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積累語言經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前提和基礎,是小學語文課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要進行戰略性的調整,要從重視語文知識教學轉移到強調語言經驗的積累上。語文課要安排大量的表達實踐,通過實踐去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形成語感。
文/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吳忠豪
記得有一道測試教師素養的題目:
一個班的學生作文中,有15篇是寫“水汪汪的大眼睛”,有9篇是寫“月牙似的眉毛”,還有18篇是寫“櫻桃小嘴”。問教師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多數教師的回答是“學生不會觀察,沒學會抓人物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從觀察方法入手進行指導”。
其實我認為不會觀察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學生缺少詞匯積累,沒有更多的詞匯來形容人物的眼睛、眉毛和嘴巴,這些學生作文時能夠運用的詞語少得可憐。
首都師范大學一位博士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她收集了四年級、六年級學生的作文若干篇,研究區分低水平、中水平、高水平作文的主要標志是什么。最后發現一個明顯的標志是學生詞匯量的多少。一篇三四百字的文章,低水平作文用的實詞僅有85個,中水平作文用的實詞有150 個,而高水平作文的實詞使用量超過230個。
語文教學一直強調語言材料的積累。語言材料主要指的是詞語、句子、語段,這些是語言經驗構成的物質基礎。詞語、句子積累越多,語言經驗越豐富,語言水平就會越高。語言經驗包括語言運用的經驗,比如詞語怎樣運用,詞和詞怎么搭配,詞和句怎么組合,句和句怎么構建等等。小學生遣詞造句建構話語憑借的是什么?是語言經驗。
語言的運用會經歷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小學階段學生的表達主要是憑感性經驗,并且通過表達實踐不斷積累沉淀語言運用的經驗。所以,語文課要有大量的表達訓練,通過大量的建構語言的實踐去豐富學生的語言運用經驗。語言經驗還包括語感,語感是學生在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語文課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即擴大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豐富學生語言運用的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語感的積累。
小學生處于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他們的語言處在一個由粗到細、由俗到雅發展的關鍵期。語文課應該承擔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將學生簡單的“大白話式”的語言逐步轉變成規范的、高雅的語言,把低水平語言逐步轉變成較高水平的語言。豐富語言經驗積累,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豐富學生概念、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這是小學生學習語文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務,而且這個任務是有年齡限制的, 一旦錯過就難以彌補。
01
培養學生主動積累詞語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這句話其實很重要,但是沒有引起大部分語文教師的重視。所謂“有新鮮感的詞語”,是指那些學生感到陌生的、口頭語言中基本不用的詞語、短語以及各種句子。小學語文教學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在閱讀時積累這些陌生的、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并且要努力培養學生這種積累語言的意識或習慣。這項工作應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做起。
如何指導學生更有效地積累詞語?我們以某位教師上的《野荷塘》一課為例來談這個問題。
這節課教師扎扎實實地教學了9個詞語,值得肯定。可是這篇課文值得學生學習的詞語并不止這9個,還有好多詞,比如“掩映”“邊陲”“競相媲美”“亭亭玉立”“縹緲”等等,對不少學生而言可能也是新鮮的、陌生的詞語;此外,每個學生感到新鮮的、陌生的詞語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需要積累的是這幾個詞,有些學生需要積累的是那幾個詞。所以教師統一規定積累哪些詞語,肯定不適應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最好的方法是讓每個學生自己去劃出有新鮮感的詞語,然后把它積累下來,這才是符合個性差異的教學。
詞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這也是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比如《雷雨》這篇課文,“烏云黑沉沉地壓下來”“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這三句話里的“壓”“垂”“撲”都是生字。
學生形容烏云通常就是寫烏云“黑黑”的,不會用“壓”這個詞,在此讓學生讀讀并體會用 “壓”這個詞,能夠將烏云的低、烏云的可怕寫得更加形象。還有“垂”字,學生生活中通常用的是“落下來”“爬下來”“掉下來”,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蜘蛛下來的方式還能用一個詞形容,叫“垂下來”, 強調的是直直地下來,這樣學生就多了一個詞語,也多了一個概念。“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撲”這個詞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是新鮮的、陌生的詞語,在生活中是不會用或很少用的。
如果教師能夠從運用的角度進行指導,讓學生去理解在什么語境中可以用這個詞,這樣對細化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們再來重溫《野荷塘》這一課。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寫話練習:
我們來讀一讀學生填寫的這些話:
也許,是龍卷風刮到這里來的。
也許,是我們帶過來的。
也許,是頑皮的小朋友把蓮子埋在這里的。
也許,是南方河里的小魚帶來的。
也許,是小松鼠不小心帶來的。
也許,是一陣風從南方吹來的。
......
