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審視課堂教學,超越效率的局限,回歸人的本質。葉圣陶曾經講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業有它自身的特點,有屬于它自身的內在力量——對于這種內在力量,外部環境不能徹底改變它,只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滿足它。盡管效率是美好的,但它并不能決定一切,一味地追求教學的顯性效果并不可取。課堂教學需要一場新的轉型,以超越效率的局限,還原學習境脈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站在長遠、終身且面向未來的立場去培養學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贏在“起點”卻輸在“終點”的悲劇發生。
一、明確身份與做法
在當前強化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是深化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和課程評價改革的推動者和實踐者。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程學習中養成,教師則是核心素養實施的主體。
首先,教師應具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意識,有真正做好課程建設與發展的意愿,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提高,使核心素養的課程理念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形成、完善。
其次,教師應適時調整課程結構,根據不同素養對校本課程進行合并、歸類,積極開發素養型課程,提供學生多樣選擇的可能,進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需要,促進知識、能力轉化為素養,并促進素養的進階、提升,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再次,推進學科融合。以學生的素養不斷提升為目標,打破學科界限、融通各學科知識,貫通價值觀、思維力和創造力,形成自我修養、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終身學習能力與習慣,培養跨學科、跨領域人才成長的核心素養。
最后,教師要把先進的課程理念落實為自己的教學行為,需要教師轉變過去單一的教學行為,應主動探索多級課程管理體系。
教師是課堂改革實踐者。素養教學之一是教學即研究。教師與學生合作研究學科及生活;教師研究學生的思想,讓教學引導學生研究;教師幫助學生做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關心生活、關心社會,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使課程與社會結合,由此才能真正發揮教育作用——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自己。
教師在明確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改進教學,變更課堂。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行為應表現為:首先,重塑教與學的關系。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創造的啟發者。教師的教可能只是一個點撥、引導、提升、點評,是不教之教的過程。
其次,教師優化學習過程,通過課堂“設疑---質疑---解疑”,使學生“想學---會學---學會”,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
最后,整合學科課程。教師應該打破學科知識過死、過細、破碎的局面,幫助學生在學科邊界尋找融合點、共同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具體化,形成可操作的路徑和策略方法。
教師是課程評價的推動者。評價是決定課改與教改成敗的關鍵。教師應該積極進行課堂的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修改已有的課堂教學評價表,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和落實,觀察和評估課堂。
教師還要通過促進學生評價工作,診斷自己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能夠從命題原則上堅持素養、情境和科學精神的有機統一,確立核心素養為測試的主要任務,情境為測試的主要載體,科學精神為測試的重要內容。
立足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更要求教師能夠立足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教師通過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結合學科教學進行育人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德育活動,克服過窄的學科知識學習。根據中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特點,指導學生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方面得到長足發展。
二、提升自我,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教師是專業發展的研究者。教師專業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師專業發展應該是全方位的,要鼓勵教師開展研究,通過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發展內驅力。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教師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是探求者。及時針對在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提出課題開展研究,學習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搜集與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注意研究過程和使用方法的規范性;盡可能與專家合作開展研究,或者爭取專家的親身指導,這樣才能逐步成長為教育研究者。
(二)教師是指導者。包括指導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的策略;指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指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和個性;指導學生學會交往;指導學生學會生活;指導學生學會創造。
