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到,國產大片扎堆上市,估計大家都看花了眼。
據我觀察,目前呼聲最高的就是《流浪地球》,看過的都說還不錯。但到底好不好,得眼見為實。工商社會,時間寶貴,為防止工友們被爛片浪費時間,我給大家提前驗了貨。
老實說,看之前很忐忑,畢竟有《三體》撲街先例在前。作為原著粉,我看片前的心情就像少女等初戀,既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不僅如此,今年春節檔的情況,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電影院里共“四大天王”,這四部電影主題風格各有千秋,而作為硬科幻的《流浪地球》能取得啥樣的成績,誰也不敢打包票。
但看完電影后,心里石頭落了地。這回不是空炮,得看。還挺應景的,大過年的,誰不想看點牛逼的科幻大片爽一爽呢?
△ 今天早上一看,各種評分都出來了:《流浪地球》的口碑妥妥地領跑春節檔,評分居于首位。淘票票9.2,貓眼評分9.2,豆瓣評分8.4,看來驗過貨的工友還都很買賬。
拍科幻片難嗎?難。拍硬核科幻片,尤其難。
說起國產科幻片,老長一段時間我都只能想到《霹靂貝貝》、《大氣層消失》童年噩夢Cult片。至于真·國產硬科幻,不好意思,還真·沒看過。
上一個敢說自己硬核科幻的是《三體》,吹了大半年,結果大家都知道,成了賽博死人。
科幻片,觀眾看的爽,導演賺錢多,誰都想拍,奈何想拍不容易。歐洲人是電影的祖師爺,都沒啥硬核科幻片,原因無他,條件不允許。
想拍硬科幻,錢、團隊、市場,三者缺一不可。
先說錢。流弊的硬科幻,那都是錢燒的。《阿凡達》燒10億,《星際穿越》燒1.6億,還是美刀。高成本意味著高風險,按國產科幻片一貫尿性,敢投資的都是猛人。
《流浪地球》制作成本按美刀算只有3000萬,跟外國同行比屬于毛毛雨。就這樣,電影拍到一半還是遇到資金不足的情況,要不是吳京帶資進組續了一波,《流浪地球》可能早就玩完了。
△ 我想想我花了多少
二看團隊。硬核科幻片屬于重工業電影,不是咱隨便拿個攝像機就能拍出來的,背后沒個成體系化的電影工業支持根本沒戲。
好萊塢的特效工業從1977年盧卡斯拍《星球大戰》就開始搞,40多年經驗,屬于電影界的old money。國產特效,滿打滿算10來年歷史,見了好萊塢特效得叫爸爸。
△ 《星際穿越》劇照
三要市場。這個不難理解,投入那么多,總得想辦法收回成本不是。好萊塢大佬敢砸錢拍大片,就是因為背后有全球市場撐著,不愁賺錢的問題。
當然,這種全球上映能力也就好萊塢獨此一家,其他國家根本不敢想。韓國電影這么牛逼,照樣玩不轉硬核科幻,前幾年拍了個《漢江水怪》,場面充其量二流好萊塢科幻片水準。
萬幸,中國人多,本土市場也能撐起幾十億票房。對于中國科幻電影來說,這估計是唯一的小幸運。
綜上所述,在中國拍硬核科幻,風險不小。
不過,總得有人先吃螃蟹,郭帆就是那個先吃螃蟹的人。
《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小說。大劉的小說里,最有名的是《三體》,但我愛看的卻是《流浪地球》。它像一記靈魂左勾拳,讓我很長時間都處于懵逼狀態。
△ 娘子關電廠發電工,三次元宇宙觀察員大劉師傅
“你在平原上走著走著,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墻,這墻向上無限高,向下無限深,向左無限遠,向右無限遠,這墻是什么?”