應該肯定學生的想象很豐富,表達也是通順的,但是與課文語言相比,學生寫的都是大白話,都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課文中寫“也許,是候鳥從江南銜來的一粒蓮子,不小心遺落在野池塘里;也許,是我們的祖先曾將南方帶來的蓮子,小心地播種在這里”,明顯要比學生的語言表達生動得多。我們應該讓學生認真體會,去發現課文語言與自己語言的差異,認識什么叫大白話,什么樣的語言是高水平的語言,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學生語言的發展。
其實課文在語言表達方面有很多好的范例值得學生學習,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這些遣詞造句方面的好的范例,并且要求學生在表達時主動地去模仿運用,那么這對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量,其意義是難以估量的。
02
豐富語言經驗比語言知識教學更重要
長期以來,語文課重視的是概念化的語文知識教學,包括讀寫方法策略的指導。語文教師都知道,“關于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這句話本身不錯,但是對于小學年段的學生來說,豐富他們的語言經驗比概念化的知識教學更加重要。因為概念化的語文知識即使正確,學生也很難將其轉化為技能。
比如《夾竹桃》這一課,教師先讓學生找出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夾竹桃的韌性,然后“選一句最能體現韌性的句子,體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寫出韌性的”,最后通過討論,教師和學生概括出排比、否定之否定、對比、烘托等寫法。概括的這些方法都對,而且討論的都是語文本體教學內容,但是學生明白了這些方法,對于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質量其實價值不大。
就像語文教師一直在教人物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閱讀時學生也都能認出是什么描寫,但在表達時學生卻還是不會描寫。為什么?因為對這些概念性的寫作知識的認識并不能轉化為學生的寫作技能。
其實在這段話里有些句子寫得很好,比如“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學生會用“一 朵”“一團”“一球”,而作者用的是“一嘟嚕”,很接地氣,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新的詞匯,也豐富、細化了學生的思維。還有“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這句話使用了排比,但是它的價值不在于讓學生認識排比,而在于讓學生明白作者的表述和自己的表述有什么差異。如果讓學生寫,大概會寫“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或者干脆就寫“夏天,春天,秋天”,這就是學生的語言,都是大白話。
課文用“和煦的春風、盛夏的暴雨、深秋的清冷”這些搭配優美的詞組,讀起來既高雅又富有詩意。還有“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如果用大白話寫,大概是“從春天到夏天,從夏天一直到秋天”,當然這樣寫也可以,可是課文中的句子有變化,這樣的表達有多美!這就是學生語言和課文語言的差異,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差異,就有可能幫助他們縮小這些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質量。
所以,對處于語言發展關鍵期的小學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學內容其實是課文語言和運用語言的經驗。課文中的語言帶有示范性,是學生學習規范書面語言的最好材料,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能夠直接起作用,是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學習語言經驗靠的是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日積月累,細水長流。語文教師通過持之以恒的引導,讓學生的語言由粗到細、由俗到雅、由簡單到有變化,這是當下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內容。
我從20世紀80年代起研究語文學法指導,后來漸漸意識到學生單是學會一些學習方法并不能提高語言表達質量,所以從1991年起,我開始強調語言文字訓練,其實就是關注語言的積累,關注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
