址:中山東一路2號
開放時間:全天
旅游線路推薦
東風飯店→上海浦發銀行大樓→海關大樓→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沙美大樓→格林郵船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