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讀書人,每到清明,總難免感慨萬千,愁緒重重,并以詩詞賦之。不過,在那數之不盡的清明古詩中,能夠流傳下來的則并沒有多少,能夠讓人們代代傳誦,堪稱名作的則更是寥寥。其中,下面三首可稱最佳,可稱得上文化瑰寶。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凄冷,歷來廣為傳誦。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佳節時分,桃紅李白,竟相綻放。田野上那些長滿雜草的墳墓令人感到凄涼。
春雷滾滾,驚醒了冬眠中的龍蛇百蟲,及時的春雨滋潤著郊原上柔和的草木。
古有齊人出入墳墓間乞討祭食以向妻妾夸耀,也有介子推拒絕做官而被大火燒死。
他們是貧賤愚蠢還是賢能清廉,至今又有誰知道呢?現在留下來的只不過是滿目亂蓬的野草而已。
這首詩中,詩人由清明掃墓聯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煙聯想到春秋晉國的介子推焚死,最后感慨: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這首詩意境深遠,當與明代唐伯虎那首《桃花庵歌》一起品讀:“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
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鉆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
春去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此身漂泊令人苦痛的是今天在西,明天又在東,右胳膊已經癱痹,耳朵也一半變聾。
生涯寂寂,如此拴著一只小船,常不禁使人雙淚俱下,歲月悠悠,總是臥病枕上,只能夠再用左手“書空”。
十年來,在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攜帶著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遙遠,但萬里他鄉到處都戲蕩秋千,那風俗和習慣卻是與故園相同。
當望到旅雁入云,我知道它們又飛回了北方的關塞,然而,家人取火卻是仍在使用著這江南的青楓。
想呵,在這清明時節,那長安城里的一些樓臺殿閣該都掩映在如煙的繁花叢里,而我們大漢君主的這偌大山河,則已閃耀在這片燦爛奪目的錦繡之中。
呵,一個春天去啦,一個春天又來啦,洞庭湖上的風光水色顯得是更加遼闊,但默對著繁生的白蘋,卻偏偏愁壞了我這個白頭老翁!
此詩中詩人于清明時節觸景傷情、感慨萬千,暢敘飄泊之凄苦。令人忍不住想起詩人的另一聯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清明是感傷的時節,人的情緒萬千,難免起伏,或許在這個日子傷春悲秋“辜負”了歲月,才能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抖擻精神闊步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