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來自于大斌論壇的魔鬼筋肉人,西門鏡湖編輯,有刪減。
地址為:http://bbs.dabin69.c
三頭肌是有3個頭,分別是外側頭,長頭和內(nèi)側頭。3頭肌是關系臂圍大小最重要的肌肉。一次比較到位的3頭訓練,酸痛感至少可以持續(xù)3天以上,在我看來它并不比胸肌容易恢復,特別是長頭。
初期,你使用胸+肱3頭肌,背+肱二肌的方式確實可以使臂圍增長,但是當這種方式另你的臂圍數(shù)個月寸步難行的時候,那么是該單獨來訓練手臂的時候了。
如我骨折傷愈復出訓練初期,我只在臥推后做肘部下壓練3頭,外側頭獲得明顯進步,長頭很小,繼續(xù)使用這樣的方法再怎么練也只到直臂37為止。于是添加頸后臂屈伸,3~4次訓練后手臂就長到38.5,往后6個月最多也只是到39后再無進展。再把三頭從胸肌計劃里單獨提出來練一段時間,則邁入40的門檻。可見成長道路上摸索的艱辛,在坎坷中,我不斷改進、完善。選擇自己能找到感覺的動作,并融合一些高級技術,在此奉獻給大家。
阿諾德說過:“要想強壯,就要上大重量訓練,這就是奧秘,就是法則?!蔽业睦砟钜彩沁@樣,有句丑話叫:“跛子上床——蠻搞!”就是說跛了腿的人為了享受兩性樂趣,都不顧腿傷的痛苦強行上陣,可見為了達到目的付出多大的決心?鍛煉也是這樣,對于重量的態(tài)度就是要蠻搞!搞不動就欺騙,借力,當然不是說就無視動作規(guī)范,借力欺騙占一小部分,一個重量哪怕你欺騙,但是有了開始,標準的完成它就離你不遠了!有時候我需要做8RM,但是我多上一點重量,結果拼命只做了6次,那么我休息5~10秒鐘再上去沖幾次,這叫休息暫停法,可以合理運用。
下面進入正題:
一、史密斯窄臥推4組(重點:外側頭)
窄臥推這是個復合動作,可以使用較大的重量,并且也很考驗手腕柔韌和靈活性,使用史密斯好處有:
1、增加穩(wěn)定性,因為窄臥推動作范圍局限性很大,在肌肉疲勞時很可能失去平衡而受傷。用史密斯我們可以全心全力的對抗重力。
2、手指可以不需要使用鎖握,這在自由臥推時是很危險的,但是在史密斯上我們可以放心把大拇指和另4個指頭放在一起,這樣做手腕會舒服很多。
現(xiàn)在開始這個動作,首先躺在平凳上,雙掌托住史密斯架的杠鈴桿,兩手距離約10-15厘米。
第一組:選擇一個12RM的重量,肌肉控制緩慢下放,約2~3秒。杠鈴盡量下沉到底,落在下胸處乳頭附近,因為窄握的關系,鈴桿未必能觸胸,所以說是盡量到底。然后馬上用爆發(fā)力上推,注意推到最高點時不要完全伸直手臂,在頂點也不要停留,立即轉到下放。這樣做可以使你的肱三頭肌在這12次窄臥推中始終保持緊張,沒有休息時間。如果,你推到伸直手臂并且停留一點時間,那么就休息上了,訓練效果大打折扣。確保你選的這個重量最多只能做12次,如果做完12次你感覺意猶未盡,那么繼續(xù)做到力竭,并適當再添加一些重量準備迎接第二組,具體多少根據(jù)你自身情況。第一組結束休息45秒~1分鐘。
第二組:短暫休息后,使用前面準備好的重量,你的目標是只能做10次。好的,以上面的技術動作要求做完這10次,如果你可以做10次以上,那么肯定是你重量加的不夠狠,趕緊加上重量迎接第三組,目標是8次。第二組結束休息45秒~1分鐘。
第三組:使用前面準備好的重量,奮力做完8次。選擇重量時,不要害怕重量,你要自信,告訴自己一定行,你不應對自己有所保留。好了,這組結束休息45秒~1分鐘。
