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經(jīng)歷了四百多年,其被廣泛應(yīng)用于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軍事等方面,官方重視,民間響應(yīng),種類繁多,風(fēng)格紛呈,而我們又倡導(dǎo)“印宗秦漢”的真正范圍是偏重漢印。那漢印有哪些具體有哪些種類呢?
從制作方法看,漢印有鑄、鑿、刻三法。甘旸《印章集說》說:“鑄印有二:曰翻砂,曰撥蠟。翻砂以木為印,覆于砂中,如鑄錢之法;撥蠟以蠟為印,刻文制鈕于上,以焦泥涂之,外加熟泥,留一孔令干,去其臘,以銅熔化入之,其文法鈕形制俱精妙,辟邪、獅獸等鈕多用撥蠟。
刻印以刀成文,軍中即時授爵多刻印。刻者更有刀法,今法之。
鑿印以錘鑿成文,亦名曰鐫,成之甚速,其文簡易有神,不加修飾,意到筆不到,名曰‘急就章’。軍中急于封拜,故多鑿之,以利于便。” 《歷代印學(xué)論文選》P78
漢代的冶煉業(yè)較發(fā)達(dá),制作印章用鑄造的方法較為普遍,方法是雕刻蠟?zāi):鬂层~液而成。由于要先雕刻蠟?zāi)#蚀祟愑≌虏季州^規(guī)范,印文粗重,線條交接之處圓轉(zhuǎn)流動。鑿印是指在印坯上用刀鑿制而成的印章,一般是滿足臨時的需要,急就而成。如果說鑄印給人提供了一個平正端莊、印文規(guī)范的模式,那么,鑿印則率真天然,印文隨意生發(fā)。刻的方法是貫穿在鑄印中,有補(bǔ)刀修改的性質(zhì)。
從分期上講,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為西漢初期官印,以模仿秦官印為主。第二期為西漢中期武帝官印,已基本構(gòu)成漢印的總體格局。第三期是新莽時期的官印,印用五字。第四期是東漢,印文用繆篆,標(biāo)志著漢印的成熟。這四個分期是以漢代官印來論述的,代表了漢印的總體特征,而漢私印的風(fēng)格多樣,個性鮮明,多精致優(yōu)雅。
從印鈕上看,漢代印鈕達(dá)到了頂峰時期。據(jù)《漢舊儀》記載,官印之印鈕很多,皇帝六璽皆白玉螭 虎鈕,諸侯王印用橐 駝鈕,列侯用龜鈕,皇太子、丞相、大將軍印用龜鈕,御史大夫章用 橐駝鈕,御史用龜鈕,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用鼻鈕,這些不同的鈕可以分別其爵。
在官印鈕中,龜鈕較常見,早期龜身伏于印體,后期作立狀,龜頭上揚(yáng)。漢私印之鈕不受官印鈕的約束,古樸簡單,如瓦、橋、亭、錢、環(huán)、壇等。無論是官印鈕或私印鈕皆附有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以裝飾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主人的身份地位。
尤其是有一種子母印,其鈕頗具特色,“母印鈕鑄母獸,子則子獸,套成如母抱狀,或子印作獸首,母印鈕鑄作身套之而完印。”(陳克恕《篆刻針度》)充分顯示了漢代的冶煉水平及雕塑水平。從印鈕也可以反映出封建等級制度的特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