(三)教師是學習者。面對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面對層出不窮的新觀念、新知識、新學科、新技術,面對新課程全新的設計思路、全新的目標、全新的內容、全新的實施策略,面對急劇發展變化的教育對象,教師應是一個學習者,并且要善于學習,方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
(四)教師是自省者。教師要善于反思自身教育理念、教學思想,反思教學過程,反思教育結果,反思教育整體,反思教育個案。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堂形式
過去,人們傾向于把“沒有問題的課堂”視為一流的課堂,但它實際上違背了學習的本質。如在一些公開課上,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對答如流,甚至連每個教學環節用了多長時間都和教案上寫的分秒不差——這樣一來,原本充滿活力與挑戰的教學,最終變成了一場寫好劇本的表演;這種課堂雖然表面“默契”,卻實實在在地丟掉了學生主動創新的靈魂。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一些新的課堂形態如游戲、設計、創作、戲劇、繪畫、游學等紛紛出現,這些原本被忽視的學習方式將會煥發出勃勃生機。究其原因,在于這些學習方式更加真實、自然、綜合化,更加符合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育人實際,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完整情境中完成知識的習得,而且通過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實現從已知到未知的飛躍。未來的課堂將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結合起來,構建以面向真實、富有個性、深度體驗為特征的新型課堂。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堂形式表現有以下幾種:
1、有問題、體現原生態的真實課堂。平實、樸實、扎實是其本色;學習真實發生,有學習、有互動是其本真;關注預設更關注生成;有問題、有遺憾、體現原生態方顯其真。
2、讓深度學習發生的課堂。是對學習力培養的學習,是學習力提升的學習:感知力是入口,思維力是加工,創新力是出口。感知力是學習力前奏,思維力是學習內核,創新力是學習終極結果。是解決問題層次逐級提高學習:培養學習力問題選擇時層次:給問題、給方法、找結論;給問題,悟方法找結論;創設情景,讓學生發現問題、找方法、尋結論。是從當前同質化整齊劃一的學習向個性化選擇性學習變革的學習。是學習時空、學習方式、學習工具走向多元化的學習。是從僅關注傳承知識到更關注創新知識的學習。是學生僅是課堂學習單純消費者到還是課堂貢獻者學習。
3、啟迪智慧、改變思維,讓思維生長的課堂。課堂定位從知識、能力立意走向思維、智慧立意,從僅改變思維提升到讓思維生長。尋找思維停靠點、思維激發、思維品質培養、思維多元表征、思維碰撞等皆為改變思維手段、工具、目的,終極指向應然、實然指向一定是讓思維生長。當然反思、頓悟同樣指向讓思維生長。思維生長表現在思維的深度、廣度、厚度)單向或多向增加。讓思維生長路經:對主干問題認識,讓學生從點狀碎片化局部思維到整體系統化思維;從靜態單一思維到動態辯證思維;從結果思維到過程思維;從簡單思維到復雜思維;從借鑒、傳承思維到質疑、批判、創新思維。
4、構建新型師生、生生關系的課堂。關系是課堂生產力,改變課堂先從改變關系、改變情感開始!關系影響態度、效果。
5、內化規則、習慣的課堂。內在秩序感形成的過程:是合作、表達、發問、共處、對話等習得的過程,是模擬社會規則向真實社會規則體驗過程。從約束性規則到指導性規則進化過程。
6、放手、給機會、尊重選擇的自主課堂。從課堂的自學走向真正的自主學習,即學習目標、時間、內容、方法、路徑、順序、方式、方法、工具、結果呈現、考評方式皆有學生自主決定,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高效閱讀、寫作、表達等工具自學;讓學生借助學科學習方法,學科思維的方法等高效課堂學習來自學,讓學生將知識在運用實踐中自學,讓學生借助信息工具來自學,這就是放手自學。
學生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有目標的學習,是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明確學習目標和任務、選擇適合自我的學習方法、監控自我的學習過程、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的過程。“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學習評價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學生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從‘想學’到‘學好’,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技能和意志品質。
7、不斷糾偏的課堂。階段不同側重點不同。從共識到我見(發現不同):關注表達到關注傾聽;從學會說到學會問:從展示到分享:從關注群學到關注獨學;從一刀切單一學習到混合性學習等。
8、 “靜”、“動”、“辯”結合的課堂。素養課堂體現“靜”與“動”有效結合。“靜”就是讓學生靜心地對問題進行原始思考,所以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提高思考的能力。“動”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之間進行高質量的點評和質疑。學生在展示交流學習成果的時候,不僅交流答案,而且要學會說“為什么”,即言簡意賅地說出思路和想法。“辯”是引導學生相互質疑,并闡述觀點。
9、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人文素養的課堂。知識為生活服務,生活讓知識變活。素養課堂重視的是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學知識,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釋生活、創造生活,提高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素養課堂的重要目標。不僅要培養學生刻苦學習、敢于探索、善于發現、勇于創新的意志品質,還要培養學生獻身科學、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情懷。
10、延伸的課堂。沒有延伸的課堂是沒有價值的課堂。教師應根據課堂所學知識,布置項目作業或項目學習,將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探究,讓課堂知識變活,讓社會變成教室,讓生活與社會變成學生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