第四組:這次的全程動作目標大約是6次,所以之前請調整好重量。其實如果之前8RM的重量你確實竭盡全力的話,短暫的45秒~1分鐘你并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重量你能做的大約就是6次左右。一個有經(jīng)驗的健美愛好者應該能估計在哪次竭力,所以當你完成那一次后就不要再把杠鈴下放到底了(除非你想被壓),接著使用半程窄臥推,下放到一半的位置就開始上推,一直推到半程動作也竭力,這種退讓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手段。
二:肘部下壓4組(重點:外側頭)
軟繩版本更難一點
也可以使用直桿
下壓訓練應該經(jīng)常使用不同的把手,如直桿、V桿、繩索。握法不同刺激的部位有所不同,可以全方位的刺激。我感覺繩索和V把的刺激重點更靠近外側頭,塑型效果不錯,用直桿做感覺刺激重點有點向后走,也就是長頭得到了一部分力。這些是自我感覺,或許你的感覺和我不一樣也說不定,因為我沒有和別人交流過這個問題。
我喜歡在拉背器上做,因為我感覺這臺器械的滑輪比大飛鳥架上的少一些,結構簡單一點,這也造成重量沒有分散,拉起來更順暢,并且重量感十足。我在這臺器械上肘部下壓50KG的用的力,在大飛鳥架上要插到80KG的重量。廢話不多說了,進入到肘部下壓的動作中去。以直桿為例,手心朝下握住桿子,2手距離略小于肩寬,將重物拉下,手臂完全伸直,這時候大臂夾緊保持不動,以肘部為支點開始上抬小臂,動作要緩慢,要有肌肉控制重量的感覺,待小臂于大臂成90度夾角時開始下壓至手臂伸直,伸直的時候也就是肱三頭肌頂峰收縮的時候,努力擠壓1秒,重復以上動作。
第一組:12次。以我為例,第一組使用45KG的重量。
第二組:由于這是個孤立動作,所以休息時間要比復合動作短。仍然是45KG,休息30~45秒,最多只能做9、10次了。
第三組:休息30~45秒做7、8次。然后將重量迅速調整到40KG。
第四組:休息30秒,用40KG大概只能做5、6次左右,迅速將插銷插到30KG做4、5次竭力,再插到25KG竭力,20KG竭力。
我們可以看見在這個動作最后一組,我使用的是逐降組訓練法。這也屬于韋德訓練法則之一,很多動作都可以運用,但一般都在這個動作的最后一組來做。
三:仰臥臂屈伸4組(目標:整體維度)【鏡湖極力推薦這個動作,效果非常好】
如果只給我一個動作訓練肱三頭肌,那么就是這個動作了。他可以均衡的將力分配到肱三頭肌的三個頭。前面我們訓練了外側頭,現(xiàn)在使用這個動作就像是個過渡,我們的重點開始往后走了。做仰臥臂屈伸我們使用E-Z杠,手指也不要鎖握,大拇指和其他4個指頭在一邊托住杠鈴桿,由于握距窄,這樣做手腕轉動的時候更自由一點。
我們將E-Z舉起來,手臂完全伸直,然后大臂幾乎保持不動,小臂以肘部為支點開始屈臂下放,杠鈴桿目標是額頭的發(fā)際線處,接近時再往上伸起。注意在最高點時不要像動作起始那樣完全伸直,微微一點彎就開始下放,不停留=不休息。前3組次數(shù)為12-10-10,重量根據(jù)自己能力調節(jié),但是確保竭力。組間45秒。
第一組:12次
第二組:10次
第三組:10次
第四組:8次+窄臥推至竭力。這是我在羅尼庫爾曼的訓練視頻中學到的超級組。在最后一組的仰臥臂屈伸伸直手臂并竭力后,繼續(xù)用這個E-Z杠做窄臥推,動作快速,迅速將最后一點力榨干吧,享受灼熱感。
