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里的那些珍玩可以說將“精致”與“華麗”演繹得登峰造極。壽山石猶其如此,其質地溫潤,富有光澤,是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之一。而清宮印璽乃是清代壽山石雕刻的精華。
清宮里的帝王更是將壽山石視作珍寶,甚至命宮中匠人將其雕刻為傳國玉璽,可見壽山石在當時的地位之高。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
壽山石臥象紐“雍正尊親之寶”
上圖為“雍正尊親之寶”,是清朝雍正的璽印之一,曾在康熙帝景陵內雍正御筆的明樓、隆恩門、隆恩殿匾額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鈐用,開創了帝后陵寢碑匾由嗣皇帝御書并鈐蓋“尊親之寶”之制,以后各帝陵均效仿之,成為定制。
壽山石質,臥象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9.8cm見方,通高9.7cm,紐高6.2cm。臥象雕刻細膩,身體各部位比例恰到好處,體態生動,象側置寶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
壽山石獅紐“圓明主人”璽
雍正一生有不少壽山石璽印,這些也都代表著當時壽山石雕刻的最高工藝。“圓明主人”璽,該璽為雍正帝皇子時期所制,大致刻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因是年康熙帝把暢春園北賜給皇四子胤禛,并“賜以園額曰‘圓明 ’”,此后雍正便以“圓明主人”自居。
壽山石質,獅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3.8cm見方,通高7.7cm,紐高3cm。此璽曾鈐于《御選語錄》之《御制總序》及《御制序》后。
壽山石臥獸紐“所寶惟賢”璽
“所寶惟賢”璽,是清乾隆帝的壽山璽印之一,此璽與“乾隆御筆”、“德日新”為一組,相配使用,鈐諸御筆書畫之上。“所寶惟賢”語出《尚書·旅獒》:“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說明寶賢用能的重要性。乾隆帝將此為文入璽,以明其求賢若渴,綏遠撫近之心跡。
壽山石質,臥獸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4.1cm見方,通高4.5cm,紐高1.9cm。
壽山石螭紐“乾隆敕命之寶”
“乾隆敕命之寶”,清乾隆,此寶應專鈐于乾隆帝發布的敕書之上,其地位與“二十五寶”之中的“敕命之寶”同,為乾隆帝諸寶璽中規格較高者。
璽印四周淺浮雕夔龍及曲線紋飾,上部雕形態各異的螭龍,其印體和邊飾的做法與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筆之寶”如出一轍,可知乾隆帝此寶是利用宮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壽山石質,螭紐方形璽,漢文篆書。面13.3cm見方,通高13.4cm,紐高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