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上醫院
小病跑藥店
成了老百姓的生活習慣
但家庭用藥陷阱重重
輕則沒有療效
重則傷肝傷腎奪取生命
怎樣吃藥才科學有效
聽聽本期童藥師怎么說
最常見的用藥誤區有哪些
一、混合吃藥
混合有兩層次的含義,一個是藥物和藥物混合,幾種藥一起吃,你可能在“服毒”。另一種是藥物和食物混合吃。
1、感冒藥是緩解感冒癥狀的藥物,常用的退燒藥如美林,止痛藥如芬必得或散列痛,這三種藥中都含有同一種或同一類成分: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對乙酰氨基酚是被限量使用的,每天不能超過4克。如果三種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的藥同時服用的話,對乙酰氨基酚就已經超量了,會導致肝臟衰竭,甚至死亡。
2、吃頭孢類藥物時不能喝酒很多人都知道。但頭孢和藿香正氣水、酒心巧克力一起吃,也會造成乙醛中毒,因為有的藿香正氣水中含有酒精,在體內代謝產生乙醛,而頭孢類藥物會抑制乙醛在體內代謝,造成乙醛蓄積,引起中毒,嚴重時可誘發急性肝損傷,呼吸暫停甚至死亡。
3、磺胺類藥物不能跟維生素C一起吃,磺胺類藥物本身是一種廉價而有效的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的藥物,但是它比較容易在尿路形成結晶,再加上維生素C就會形成結石。
4、含有草酸高的蔬菜不能跟鈣一起補,會讓鈣無法吸收,形成結石。含有草酸比較高的蔬菜有:菠菜、雪菜、空心菜、毛豆、洋蔥。這些單獨吃都是營養很好的蔬菜,但切勿和鈣片一起吃。
更多的藥物和食物、藥物與藥物同時服用的信息,一定要仔細查看說明書或咨詢藥師哦。
二、藥量不準
藥量不準包括兩個方面:
一個是用藥過量,比如很多年輕人感冒,總想快點好,怕耽誤事兒。就會加大服用感冒藥的藥量,對自己“狠”一點,但我們知道凡藥三分毒,藥能治病也能致病,加大藥量不僅不能趕走感冒,可能還會加重肝腎負擔。
再比如,有的家庭會習慣性的補充維生素,不管身體是否缺乏,都大把大把地、有滋有味地嚼著維生素,但大劑量的維生素成分進入人體后,會抑制人體正常汲取營養的渠道,并增加肝腎的排泄負擔。
適宜的做法是均衡膳食、合理烹飪來獲取身體所需維生素。即使需要額外補充,也應該身體缺哪種維生素就攝取哪一種,不能亂補充。
另一個方面是害怕副作用,而導致用量不足。一些老年人看到西藥的說明書,不良反應一欄特別長,有的甚至好幾頁,就擔心吃了這樣的藥會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比如抗生素,本來要求吃一片的劑量,卻只吃半片,這樣藥量不足的情況,你可能在“養細菌”。一般服用抗生素,一旦開始就至少要服滿三天。
三、藥不對癥
感冒藥通用,是現在家庭用藥誤區一個普遍現象。引起感冒的原因不同用藥也是有區別的,如果不加以區分,別人吃著效果好的感冒藥可能對你就是無效的。
四、吃藥時間不對
吃藥的時間也非常有講究,一些刺激腸胃的藥吃了之后會感覺胃部不適,這樣的藥物就放在飯后吃。
再比如,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穩定的吃降壓藥,人體的血壓值在早上達到峰值,因此降壓藥應在晨起服用。而人的血脂在晚間會比較高,所以降血脂的藥物需要臨睡前吃。
還有一些激素類藥物,是需要在早上吃的。掌握好吃藥的時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中藥比較安全,副作用更小?
