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圖書資訊丨東方儒光:中國古代城市孔廟研究
木頭1018
>《文 史 知 識》
2016.08.13
關注
內(nèi)容概述
中國古代,自唐以后的都城和地方城市,不論規(guī)模大小或建置等級,孔廟都不可或缺,其現(xiàn)象本身獨具意義。孔廟的象征意義、祀典活動及建筑配置等,與城市的管理運作、空間組織及日常生活等復雜系統(tǒng)有密切關聯(lián)。基于此,將孔廟作為城市類型建筑的探討和研究,必然豐滿中國古代城市的認識架構;同時,在城市的背景下研究孔廟的形態(tài)也更有指向性。基于建筑史的孔廟研究,雖較為頻見,但不出建筑配置及空間布局,或個案的建構技術等范圍,呈現(xiàn)出分散、獨立的狀態(tài);而城市史方面,尚局限于選址的考察,甚少涉及孔廟在城市中發(fā)揮的實際作用,及在更廣區(qū)域范圍的影響。
本書的研究對象和內(nèi)容界定為“中國古代城市孔廟”,立足于孔廟建筑既是城市構成的重要類型,更為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重要載體之一,涉及建筑學、文化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在大量汲取前輩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基礎上,在古代禮制、城市、建筑等多重視野之下,將孔廟作為中國古代城市的構成要素加以梳理和分析。確立此課題,以期在既有的研究基礎上,擴大城市類型建筑的研究視界和范圍,并以城市為背景和契機,將孔廟研究推向更為廣闊的領域。同時,在現(xiàn)今遺產(chǎn)保護逾受重視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孔廟的維修、復建工作都在不同程度地展開,本書的成果可直接運用于文物保護工作,作為價值評估的依據(jù)和日常保養(yǎng)及修繕工作的理論基礎,進而挖掘古代城市的文化和精神傳承,必然具有重要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
本書力求在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上都有所創(chuàng)新,概為五點:
(1)用傳統(tǒng)研究方法梳理建筑史學層面的孔廟形成與發(fā)展。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文獻的對比閱讀和實地考察,力圖建構建筑史學領域內(nèi)關于中國古代城市孔廟形成與發(fā)展的系統(tǒng)認知框架。對孔廟作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主要載體的歷史沿革、建筑形制與空間特征的形成與動因,及文化價值予以系統(tǒng)揭示。
(2)用考證的方法探討藉由中央官學孔廟解析的都城空間再認識。除曲阜孔廟外,都城中央官學孔廟乃為各歷史時段孔廟發(fā)展的風向標和表率。因此,本書以考證為主,結合制度研究,將都城孔廟的建設放在時代和城市背景中逐一考察,詳盡地梳理了歷代都城孔廟的演變軌跡。同時,嘗試厘清部分中國古代都城史研究領域中尚數(shù)含混的問題,如都城孔廟的出現(xiàn)時間、建筑配置、都城中的選址、祭孔程序等,恰是對古代都城空間的再認識和可能的補充。
(3)用數(shù)據(jù)化和圖像化的方法分析明以前地方孔廟的發(fā)展態(tài)勢。借助統(tǒng)計學和圖像學的方法(尤其是GIS技術的運用),大致廓清了自漢至元地方孔廟逐步發(fā)展的軌跡,并轉換為歷代版圖內(nèi)的圖像性語言;孔廟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是一個開放和可以不斷更新的系統(tǒng),隨著史料發(fā)掘的深入和相關研究成果的成熟,亦為日后的進一步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用統(tǒng)計學方法推演孔廟建筑配置與空間構成的基本架構。因缺乏必要的、基于統(tǒng)計的脈絡梳理(以避免所謂選取代表性案例的問題),以致孔廟的建筑配置或象征性空間的出現(xiàn)時間、設置原因等大多未得深究,甚而至于以訛傳訛,倘無正本清源的基礎工作,孔廟建筑空間的認知恐為無本之末。本書在廓清孔廟營造組織、布局方式等控制性因素的基礎上,結合大量數(shù)據(jù)和簡圖分析,進而將構成孔廟形態(tài)的各要素分解,逐一分析其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空間特點等及背后的動因,以期獲得孔廟建筑配置與空間構成演變的基本架構。
(5)用多學科的視野進行城市構成空間和管理系統(tǒng)雙重體系下的孔廟考察。本書結合古代孔廟遺存的現(xiàn)狀和史實資料的完備程度,選取了不同的觀察角度和城市斷面,探討孔廟作為城市構成空間和管理系統(tǒng)運作雙重體系中的重要建筑類型,與城市其他構成要素的互動關系,主要包括城市選址、孔廟邊界與城市空間關系、對城市生活的影響、以孔廟為統(tǒng)領的龐大的祈祝文運建筑系統(tǒng)等方面。
