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貴州河灣苗學研究院楊培德院長在“貴州省非遺行業帶頭人經驗分享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的主旨講座整理,雖然只是提綱性的,但依然可以窺見苗繡之美。
苗族歷史|Hmong History
苗族歷史悠久,據漢文古籍和苗族口傳史詩記載,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在蚩尤帝的率領下,在長江和黃河下游建立了九黎古國。曾經拓展到華北平原,由于在涿鹿發生的戰爭中失敗,后來遷徙到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地區建立三苗國,在與夏王朝的戰爭中失敗后,苗族先民分三大支遷徙。一支遷到湘黔交界的武陵山區,一支遷到黔東南的苗嶺山區,一支遷到黔滇交界的烏蒙山區。
苗繡藝術|Miao Embroidery
苗繡藝術的歷史也很悠久,在苗族古代經典《苗族古歌》的跋山涉水遷徙中說:“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
剪花就是苗繡藝術中使用的剪紙。古歌記載苗族先民在古代就已經有了苗繡藝術,在遷徙中始終把苗繡創作的審美紋樣底稿,也就是剪紙隨身攜帶,一直帶到遷徙落腳的大西南。
漢文古籍最早記載苗繡衣服的是宋代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書中說:唐貞觀三年,黔州之西的南謝蠻首領謝元深,入朝覲見,穿的衣服是卉服鳥章,所謂卉服鳥章就是刺繡蠟染的衣服。
清代貴州丹寨的官員陳浩,在繪制的《百苗圖》上就有苗族服飾上的刺繡和蠟染,并有文字說明,例如說黔東南榕江一帶的苗族衣服是“短衣,以五色錦鑲邊袖。”
田野調查|Fieldwork
1902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到貴州苗族地區做田野調查,寫了《苗族調查報告》,報告中有苗族刺繡和蠟染的記載與審美評價。
鳥居龍藏說苗族人有審美的嗜好,所以盛行刺繡,刺繡花紋雖有直線,但更多的是用曲線,巧妙地將漩渦紋和花草紋相互融合變化,這樣的刺繡花紋形成了繪畫的效果,產生韻律美,刺繡花紋表現了苗族祖先的血液與精神。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社會學家陳國鈞曾到貴州苗族地區做田野調查,他在《苗夷社會研究》中說:“苗族女子無一不擅長繡花,愛美的觀念非常濃厚,對于自己所穿衣服上的花紋,異常考究,花錢向漢人買來,家庭辛苦所積,而作此種消耗,然其色的配合,形狀的精巧,都不亞于湘繡杭繡,著實難能可貴。苗族女子責任重大,勞作甚忙,但必須在百忙中偷出須臾時間繡花紋,一切飲食起居都可簡陋,而繡花的功夫,都不可忽視。”
苗繡收藏|Art Collection
新中國建立的五十年代,專業美術界非常重視苗繡,認為苗繡是工藝美術和民間美術,從事苗繡的苗族婦女,是民間美術家。
1957年,貴州民族學院藝術系就直接從花溪朝陽村,把繡花最好的苗族婦女王朝珍,要到系里成為專職的刺繡藝術老師。那時的貴州省群眾藝術館的美術家,親自下鄉收集苗繡藝術進行收藏,其間收藏苗繡的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貴州省文聯美術家協會、貴州省博物館等單位。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國外的博物館也來苗族地區收集苗繡收藏,其中有日本、美國、法國等,中國臺灣省的輔仁大學,專門請美術家幾乎走遍苗族地區進行收集,輔仁大學收藏的苗繡最為珍貴。
當時收藏苗繡藝術成了一股風,其中有不少的私人收藏家,紛紛走進大山里的苗族村寨淘苗繡珍品,這股淘苗繡的珍寶的風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初。
審美價值|Aesthetic Value
為什么有那么一些博物館,藝術院校和私人收藏苗繡藝術?這是因為苗繡藝術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審美價值從何而來?從苗族民間女刺繡藝術家的神話思維的藝術靈感中來,從苗族的宇宙觀和生命觀中來。
這些民間刺繡藝術家,從小接受苗族古代經典《苗族古歌》的教育,古歌告訴她們,宇宙大自然是一個生命的大家庭,人只是其中之一,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與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相和諧共生共榮,共同生活在美麗歡樂的世界里。
在這樣的宇宙觀和生命觀的熏陶下,她們在創作刺繡紋樣時,不受理性的束縛,在非理性的神話思維中,天馬行空地發揮藝術的想象,把人與各種動物和植物揉合在一起,組成千奇百怪的復合形象的紋樣,又將這些紋樣,進行審美的構圖,呈現出一幅幅奇特的審美藝術世界。
這些苗族民間女刺繡藝術家們,就倘佯在自己創造的神話審美藝術世界里。她們沒有進過專業的美術院校學習,而是繼承苗族代代相傳的苗族審美藝術基因,成為天才的刺繡藝術家,這是那些經過專業美術院校培養的藝術家難以企及的。所以,著名美術大師劉海粟見到神奇的苗繡,不禁感嘆評價道:“縷云裁月,苗女巧奪天工,蘇繡湘繡,難以免俗。”這是說,苗族女刺繡藝術家用云彩作絲線,裁剪月亮繡出了高雅的苗繡,相比之下,蘇繡和湘繡就俗氣了。
更新于 4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