四:坐姿或上斜(E-Z杠)頸后臂屈伸(重點:長頭)
我有個健友,擁有出色的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外側頭,他屈臂42CM,直臂39CM,而我直臂和屈臂都是40CM,我觀察了我們手臂的不同,我的肱三頭肌外側頭、肱二頭肌確實不如他,但是我擁有強大的肱三頭肌長頭,而他的肱三頭肌長頭和外側相比起來顯的太小了。要知道他體重85公斤(上身很不錯,下身不行),臥推140公斤。而我只有71公斤體重,但是我直臂維卻和他伯仲之間,為什么有這樣的局面?可以發(fā)現(xiàn)他臥推蠻強大,除了強大的胸,肱三頭肌外側頭得到充分利用,并且他的肱三頭動作只有一個,就是肘部下壓。他幾乎很少做頭上的屈伸動作,所以造成長頭滯后。如果他像我這樣重視長頭訓練,他的屈臂和直臂很容易就可以再大2CM。當然,也不排除我三頭強于二頭的事實。
可以使用雙手啞鈴,上很大的重量。
也可以使用單手啞鈴,這樣一只手可以給另外一只手保護,并且
在健身房還可以使用繩索器械替換
對于肱三頭肌長頭訓練,我推薦2個動作:坐姿頸后臂屈伸、上斜頸后臂屈伸。第1個動作可以坐在低背凳上,第2個動作可以躺在45~70度的上斜靠背凳,角度越大越側重長頭,在上斜凳上做的好處是:手臂往腦后下沉的時候,關節(jié)更舒服和靈活一些,下放的范圍更徹底??梢噪p手環(huán)住1只啞鈴做,也可以窄握曲杠來做。
第一組:12次
第二組:10次
第三組:10次
第四組:8~10次竭力后迅速換上稍輕一點的啞鈴繼續(xù)竭力。
五:單手反握肘部下壓(重點:內(nèi)側頭)
可以發(fā)現(xiàn),長頭下面的內(nèi)側頭體積比較小,對手臂的重要性要低于長頭和外側頭。而前面的訓練多少都有附帶連帶它。這里只是稍微補充一下對它的練習。和前面提到的肘部下壓一樣,只是握法換成手心朝上,如果用直杠雙手做的話,比較別扭,幾乎是大拇指勾著重量做,試過就知道。如果換成單手做就自由多了,用大飛鳥十字夾胸那個握把。左、右手輪流做,中間不休息,左右手各做12次為一組,一共做3組。重量比較小。
六:俯立臂屈伸(造型練習)
這是結束動作,追加充血,檢驗肱三頭肌竭力度,增加分離度的造型練習。重量選擇不用太在意,能做10幾次就行了。動作要求俯身前傾,大臂在體側抬高固定,然后以肘部為支點小臂后展,左、右手輪流各做12次為1組,做3組,中間沒有休息。如圖我們需要稍微改進一些,俯身更低,大臂抬得更高一些,這樣甩臂動作幅度會更大。
肱三頭肌訓練結束,你死了沒有?
以上是單獨訓練肱三頭肌的量,如果要二、三頭一起練,就要適當刪減了。因為原則上一次訓練不能超過24個正式組,否則精力下降,無法達到最佳效果也浪費時間。
肱二頭?。?br>站姿直杠寬握彎舉3組 8~12次 (重點:長頭)
站姿或者斜托E-Z杠窄握彎舉3組 8~12次 (重點:短頭)
上斜啞鈴彎舉3組 8~12次 (重點:肌峰。上斜啞鈴彎舉由于身體后傾,彎舉時大臂很難前抬,是孤立2頭肌的黃金動作,李普瑞斯特最推崇的動作)
啞鈴交替錘式彎舉3組 8~12次(重點:肱肌,使用手臂更具立體感)
肱三頭肌:
肘部下壓3組 8~12次
仰臥臂屈伸3組 8~12次
上斜頸后臂屈伸3組 8~12次
反握肘部下壓3組 8~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