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討論這個問題。
說好聽點,這類人只是盲目衷愛傳統文化;說難聽點,這是典型的食古不化。
我們如今寫詩常用的《平水韻》,并非是南宋劉淵所著的那本,而是清代康熙年間官修的《佩文韻府》,最早成書起源于隋代的《切韻》。
這里就有個問題,隋朝已經有韻書發行了,為什么后朝還要重修韻書?
答案很簡單,因為舊朝韻書有些不合時宜。我們知道,制訂的韻書的標準是官方語言,而每個朝代的官話都在發生變化。反過來說,當古代的韻書已經不符合當下的語言環境,就有重修的必要了。
古代都知道因時制宜,今人有何理由不知變通?
我們先說平水韻。在格律詩中,一直有一韻到底的要求,意思就是只能用同一個韻部的字押韻,這么做的原理是,用讀音相似的字作韻腳,以達到吟誦的和諧感。
前人這么設計的初衷是有道理的,但是后人重修韻書卻不一定按照這個邏輯。舉個例子:
在平水韻中,“東”屬一東部,而“冬”屬二冬部。按照“一韻到底”的要求,這兩個字如今雖然讀音相似,但卻不能出現在同一首詩的押韻處,這不是已經違背了押韻的初衷了嗎?早在唐朝就有人提出異議,可怕的是,到了今天還有人抱著一成不變的規定,不思變通。
我們再在看新韻。新韻之所以遭到許多用平水韻寫詩的人排斥,一方面是沒有入聲,另一方面是太簡單了。
可是入聲早就在元代之后的官話中逐漸消失了,倒是有一些方言保存至今。也就是說,不僅如今有些人不知怎么入聲怎么讀,古代也有這種現象。在古人看來,平上去入四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原正統,所以歷來官方雖然知道沒有入聲,但都是心照不宣,依舊沿用。
直到近代,《中華新韻》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的,當中有一定的歷史積累因素。如今已經不是封建社會,沒有必要再限制韻書的大刀闊斧。
至于說到新韻過于簡單,我想說,這對于有興趣寫詩的人來說不是好事嗎?難道非得拿一本不識入聲的韻書背下來,才算入門嗎?還是說,因為自己研究平水韻花了不少精力,所以看不起用新韻寫詩?
還有一個問題,如今用平水韻寫詩的人有幾人知道入聲如何讀?
我個人寫詩用平水韻,是因為粵東方言中帶有入聲字。我認為韻是用來讀的,只要知道怎么讀,用什么韻又有什么區別?況且如今普通話是官方語言,新韻必然是趨勢。
與其有精力批評新韻,不如多花點提高自己寫詩水平,畢竟詩看的是文字意境,不是看你用了什么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