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難已成鄉村產業發展的瓶頸,為破解鄉村產業振興用地難問題,浙江省湖州市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在全國首創推出農業“標準地”。通過出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方式保障鄉村產業建設用地需要。
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兩塊地——設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但設施農業地適用面小、范圍窄和標準上限低,建設用地指標落地難、規劃滯后、土地出讓成本高和審批手續復雜,用地難已成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瓶頸。為破解鄉村產業振興用地難問題,浙江省湖州市敢為人先、勇于創新,印發《湖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保障農業產業融合項目建設“標準地”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通知》,推出農業產業融合項目建設“標準地”(以下簡稱農業“標準地”),即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以出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方式,保障鄉村產業發展建設用地需要。這項改革既解決了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難題,又保護了耕地,激活了村集體資產。
為管好農業“標準地”,真正做到農地農用,湖州市做到五個規范。
農業“標準地”用于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基礎的休閑農業、農業科技服務、農產品營銷服務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建設。為確保農地專用,湖州市嚴格落實用途管制,農業“標準地”不得用于房地產開發,嚴禁私自轉賣、轉租。
項目實施主體必須是區縣級以上的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從事休閑農業的,要求種植業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50畝以上、養殖業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00畝以上。對符合要求的項目實施主體核發不動產權屬證書。按不高于項目流轉總面積的2%申請農業“標準地”,一般單個項目用地原則上不超過5畝。對于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且投資超過5000萬元的項目可適當提高用地額度。
農業“標準地”的所有權仍歸村集體,相關土地規費除上繳省以上部分外,其余部分由市、縣區獎補給村集體。項目實施主體一次性向村集體經濟支付土地出讓費,并簽訂項目投資建設合同,對項目畝均投資、畝均產值、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帶動周邊農戶等標準進行約定,明確違約責任。使用年限原則上與園區土地流轉到期年限一致,最少要達到5年以上。
湖州市在全國首推農業“標準地”是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一次大膽嘗試,既有效破解了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難的問題,又保護耕地、保護了村集體的利益,實現了三大突破。
開源節流,盤活激活并舉。盡管2017年國土資源部和發改委聯合發文,明確規定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預留少量(不超過5%)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農業設施等建設。但據多地調研,受城鎮化快速發展需要,建設用地指標基本上劃撥不到鄉村產業發展上。而另一方面,法律規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前首先要劃歸國有,無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也造成大量集體用地閑置。湖州市通過出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方式,既盤活了閑置土地,保障了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的需要;又激活了村集體資產,增加了農民收入,一舉兩得。權屬分置,深化土地管理改革。湖州市借鑒農村土地承包 “三權分置”的經驗,探索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只出讓土地使用權,不進行征收,土地所有權牢牢掌握在村集體手中,只出讓土地使用權,且對使用范圍、方式和使用年限等作出明確規范。這一創新作法,較好地實現了“村集體資產不減少、集體經濟收入有來源、農民收益得保障”的目標,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農民增收增添了后勁。放管結合,規范用地管理制度。鄉村產業發展用地管理問題十分復雜,往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湖州市在農業“標準地”管理上采取放管結合,既打出“金箍棒”,又使用“緊箍咒”。“金箍棒”是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盤活建設用地增量,同時簡化用地審批手續,由市縣相關主管部門審批供地;“緊箍咒”是對農業“標準地”的流轉、建設、使用以及相關農業生產行為等環節實行全過程監管,不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嚴守耕地紅線。 2019年,湖州市政府安排200畝建設用地指標用于農業“標準地”項目,并要求各區縣政府按照1:1比例配套。截至目前,第一批通過審核的農業“標準地”項目47個,供地總面積為213.735畝,涉及到44個村農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業“標準地”的做法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讓廣大鄉村產業投資主體吃了上“定心丸”,稱這是對農業經營性建設管理的一項制度性創新,是鄉村產業用地改革的“小崗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