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偉大都城的歷史探秘(下篇)——延用·廢棄·重建·遺跡





[話長安] 偉大都城的歷史探秘(下篇)——延用·廢棄·重建·遺跡



延用·廢棄·重建·遺跡
漢長安城的歷史


圖:漢長安宮殿建筑復原圖  來源:網絡




四.漢長安城的延用和廢棄 [23]


東漢以后,漢長安城繼續由三國魏、西晉(愍帝),十六國中的前趙、前秦、后秦,北朝西魏、北周等延用作為都城,直至隋初。


三國時期,長安城作為魏國五都之一,是經營西部邊防的重要城市,軍事地位非常重要。

魏明帝曹叡、魏元帝曹奐都曾巡幸長安。關中的農業也得到恢復,魏明帝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曾轉運長安粟五百萬斛到京師洛陽。

西晉時期,長安城仍然具有重要的軍事、經濟地位。所以,張方才劫持晉惠帝到長安(公元304年~306年),晉末永嘉之亂后愍帝也曾都居長安(公元313年~316年)。

三國、西晉時期的長安城雖時有營建,但限于實際需要和國力,應以修葺舊宮為主,西漢長安城的舊有布局應基本未變。

圖:國殤(第二稿)  作者:王可偉

十六國和北朝時期,長安仍然是各政權爭奪的戰略中心,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先后在長安建都。

前趙(公元304年~329年)時仍有長樂、未央的宮名,但前趙長安城內的東、西二宮實際上是新立的宮殿,漢未央宮此時已成故址。

史載后趙時期(公元319年~350年)石虎曾“發雍、洛、秦、并州十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24],也沒有得到考古工作的證實。表明石虎所營建的宮殿并不在漢宮舊址,僅是借用其名稱。而前趙的東、西二宮應該一直延用到了隋初 [25]。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604年)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六月,文帝下詔,認為漢長安城舊宮室過于狹小和破敗,命高颎、劉龍、賀婁子干、高龍叉等創建新都 [26]。

 
高颎
 
宇文愷
高颎被任命為營新都大監,宇文愷(公元555年~612年)為營新都副監。高颎只起到一個總體監督的作用,具體建設計劃都是由宇文愷制定的 [27]。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新都建成,三月正式遷都。而這座新的都城被命名為“大興”。

延用了近800年的漢長安城從此被廢棄。

[23].本節三國、西晉、十六國和北朝時期的內容據劉振東論文《西漢長安城的沿革與形制布局的變化》中的有關部分寫成。劉文原刊于《漢代考古與漢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6年),后收錄于《漢長安城遺址研究》(科學出版社,2006年)一書中。
[24].《晉書·石季龍上》。
[25].2003年4~5月,在漢長安城東北部的考古勘探中發現宣平門大街、洛城門大街圍成的區域內有兩個東西并列的小城遺址,即被認為是前趙延用至隋初的長安宮城遺址。
[26].《隋書·帝紀第一》:“(開皇二年)六月……,詔曰:‘……此城從漢,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龍首山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仍詔左仆射高颎、將作大匠劉龍、巨鹿郡公賀婁子干、太府少卿高龍叉等創造新都。”
[27].《隋書·列傳第三十三》:“及遷都,上以愷有巧思,詔領營新都副監。高颎雖總大綱,凡所規畫,皆出于愷。”





五.唐朝時期的漢長安城未央宮


隋(公元581年~618年)統一中國后,很快就被唐(公元618年~907年)取代。 


唐朝時期,漢長安城位于皇家禁苑內,唐朝皇帝經常出游至此。此時漢城大部應已荒廢,而漢未央宮內則可能還有一些建筑,宮墻上也有城樓。

 
唐代宗·李豫
唐代宗時期,神策軍入駐禁苑,漢未央宮故址中應該也有駐軍。到了唐武宗時期,則對未央宮作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并命裴素寫成《重修漢未央宮記》[28] 一文以志之。

 
唐武宗·李瀍
唐武宗李瀍 [29](公元814年~846年)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武宗出游禁苑,見漢宮遺跡而有了重建漢未央宮的設想。

于是召神策軍左護軍中尉志宏負責營建,“凡殿宇成構,總三百四十九間”[30]。武宗命名正殿為通光殿,其東為韶芳亭,其西為凝思亭,宮門上題名“未央宮”[31]。

從《重修漢未央宮記》中“欲崇其頹基,建斯余構”,“自漢元年乙未歲至圣唐會昌元年之辛酉,凡一千四十有七年矣,其傾頹毀圮,悠然邈然,竟無有存之者”等句可知,重修前的漢未央宮,已經是一片廢墟了。

