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春秋時期,儒教在孔子的推動下大力發展,儒家文化勢必也是貴族精神的延續和映射。孔子衷心的認為周代是三代之治的頂峰。后來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門閥政治和制度一直是兩朝研究學者間最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在特殊時期催生出的特殊制度,以它特有的時代特征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中國歷史朝政的格局。魏晉門閥制度的出現恰恰就是后來士族讀書階級地位發展方向的一個轉折點。
(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
而后時間又轉變到了宋朝,經歷了唐朝末期五代時長的武人政治氛圍,宋太祖趙匡胤不愿自己利用軍隊謀權奪政的威脅再次出現,因而在杯酒釋兵權的安排之后,宋代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不再由武人統導朝政,而依仗儒生士大夫所支持的文人系統支撐國家的命脈。這一創舉,暫且不論是非對錯,但自此以后,除了在元朝一度中斷,后世幾朝大多沿襲了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自此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常態。
周代文化的首要標志是'禮'。封建天下諸侯之后,周公'制禮作樂',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來界定國與國及人與人之間的上下尊卑、親疏遠近。這就是所謂的'周禮'。
在孔子儒家學說的發展下,因此,所謂周禮就是規定不同輩分的人、關系遠近不同的人,見面該怎么行禮,平時該怎么交往。據說這一制度體系完備,煌煌盛美,'大禮有三百,小禮有三千'。
(春秋時期信奉的貴族精神)
即便是在血腥的戰爭中,優雅仍然是春秋時代貴族的基本追求。雖然彼此的目的都是擊敗對方,但他們的言辭仍然處處得體。正如錢穆先生所評價的:'當時的國際間,雖則不斷以兵戎相見,而大體上一般趨勢,則均重和平,守信義。外交上的文雅風流,更足表現出當時一般貴族文化上之修養與了解。即在戰爭中,猶能不失他們重人道、講禮貌、守信義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
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風度大于勝敗。那些今天看起來迂腐的禮儀,其實不僅是儀式和禮節,更是一個階級不可更改的文化信念。宋襄公的'愚蠢',其實是那個時代貴族風度的光彩流露。這就是那個時代所獨有的士族階級的貴族精神。
簡單的來說,門閥制度及其政治的建立,是由西晉王室貴族與世族大家兩者互相結合,相互補充而來。西晉時期,以瑯琊王室為首的大族與西晉皇室參與的門閥政治格局第一次建立, 在八王之亂帶來的胡人騷動之后,五胡亂華,中原陸沉,中原皇室、漢家大族南遷躲避,這種亂世之中相互依存的新型政治模式由此應運而生。
(魏晉的門閥家族)
觀察西晉建國歷史,自西晉建朝以來,朝中上下貪污腐敗成風,司馬炎開國即有亡國相,著名的王愷和石崇斗富也出現在這一時間,司馬炎死后,西晉大亂,其子晉惠帝繼位后,因其自有癡傻,國家大事一應全有皇后賈南風一手把控。其后聯合外戚誅殺司馬瑋、司馬亮,由此引發后患不斷的八王之亂。
(縱情歌舞的文人)
八王之亂期間,戰火紛飛,連年的戰爭打破來人們寧靜的美夢,在強烈的求生欲的支持下,讓百姓們自發的進行大規模的流亡,遷徙活動來躲避戰火。大量中原北方地區的人民向江淮等地逃生,瑯琊王氏等大族因為急劇的人口遷移,大族影響力減弱,人心惶惶,此時的大族們鑒于變換動蕩的朝局形式,對于自保是極力追求的,司馬越和瑯琊王氏因此一拍即合,門閥制度就此建立。至此文人階級的地位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時期。
大多數寒門學子早期通過苦讀為官,但在社會地位的認同上,遠遠不如政治勢力早已被架空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的各門子弟享受著崇高的地位,無比尊崇的待遇,蔑視一切出身卑微的官員。直到梁朝末年,'侯景之亂'爆發,這次暴亂,沉重打擊了江南各大家族的社會勢力,直接摧毀了梁武帝的統治,北弱南強局面更加顯著。加之殘唐五代時期,武將掌權居多,對世家大族倍加欺凌,因此士族大家漸漸沒落。
(宋朝文人面貌的轉變)
宋朝文人知識階層地位的提高未必全是政權統治者對于文人士大夫的尊崇,另一反面來說,其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宋朝時期文人階層人口眾多,在社會上形成較大的基層底盤。
宋代自主設立的官學制度也頗有講究,一是學校專門設立固定的老師,二是太學及各地方學校都有政府專撥的田地、房產,至此,宋代官學再也不是僅為一個有職司教育的辦事單位,較漢唐之時,宋代的教育頗有足以自立的基礎了。
宋代的教育普及很大程度山和學校的制度有關,自從漢代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后,設立太學等高等教育機構,但其功能卻并未像我們設想的那般。宋代前朝戰亂年間,政府對于地方和中央教育管轄能力缺失,待得宋代恢復教育,中央地方都建有學校。
宋代知識階層因為上述種種各項舉措的實施與推廣,使得自己的自身地位也較過去重要,宋代讀書人往往以自己個人的身份,在自己所在的社區擁有發言權,受鄉里尊重。自漢朝以來,儒家社會倫理深入人心,鄉里的讀書人都是維護社會乃至國家的重要分子。近古以來,中國讀書人的地位如此之高,當從宋代開始,雖經歷跌宕,但元之后,一直是封建統治王朝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宋代的書院)
結束語:可以說,縱觀中古時代之后,中國文人階級地位的提高,與時代的特性與統治者的需求是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在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成為了后世評判的標桿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