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語文教育心理學》
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此一法也。”當然,他說的是如何寫好一篇文章的開頭,不過,這句話對語文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導入同樣適用。正如于漪老師所說:“閱讀課文的起始階段猶如一篇文章的開頭,須反復斟酌,讓學生的思維興奮起來,迅速進入學習的軌道。”
上課伊始,教師應該用最精練的語言,最短的時間,選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學生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這一環節不僅是教師匠心的藝術再現,更是學生認知過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始之際,學生普遍存在著希望上好課的動力準備,心理學稱此現象為“心向”,這種“心向”既強烈又短暫。
1.析題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文章的題目上做文章,分析標題含義,引起學習興趣。這種方法,開門見山,簡潔明快,三言兩語直切正題。
例.《故都的秋》
師:今天我們學的是一篇自讀課文《故都的秋》(板書課題,作者)請大家齊讀兩遍課題,揣摩揣摩,這個題目告訴了你什么。
生:(齊讀兩遍,一生舉手)這個題目點明了所寫內容。
師:能從語法分析著眼,說得再具體明確一些嗎?
生:“秋”是中心詞,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寫秋景;“故都”是修飾語,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
師:“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
生:暗示了所寫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
師: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這些特色集中體現在哪些段落的描寫之中呢?請大家采用觀其大略的跳讀法,快速識別景物特色概括的詞句,標出集中寫景的段落。看誰讀得又快又好。
(作者:上海市特級教師 肖家蕓)
2.懸念法
通過有目的,有方向的設置疑問,留下懸念,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激化學生釋疑而探索的心態。這種方法會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丟棄一切私心雜念,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
例.《孔乙己》
本文寫于一九一八年冬,發表于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
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么最喜歡《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藝術形象?魯迅先生怎樣運用鬼斧神工之筆來精心塑造這個形象的?學習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確的回答。
過去有人說,古希臘索福克勒斯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而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劇是什么樣的悲劇呢?悲劇,往往令人淚下,然而,讀了孔乙己的悲劇,眼淚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隱隱作痛之感。這又是為什么呢?學習之后我們可得到回答。
這篇文章是舉世聞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須認真閱讀,積極思索,好好領會。
(作者:上海市特級教師 于漪)
3.溫故法
用已知知識做鋪墊,促進知識的延伸,順勢過渡。這種方法注重知識銜接,一舉多得,極有實用價值。
例.《守財奴》
師:在初中階段,我們學過兩篇法國作家的小說,一篇是都德的《最后一課》,另一篇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想一下,于勒哥哥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熱切地盼望于勒回來,后來又為什么像躲瘟神一樣地躲開于勒呢?
生:他們盼于勒,是因為聽說于勒發了財,想沾光;他們躲開于勒,是因為看見于勒是個窮光蛋。
師:請大家考慮一下,他們家庭中親人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什么關系呢?
生:金錢關系。
師:對。“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加重“脈脈”的讀音,起正音作用)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這就是對資產階級本質的概括。所以,凡是生活在那個時代而又愿意真實地反映現實的作家,都必然會把這一點表現出來。今天我們學習的法國另一位大作家巴爾扎克的小說《守財奴》,也生動深刻地表現了資產階級的這一特性。
師:這篇課文是從巴爾扎克的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節選出來的。
(出示《歐也妮葛朗臺》一書,學生抬起頭注意地看著,課堂氣氛活躍了。)
師:這部小說是巴爾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內容豐富深刻;它由著名翻譯家傅雷譯為中文,譯文流暢優美。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我們課文上所選的,只是這部名著的一個小小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