“死亡”
這話不是在裝逼,地球人是真的無處可逃。好好的太陽,說炸就要炸,余波吞噬整個太陽系,問誰說理去。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人類當然不能等死。
現實不僅沒有嚇垮地球人,反而讓科學家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通過行星發動機,把整個地球射出太陽系,射往比鄰星。
這就是流浪地球計劃。
△ 完美還原“上帝的噴燈”
主角所處的時代,正是地球離開太陽系的最終關頭。地球通過太陽和木星引力不斷加速,最終達到逃逸速度,離開太陽系。
郭帆開拍時,有三部劉慈欣的小說候選,《微紀元》、《超級星際》和《流浪地球》。郭帆選了《流浪地球》,也是因為覺得這故事real硬核,而且是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一部。
想拍就得把小說重新改編。《流浪地球》的原著與其說是科幻小說,倒更像科幻設定說明書。整個故事涉及三代人,時間跨度數十年,主角一直冷靜的介紹流浪地球計劃,整個故事主線松散,情節性不強。
△ 三代人
小說可以這么寫,電影卻不能這么拍,不然十有八九得拍成紀錄片,觀眾看完一臉懵逼。面對這樣的原著,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減法,刪刪刪。
郭帆很聰明,他把電影主線收束:原著中穿越小行星帶被改編為地球經過木星,受木星引力影響,推到地球前進的行星發動機大部分停火,需要“火石”來重新發動,幫助地球逃離木星引力圈,否則地球將與木星相撞。
留下的空間,被用來充實人物。于是故事變成了兩條并行的敘事線,地上兒子拯救發動機,天上老子當領航員,完美。
除了劇本,郭帆拍片時也在給錢做減法。
電影男女主角,都請的新人演員,不為別的,省錢。流量最高的就吳京,不僅零片酬演出,還自帶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省下的錢,全投進了后期特效中。
不這樣,這點成本哪夠用。
《流浪地球》,一看就是中國人拍的科幻片。
從技術上看,《流浪地球》特效雖然比不上頂級好萊塢大片,但也到了合格的水準。看片的時候,畫面老是讓我情不自禁想到《環太平洋》,一樣的低色調壓抑,一樣的傻大黑粗,一樣的力量感。果然大家想法都一樣,末世就得玩點來勁的,才能有安全感。
△ 這特效,穩
細節也不賴,導演很照顧外國人,沒逼他們說中文,而是安排了同聲傳譯系統,解決了大家經常吐槽的問題:為什么全世界都說英語,連外星人都會說英語。
但探究內核,把整個地球都發射出去,只有中國人干的出來。
外國人壓根不會這么想。《星際穿越》里,地球要炸,NASA想到的法子是派宇航員到其他星系,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讓宇航員做延續人類文明的種子。
歐美人向外,中國人向內,遇到問題,得帶著老家一起走。
這種觀念上的沖突很正常,說不上誰對誰錯。當初《拯救大兵瑞恩》在中國上映,很多人就 DISS ,為了瑞恩犧牲一個小隊,外國佬是不是傻?
外國人看到《流浪地球》,也會有同樣的問題:為了剩下的人,放棄逃離地球的機會,犧牲自己的性命,究竟值不值得?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值得。
我們要拯救地球,不僅因為它是地球,更因為它是家。家沒了,我們能夠剩下的,還能有什么呢?
你看,在地球,你有烤串擼,有火鍋涮,開心。
甚至能穿上全國中小學生同款校服。
上了太空,就只能吃太空速凍食品,不開心。
拯救地球,意味著高風險,但也意味著希望。當吳京低沉的說出“從流浪地球計劃啟動的那天起,我們就再也回不去了”,悲壯感不亞于我踏上春運回鄉火車的那刻。
電影細節上的一些問題不否認,比如主角性格不討喜,開頭半小時鋪墊設定讓故事的節奏稍慢,但瑕不掩瑜。在中國從零開始搞硬科幻不容易,有點小成績,咱真得多支持支持。
大劉曾說過句很裝逼的話:這個世界上,已經有人在宇宙漫步,星空是他們最后的墳墓。 相比之下,你那點考試升職親子關系家庭問題就像屎殼郎找不到合適的糞球一樣卑微。
意思是什么?讓你買票呢。看完這部片,你會爽到忘掉一切失業失戀份子錢帶來的煩惱,嗨到螺旋升天,跟宇宙來個近距離大和諧。
還能說啥,祝地球好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