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營造房屋,考慮到門窗功能時,實用為先。門為出入用,按一般理解,一指出入口,二指出入口上用作開關的設備?!墩f文》解釋:“聞也,從二戶,象形”。窗為通風用,一般理解為設在房屋頂上或壁上用以透光通風的口子,大多有窗扇。《說文》分得很清楚:“在墻日牖,在屋日囪,象形”。
以上僅為門窗的原始功能。
中國人的起居方式歷史上發生過根本變化。席地坐和垂足坐是人類起居方式兩種基本形態。席地坐以日本、印度為代表,而歐洲人則一直垂足坐。坐的形式決定了起居方式。兩大起居體系是研究人類生活的基礎點。中國古人由席地坐過渡到垂足坐,隋唐時期是其分界線。
商周至秦漢時期,席與筵是最重要的家具。它承載了臥、坐、承等多種功能。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席地而坐,盡管戰國以后出現了床,但高也不過20余厘米。早期的這種生活方式給后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至今幾乎與席筵兩字相關的詞組都沒能擺脫它的本義。比如“筵席”,專指宴飲時陳設的座位,由此可見,席地而坐的古人把席筵又當坐具(凳)又當承具(桌又比如“席位”、“主席”等,都表明了席地坐的起居方式給中國人影響之深。
魏晉以后,佛教的傳入以及西北游牧民族的內遷,使國人注意到他們的起居方式—垂足而坐。胡床和椅的出現,提高了國人的視野。家具的分工開始明確,高型家具興起,隨之而來的居室空間逐漸增高。
到了隋唐,家具徹底變革,席地坐的起居方式漸漸剩下殘留形式,而垂足坐的起居方式開始主導了中國人的生活。這時的家具,庋具(柜箱類)迅速增加,至宋,家具形制大大發展,坐具(椅凳類)、臥具(床榻類)、承具(桌案類)、庋具 (柜架類)等主要家具品種與今天的家具無本質區別,基本定型。
中國人起居方式的演變,導致建筑空間的演變。尤其建筑實體空間,由于增高而顯得寬闊敞亮,內檐裝修也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步講究起來,強調功能與美觀。
這些均與建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