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的時代風格與各時期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山水畫風格與技法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變。明代王世貞在其著作《藝苑卮言》中有云:“山水至大小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李成、范寬又一變也,劉、李、馬、夏又一變也,大癡、黃鶴又一變也。”山水畫的演變必然伴隨其繪畫風格、構圖、筆墨、皴法、樹法、人物等諸多技法的發展變化。
圖9
馬遠(款)的《松壽圖》(圖9)中,作品中的石綠“點苔”的技法在入元以前有確切名款的作品中均未發現,并通過大量讀畫發現,亦未在其他南宋院體畫家中看到此種畫法。而在一幅為淺設色的山水畫中使用大青綠點苔,實在過于唐突,因此筆者初步判斷此畫法與時代風格不符,遂將以此為線索,以《中國繪畫全集》中各時期作品為樣本,對五代、宋、元、明、清不同時代的繪畫作品進行系統梳理,找出“點苔”這種繪畫技法的時代特點,以嘗試探究此作品的創作時代。
筆者通過對《中國繪畫全集》作品的梳理與研究,對于繪畫中“點苔”這種皴法的產生、發展與演變進行了系統的整理:
1.五代到北宋
圖10
五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技法上改變了唐代山水空勾傅彩的傳統,開創水墨山水的新格局。皴法的運用也得以成熟和完善。作為南方畫派的代表人物,董源的作品中最早出現“點”這種技法。其在《瀟湘圖》中用淡墨打點,表現南方山脈的郁郁蔥蔥以及氤氳之感。他的學生巨然將點布局在了山頂礬頭間。北宋趙令穰的設色山水中,局部用點,均勻分布。但均與《松壽圖》的苔點不同(圖10)。
2.南宋
圖11
南宋時,苔點的運用逐漸增多,如朱銳、馬和之、劉松年、梁楷和夏圭的個別作品中會出現少量的點用于局部點綴,而江參和趙伯骕的作品中則出現山體上密集點苔,均勻有規律,且層次感強,用以表現遠山的林木蔥郁。通過對整個兩宋的梳理,發現此時期“點”的運用并不成熟,只是在個別作品中少量使用。而且都未發現有如《松壽圖》相似的點苔(圖11)。
3.元代
圖12
進入元代,以“元四家”為首,主張抒情言志為宗旨的文人畫成為畫壇主流。此時的繪畫不求精巧工致的形似,而強調筆墨情趣。苔點的運用在此時期已經相當成熟和普遍。除了“元四家”善用墨筆苔點,在方從義、李士行和趙雍的作品中也常見(圖12)。
4.明代
圖13
明代早期,以宮廷“院體”畫家為主導,此時花鳥畫成就突出,在繼承兩宋院畫的基礎上,又開創了新風,工寫結合,墨彩相融。苔點的創新在明代的花鳥畫中集中體現:如明早期的林良、呂紀;明中期的王轂祥,明晚期的陳洪綬,都使用青、綠色苔點裝飾畫面(圖13)。尤其是陳洪綬,其多幅花卉作品中均使用此類方式點苔。
圖14
山水畫方面,“浙派”創始人戴進、吳偉師南宋院體宗馬夏畫風,但畫作中幾無苔點的運用;在明中期的吳門畫派中,文徵明(圖14)和仇英的作品中多見此種苔點畫法;真正較多使用這種點苔方法的是明晚期武林畫派創始人藍瑛,畫集中共收錄其62幅作品,其中有14幅均采用這種青、綠色點苔方法,但均是大青綠設色作品。
5.清代
圖15
清代以清初四王的正統派為代表,主要師承元四家,畫風傳統,故在構圖、筆墨和皴法上皆承襲前人。整個清代以水墨山水為主,為數不多畫家在工筆設色山水(圖15)和工筆花鳥(圖16)作品中,較少地使用此種青綠設色的苔點。禹之鼎和藍孟為藍瑛的后學,因此在畫風上多有傳承,畫面中有此類青綠設色點苔的使用。
圖16
由此我們可知,“點”的使用發軔于五代,進入宋代逐漸發展,南宋院畫家偶用焦墨少量點苔,同時馬遠始創“破墨點”(墨點,并不設色);元代,“點苔”得到空前發展,為文人畫家所普遍使用。且在錢選的設色山水中首次出現了青、綠色苔點,運用并不成熟。與這幅馬遠(款)《松壽圖》中出現的“苔點”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盛懋的青綠山水中有使用到類似點苔;明中期,吳門畫派中的文徵明和仇英真正開始將此方法運用于畫面中,由于具有極強的裝飾性,被廣泛地應用于商品畫中。后浙派藍瑛普遍使用;發展到清代,山水畫出現了沒落和衰退,主流畫家中極少使用此方法“點綴”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