家里人咳嗽的時候,不少人習慣用川貝枇杷止咳糖漿,認為中藥比較安全,這個想法對嗎?顯然不對。
大部分中成藥都是很早以前批準注冊的,并沒有按現代制藥的標準去做Ⅰ、Ⅱ、Ⅲ期臨床試驗,因為缺乏實驗或者文獻依據,所以禁忌、不良反應等信息無法清晰表述,因此中藥的說明書上大都會注明:不良反應尚不明確。尚不明確不能等同于沒有。是藥三分毒,服用中藥也要慎重選擇,按時按量,謹遵醫囑。
外包裝的標識,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選擇安全的、性價比高的、對癥的藥物。依照藥物的說明書服藥,同時關注藥物所具有的風險性,大部分的藥源性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一、首先要分清藥品和保健品,藥品外包裝上有“國藥準字號”標識,“健字號”是保健品,沒有治療作用,不能代替藥物。
二、OTC是Over The Counter的縮寫,它是指消費者可不經過醫生處方,直接從藥房或藥店購買的藥品。OTC印在藥盒上又分為紅色和綠色兩種,如圖:
紅色OTC表示藥品為甲類非處方藥,綠色OTC表示藥品為乙類非處方藥。乙類非處方藥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小,如維生素類補充劑、復合維生素片等,它們除可在藥店出售外,還可在超市、賓館、百貨商店等處銷售。
甲類非處方藥需遵醫囑服用,如一些常見的感冒藥等,只允許在藥店出售,而且患者需在執業藥師的指導下購買和用藥。
針對一些普通的常見病如感冒、發燒拉肚子,患者可根據自身病情選藥。如果病情較輕,不妨在同類藥品中選用乙類OTC,但如果病情相對重一點,可選甲類OTC或到醫院就診。因為乙類OTC雖然安全性更高,但藥物作用相對較緩和。
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外”字,外用藥品專用標志是在藥盒的醒目位置標出的一個“外”字,提醒患者該藥只能外用,切勿口服。以前就發生過小孩子喝了家里的外用藥水,導致消化道灼傷的案例。
四、特殊管理藥品專用標志 特殊管理藥品專用標志又分為4種,分別是“精”(精神藥品)、“麻”(麻醉藥品)、“毒”(醫療用毒性藥品)、“放”(放射性藥品)。這些藥多是處方藥,實行特殊管理,因其副作用非常大,如果不小心被兒童或其他人誤服的話,危害會很大。
藥品的有效期不是絕對的,而是有條件限制的,這就是藥品的標簽及說明書中所指明的貯存條件。
如果貯存條件發生了改變,藥品的有效期就只能作為參考,而不是一個確定的有效期時間了。
瓶裝藥,瓶裝藥開封后室溫(25℃以下)使用期限通常是在2個月左右。
塑料袋裝的藥物,受潮結塊就不能使用,如用于小兒消炎的頭孢克洛干混懸劑、頭孢克肟顆粒等。
糖漿劑,開啟后的糖漿液室內常溫(25℃以下)下可保存1~3個月。一般冬天不超過3個月,夏天不超過1個月。
軟膏劑,開封后室溫最多可保存2個月。
滴眼液,開封后只能保存1個月。
益生菌 ,不放在冰箱等于在吃“尸體”,最佳保存溫度為2℃-8℃,越接近2℃,越穩定。
一、工具性器材:體溫計,醫用紗布等,有寶寶的家庭電子體溫計非常方便也比較準確。
二、應對感冒發燒拉肚子的藥物,如降溫藥、鎮咳藥、止瀉藥、抗過敏藥。
三、外傷處理藥物,如外用的酒精、云南白藥等。
四、急救藥品,如復方丹參滴丸等。
五、盡量不要準備抗生素類藥物,應該在生病之后遵醫囑使用。
想了解更多關于安全用藥的常識,請走進湖北綜合頻道《荊楚大醫生》,同濟醫院藥學部副主任李娟專題為您解答疑惑。
(點擊可看視頻完整版)
【童藥師說】正式入駐抖音
抖音搜索 “童藥師說”
每周更新 關注用藥小常識
促進安全合理用藥 同濟藥師就在你身邊
(除標注外,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圖文無關。)
編輯|鄧國歡
策劃|蔡雄、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