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國力的巔峰,有一個最為明顯的標志,這就是鄭和下西洋,在沒有空中科技的年代,海洋力量最能體現一個國家的科技與經濟實力,鄭和下西洋的初衷,就是為了彰顯明朝的國力,不過這卻意外的讓明朝的經濟得到了極大提升。
鄭和下西洋,一方面是造船技術的提升,另一方面與鄭和本人的水平有很深的關系,鄭和的很多選擇在后人眼中都很難理解,比如說鄭和的船上有大量的女性,只不過這些女性并不是年輕貌美的女孩子,而是一群年過半百的老嫗。
鄭和的逆襲
雖然鄭和的人生不及朱元璋精彩,但他也經歷了徹底的逆襲。
和朱元璋相類似,鄭和早在兒童時期就失去了一切依靠,成為了一個流浪兒,不過此時天下太平,鄭和自然不能擁有亂世之中搏出身價的機會,在機緣巧合之下,他被帶入了宮里,成為了一個小太監。
其實在古代,很多無家可歸的男孩子都成為了太監,雖然這是一份看似不光彩的職業,但起碼可以吃穿不愁,說不定運氣好,還能獲得皇帝的青睞,鄭和就是如此,只不過鄭和所獲得的,并不是朱元璋的青睞。
因為沒有靠山,初入皇宮的鄭和每日都會被欺負,這讓他迫切想要離開這里,幸運的是,入宮沒幾年,鄭和就得到了一個這樣的機會,當時朱元璋下令,讓宮里的一大批太監和宮女,前往各位皇子的封地當中。
對于這件事,大部分的太監是不愿意的,因為離開皇宮就意味著永遠無法回來,去伺候皇子,顯然沒有伺候皇帝的地位高,但對于鄭和來說,這卻是天賜良緣,因為只有前往一個陌生的地方,他才有發展的空間。
事實證明,鄭和的想法完全正確,因為在離開皇宮后,鄭和遇見了改變自己一生的男人,他就是朱棣。
一開始,鄭和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小太監,但漸漸地,鄭和的聰明才智得到了朱棣的賞識,而此時的朱棣,恰好需要一個較為聰明的心腹,替他做一些不適合出面的事情,此時的鄭和,儼然成為燕王府中的第一太監,權力極大。
鄭和下西洋
朱允炆上位后,朱棣與朱允炆的矛盾徹底爆發,兩人開始了劇烈的戰斗,而在戰斗過程中,陪伴在朱棣身邊的正是鄭和,在朱棣成功登基之后,自然沒有忘記這個陪自己出生入死的人。
此時的鄭和不但成為了明朝的太監總管,還被賜予了“鄭”這個姓氏,其實鄭和的本姓為“馬”,而在改變姓氏之后,鄭和真正成為了明朝的貴族階層,不過鄭和的路,注定還沒有結束。
在成為皇帝之后,朱棣開始完全展露自己的野心,守護家園已經不能滿足于他,他想要完成歷朝歷代所有皇帝都想要做的事情:開疆擴土,經過慎重的思考,他決定將目標放在東南亞的大海上,因為事關重大,所以這次出行的負責人,必須是一個他的心腹,鄭和自然成為了首選。
其實在此之前,鄭和并沒有太多關于大海的經驗,但鄭和卻對這次任務充滿了信心,因為當時明朝的造船技術確實非常厲害,即使一個沒有見過大海的人,也可以順利完成這次任務。
為了揚明朝的國威,這次出行的船只,徹底顛覆了以往造船的傳統,首先在體型上面,鄭和下西洋時期的船只非常巨大,甚至可以與現代的鐵甲艦相媲美,上面不但可以乘坐千人,甚至在船上還可以直接種植蔬菜、飼養動物,這種技術,西方國家直到清朝時期才得以實現。
其次,當時明朝靠海生活的人不在少數,這也讓鄭和可以招募到大量優秀的船工與水手等,可以說這次出行萬事俱備,但鄭和面對這次下西洋,依然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其中大量招募老嫗這件事,就讓人疑惑不解。
鄭和的選擇
按照以往的出行標準來說,遠洋十分的勞累,所以會招募大量的年輕人,而一些王公貴族,在出行的時候也會攜帶不少的女眷來滿足自己的私心,作為當時的內務總管,鄭和雖然是一個太監,但攜帶女眷也不會有人反對。
可鄭和卻偏偏攜帶了老嫗,而且數量還非常多,這種事在當時甚至遭到了很多船工的反對,可鄭和依然堅持自己的選擇,直到出行三個月后,船上的船工才對鄭和的選擇十分佩服,那么鄭和究竟為什么要攜帶大量的老嫗上船呢。
作為這次下西洋的領導人,鄭和的想法十分簡單,這些老嫗上船只需要做兩件事,一件是照顧士兵的生活,一件是為船上的士兵看病。
鄭和選擇的這些老嫗都經過十分嚴格的選拔,無論是洗衣做飯還是種菜都是一把好手,有了他們在船上,船工的生活變得十分輕松,尤其是在飲食方面,和在陸地上相差無幾,這種待遇是他們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雖然這些船工都有豐富的遠洋經驗,但是在做飯這件事上,和老嫗們完全不是一個水平,出海不到三天,所有人都不再懷疑鄭和的選擇。
其次就是這些老嫗的醫術了,在古代并沒有所謂的醫學院,很多醫生的醫術都是家傳而來,自然會出現很多民間醫生,這些老嫗中,很多人都有多年的治病經驗,而且相比起年輕人,她們也更會照顧人,于是鄭和的大船,就在這樣不愁吃、不怕病的情況下出發了。
鄭和一生中曾七次下西洋,累計前后有二十八年的時間,足跡甚至來到了非洲地區,在航行期間,很少有船工因為飲食、疾病等原因失去生命,這在遠洋中是十分少見的。
鄭和憑借自己的努力,不但宣揚了明朝的國威,更是為明朝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明朝建立了龐大的經濟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