40多年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讓我越來越感到,小學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從強調概念性的語文知識教學這一誤區里走出來,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語言經驗的豐富和積累上,轉移到學生語言的發展上,這才是語文改革的正道。
03
讀熟課文是形成語言經驗的前提
朗讀對于學生學習語文十分重要,語文課一定要把朗讀抓好。課文語言與學生語言的差異,如果全都要語文教師去找、去教,那是教不勝教的,語文課又會陷入煩瑣分析的歧路。那么,用什么方法把這些新鮮的、 陌生的語言輸入到學生的語言倉庫里?最好的方法是朗讀、背誦,通過熟讀課文把這些有新鮮感的語言直接輸入給學生,讓學生形成語感。
語文課要重視學生朗讀,但我不贊成將很多時間用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現在課堂上教師將過多時間用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其實很不合適。“有感情地朗讀”是一項專業技能,即使是作為專業教學工作者的語文教師,對于這一技能都不一定人人過關,更何況小學生?所以教師對于小學生的朗讀追求應該是讀正確、讀流利,特別是讀熟、讀流利。讀熟了才能積累語言經驗,才能獲得語感,這才是硬道理。
我最近收集了幾篇小學生寫的文章,學生寫的話大致能意會,可以讀懂,但是詞和詞的搭配、句子和句子的組織等語病很多。問題出在哪里?就出在學生的語感上。
這個問題從小學生開始,一直到中學生、大學生甚至包括研究生,始終存在。大學教師指導研究生感到最頭疼的是什么?不是他沒有觀點,而是表達不清楚。但這個問題大學教師已經沒辦法指導了,因為大學生的語言習慣已經定型。規范的語言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是小學階段。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陸儉明教授寫過一段話,“我們的老師輩,不管是文科、理科、工科的老師,語文程度都相當高,語文能力都相當強,其主要原因正是他們大多在私塾打下了堅實的語文基礎。”私塾怎么打基礎?就是多讀多背,重視語言經驗的積累,重視文言文語感的培養。所以今天語文課要回歸本真,最值得借鑒的就是傳統語文教學的這個經驗。
現代語文教學走了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我們把分析課文思想內容、把語文知識和方法策略作為教學重點,其實這樣的教學并不利于學生形成語言規范、提高語言素養。每一篇課文都有三個方面的學習價值: 一是文化常識,二是語文知識,三是語言經驗。這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在小學階段哪個最重要?毫無疑問是語言經驗的積累。
可是這個內容在我們的語文課中往往被排在第三位,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大失誤。語文課應該把語言經驗的積累放在首位,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書聲瑯瑯,讓學生把課文語言牢牢地輸入自己的語言倉庫里。
有的教師可能會擔心,學生多讀多背、模仿課文中的語言,會不會導致說話沒有個性?對學生的語言發展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這實在是杞人憂天。因為沒有一個孩子的語言會是一樣的。就像學寫字臨楷一樣,學生臨摹字帖會不會限制學生寫字的個性? 當然不會。小學年齡段的孩子記性好、悟性差,處于規范語言形成的關鍵期,因此更需要強調語言的規范。
其實我并不否定語文知識教學在語文課程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語文知識教學或學習方法策略傳授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過,我更想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對于小學這一特定年齡段的學生而言,語文知識教學包括讀寫方法策略指導,對學生語言運用質量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其價值是非常有限的。只有當學生積累了相當的語言經驗,其語言表達能力到了相當的程度,學到的語言知識或讀寫方法規律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因此,積累語言經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前提和基礎,是小學語文課最重要的教學內容。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要進行戰略性的調整,要從重視語文知識教學轉移到強調語言經驗的積累上。語文課要安排大量的表達實踐,通過實踐去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 在閱讀和寫作中形成語感。熱切期望以上觀點能夠引起全國廣大的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學研究工作者的思考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