唐武宗對未央宮的重建,大約也是歷史上對未央宮的最后一次修葺。未央宮最終在晚唐的頻繁戰亂中徹底成為歷史陳跡。

[28].裴素《重修漢未央宮記》見《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
[29].唐武宗去世前改名為李炎。
[30].《重修漢未央宮記》。
[31].《重修漢未央宮記》:“上從容言曰:‘吾今建是殿,且錫之以嘉名。其殿曰通光,其東曰韶芳亭,其西曰凝思亭,乃立皋門曰端門,其應門題曰未央宮。’”





六.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和保護


圖: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來源:網絡
圖: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來源:網絡

唐代以后,中國政治中心東移,昔日的漢、唐長安故都也不再有復建重興的機會。宮室傾頹,城池漸平,漢唐的故城宮苑內逐漸被村夫野老開墾為良田;倚靠著城垣殿基,也興起幾處聚落村莊。

在時間中褪去風華的偉大城市又重回普通鄉野的面貌,昔日的崇樓高觀、飛閣廣廈只余下幾處土堆供好古之人憑吊,并留下許多相關的記載。

圖:漢長安未央宮圖  來源:《關中勝跡圖志》

古人有關漢長安城的著述,早在東漢時期已有辛氏撰《三秦記》、趙歧撰《三輔決錄》等。但古籍散佚,北宋以前的著述,除了《西京雜記》[32] 和《三輔黃圖》[33] 以外,其余的我們今天都已見不到全書或全文了。

《西京雜記》主要記載西漢雜史和遺聞軼事。《三輔黃圖》是第一部以漢長安城為對象、帶有歷史地理考據性質的專著。

后來的《長安志》、《雍錄》、《玉海》、《類編長安志》、《歷代宅京記》、《讀史方輿紀要》、《關中勝跡圖志》[34] 等書中,也有很多關于漢長安城的資料。

明、清學者還從各類古籍中匯集整理了已失傳的《三秦記》、《三輔決錄》、《關中記》、《三輔故事》、《三輔舊事》[35] 等的佚文。

總體上,清代及以前的研究,主要以歷史文獻的考據辯難為主,較少實地考察,更談不上以考古發掘來做實證研究了。

[32].一般認為《西京雜記》的作者是東晉葛洪。
[33].關于《三輔黃圖》的成書時間,陳直認為,古籍中引用《三輔黃圖》最早見于三國曹魏時如淳為《漢書》所作之注,因此定其原書成于東漢末曹魏初期;又據今本《三輔黃圖》內容,認為今本形成于中唐以后。詳見陳直著《〈三輔黃圖〉校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一版)序言。
[34].《長安志》,宋敏求(北宋)撰;《雍錄》,程大昌(南宋)撰;《玉海》,王應麟(南宋)撰;《類編長安志》,駱天驤(元)撰;《歷代宅京記》,顧炎武(清)撰;《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清)撰;《關中勝跡圖志》,畢沅(清)撰。
[35].《三秦記》,辛氏(東漢)撰;《三輔決錄》,趙歧(東漢)撰;《關中記》,潘岳(晉)撰;《三輔故事》,撰者佚名,晉;《三輔舊事》,撰者佚名,約唐初。

 
足立喜六
第一個以現代歷史學和考古學的視野、方法來調查、研究漢、唐長安史跡的,是日本人足立喜六。

1906~1910年間,足立喜六利用在陜西高等學堂任教之閑暇,實地考察了西安附近的歷史遺跡,回國后又經過二十多年深入研究,于1933年出版了《長安史跡研究》一書。此書至今仍是研究漢、唐史跡的重要資料。

圖:《長安史跡研究》封面  作者:足立喜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從1956年開始,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研究和保護工作逐步全面展開。

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主要經歷了以下階段 [36]:

1956~1962年,中國科學院漢長安城工作隊(后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長安城工作隊)進駐漢長安城遺址,開始全面勘察。

究明城墻范圍,并對霸城門遺址、西安門遺址、直城門遺址和宣平門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對南郊禮制建筑遺址進行了全面考古發掘;初步勘探了漢長安城遺址主要道路的形制及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及城西建章宮遺址的范圍。

圖:霸城門遺址  來源:網絡
圖:西安門遺址高空圖  來源:西部網

1975~1979年,勘探發掘了武庫遺址。1978年春季發掘了長樂宮第一號建筑遺址。

圖:未央宮前殿遺址  來源:網絡
圖:椒房殿遺址  來源:西部網
圖:中央官署遺址  來源:西部網
圖:少府建筑遺址  來源:西部網
圖:漢長安城西南角  來源:西部網
圖:未央宮西宮墻遺址  來源:西部網

1980~1989年,勘探發掘了未央宮遺址。基本究明未央宮的范圍和布局形制,先后發掘了未央宮前殿遺址、第二號建筑遺址(椒房殿遺址)、第三號建筑遺址(中央官署遺址)、第四號建筑遺址(少府建筑遺址)和第五號建筑遺址(西南角樓遺址),其間還試掘了未央宮宮墻、北宮門、東宮門、作室門遺址等。

在未央宮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同時,還對長樂宮遺址、東市與西市遺址、城內手工業作坊遺址、高廟遺址、橫橋遺址、橫門遺址、建章宮雙鳳閥遺址等進行了考古勘探與試掘。

1990~1992年,主要進行了西市遺址 [37] 的考古工作。在西市遺址范圍內發掘了21座燒造陶俑的官窯,以及鑄幣遺址與冶鑄遺址。1991年在漢長安城遺址西北部發掘了民營陶窯群。

1993~1995年,進行了北宮遺址的考古工作。究明了北宮遺址的位置,發掘了北宮南部燒造磚瓦的官窯遺址群。

1996~2001年,勘探發掘了桂宮遺址。1996年開始全面勘探桂宮遺址,并對桂宮一號建筑遺址進行了試掘。

1997年10月14日,經國務院特別許可,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合作考古發掘漢長安城桂宮遺址的項目,合組中日聯合考古隊,開展為期4年的漢長安城桂宮遺址的考古發掘。

中日聯合考古隊先后對桂宮第二號建筑遺址A區和B區、第三號建筑遺址、第四號建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2000~2005年,主要勘探發掘了長樂宮遺址。先后發掘了長樂宮地下排水設施遺址、第二、四、五、六號建筑遺址,試掘了第三號建筑遺址。與此同時,又對漢長安城遺址中的十六國與北朝時期相關都城之宮城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

圖:直城門南門道排水管道  來源:西部網

2008年,對直城門遺址、西安門遺址做保護前二次清理發掘。發現直城門南、北門道下的大型子母磚券頂排水管道。試掘了直城門大街和安門大街遺址。對昆明池遺址進行了考古鉆探和試掘。

半個多世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為文獻校讎、漢代地理、漢長安城形制、漢代建筑復原、漢代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考古工作推進的同時,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工作也在穩步進行:

1952年,西安市編制《西安城市總體規劃(1953~1972)》。規劃中將隴海鐵路以北包括漢長安城遺址在內的區域確定為文物大遺址保護區。后來的歷次西安城市總體規劃都延續了重視大遺址保護的思路,嚴格控制城市建設向遺址區的蔓延。

1956年,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漢長安城遺址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國務院公布漢長安城遺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期間,西安市的各大遺址都程度不同地被破壞。漢長安城遺址雖沒有遭到大規模破壞,但也未能完全幸免。

199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組織成立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為科級事業單位。同年,漢長安城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995年,陜西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公布實施了《西安市周豐鎬、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和唐大明宮遺址保護條例》。

圖:天祿閣遺址  來源:西部網
圖:漢長安城城墻東南角遺址鳥瞰  來源:網絡
圖:石渠閣遺址  來源:鳳凰陜西網

1995~2003年,先后對漢長安城南城墻遺址鄧六路口段,廚城門遺址,城墻東北角、西北角、東南角,建章宮雙鳳闕遺址,未央宮天祿閣、石渠閣遺址,未央宮夯土臺遺址等地面遺存實施了保護工程。

2005年以來,國家加大對大遺址保護的資金投入,漢長安城遺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一百處大遺址保護名單。先后又實施了西安門遺址,霸城門遺址,長樂宮第二、三、四號建筑遺址,未央宮前殿遺址,城墻東南角遺址,未央宮漢代道路遺址等多項遺址保護工程。

圖:未央宮前殿高空全景圖  來源:西部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都長安的考古歷程——紀念漢長安城遺址考古65年
“陜西文物探探探”第49期:兩千年前的漢長安城,是怎樣的一座城?|劉徹|宮殿|王莽|長樂宮|長安城
徐龍國:漢長安城考古的收獲、進展與思考
漢長安城遺址考察記(一)
鐵器時代 · 漢長安城遺址
徒步43333步,航拍曾經的800年帝都:漢長安城遺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安县| 安乡县| 霸州市| 石棉县| 桓仁| 湖口县| 宁南县| 阿拉善盟| 阳东县| 页游| 荆州市| 恭城| 进贤县| 沧源| 镇沅| 依安县| 屏南县| 象山县| 雷山县| 定结县| 安龙县| 巴里| 博兴县| 克山县| 京山县| 柳州市| 镇远县| 淅川县| 夏津县| 怀远县| 澎湖县| 盐源县| 土默特右旗| 龙江县| 田东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上杭县| 库尔勒市| 万宁市| 凌源市|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