本書成果分上下兩篇闡述:上篇四章,在界定明確研究對象、理清研究思路的基礎上,針對明代以前的孔廟形成與發(fā)展進行詳細的考證與分析,確定孔廟的形成動因、孔廟作為正統(tǒng)信仰載體的樹立過程、孔廟大發(fā)展時期的建制變化,及各關鍵歷史時段的建筑表征,著重于孔廟發(fā)展演變的縱向考量。下篇四章,在上篇耙梳史實、理順軌跡的基礎上,分別以都城孔廟和地方孔廟為重點,通過對孔廟的空間構成、象征意義、在城市中的特征及作用等主要方面的探討,力圖構建認知中國古代城市孔廟的基礎框架。
本書正文約27萬字,圖表312幅;附錄二則為實例研究,是在本書對孔廟的研究基礎之上所作的拓展探討,約6萬字,圖表115幅;附表十幅,為孔廟行禮儀注和孔廟營造志輯。
目錄
本書上篇·孔廟的形成與發(fā)展
隋、唐兩京的“文武”空間與城市結構關系
唐“皇帝皇太子視學”長安國子監(jiān)陳設示意
唐皇帝、皇太子長安國子監(jiān)行禮路線推測
唐長安皇帝及科舉試子的活動空間分析
唐各朝地方廟(學)建設概況
唐及五代十國地方廟(學)分布
唐地方廟(學)地域分布態(tài)勢
金中都學及孔廟位置推測
宋各朝地方廟學建設概況
遼府、州學分布
金各朝地方廟學建設概況
元各朝地方廟學建設概況
南宋各路及次一級行政單位廟學數(shù)據(jù)分析
南宋、金地方廟學覆蓋概況
叢書總序
陳薇
建筑歷史是一種思維方式。
這是我倡導研究建筑史的一種目標狀態(tài)。從中國建筑史研究開展的歷程來看,我們在相當長的階段主要解決的是客觀的認知問題,如漢代建筑成就如何?唐代建筑是怎樣的?明清建筑相對宋代如何變化發(fā)展的?等等。這也是建立中國建筑史認知譜系的最重要的基礎工作。進而,我們希求從建筑史中獲得養(yǎng)分或者汲取經(jīng)驗,包括探索有無可能從歷史建筑中提供技藝、語言、模式以及創(chuàng)作實踐的源泉,抑或依此形成建筑理論,諸如園林空間的現(xiàn)代性問題。但是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隔著長遠的或者一段的距離形成的建筑史的真實魅力何在?我理解:歷史是一種思維方式。諸如建筑史,它幫助我們思考:曾經(jīng)形成的過程、產(chǎn)生的結果、其間的原理和機制、或者轉向的緣由和驅動力,在應對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軍事、政治和生活等種種需求時,是如何智慧地解決或者駕馭的?對于傳統(tǒng)的傳承是如何堅守和流變的?等等。因此,了解建筑歷史經(jīng)歷的真實性十分重要。
建筑新史學要則乃貼近真實。
為此,剝離塵埃、拉開結果、顯現(xiàn)過程、發(fā)見變與不變的實質(zhì)所在,是我自己在問學及培養(yǎng)研究生時特別強調(diào)的。所謂“剝離塵埃”,即去掉經(jīng)歷時間進程后給歷史罩上的朦朧,怎樣直抵建筑出現(xiàn)的初心,如陵墓的本質(zhì)不是紀念性建筑,埋葬是其基本功能;所謂“拉開結果”,就是能穿越時間維度將疊加成的最終建筑或城市或景觀等形態(tài)進行分層分析,知曉變化的關聯(lián);其目的乃進而“顯現(xiàn)過程”;深解“變與不變”的原因。不變的,往往是質(zhì)本的、合理的、優(yōu)質(zhì)的、通則的、傳承的;變的,必然是應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生存環(huán)境、技術選擇等,即人乃以需求和發(fā)展的一種順勢。其時的順勢而為,在經(jīng)過時間積淀后,我們可以反思它的價值或者消弭,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xiàn)代和當代的,都提供給我們一種思維方式,而對今天的發(fā)展有所判斷和選擇。
建筑新史學叢書將有所包涵。
人類歷史那么長,建筑那么多,而這里所說的“建筑”還不是當今建筑學范疇的建筑,包括經(jīng)過營建的城市、建筑與景觀等,因此,非叢書而不能構成新史學。我希望通過主編叢書的方式,主要將我所培養(yǎng)的博士生的研究成果比較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出來,或者有志加入這個平臺和認可我的建筑歷史觀的年輕人的學術成果能夠得以體現(xiàn)。進一步地,通過切磋和互動,發(fā)展建筑新史學。“新”在這里并不相對于“舊”——如繼續(xù)注重一手資料獲得的傳統(tǒng)治學方式、如繼續(xù)認知唐代建筑或者宋代建筑、繼續(xù)探討經(jīng)久不衰的中國古典園林等,只是,如何心細如發(fā)之爬梳、力透紙背之用功、腦明眼慧之網(wǎng)絡,是形成建筑新史學的基本功。唯此,貼合歷史的真實,才可能步步靠近。
本書下篇·城市中的孔廟
明南雍文廟建筑配置
明南雍太學建筑配置
后金赫圖阿拉城及建筑遺存
清盛京城市格局解讀
清北京國子監(jiān)辟雍建成后的空間變化
清北京國子監(jiān)空間結構
清帝紫禁城內(nèi)祭孔地點及乾隆帝往國子監(jiān)路線
歷代都城中央官學與城市結構關系
中央官學空間地位的幾個階段
元明清國子監(jiān)孔廟與曲阜主要建筑規(guī)模比較
山西平遙文廟大成殿
明地方孔廟軸線例舉
“前廟后學”入學方式三種
遼寧興城文廟出入口
天津文廟的牌坊及空間限定
筆者所見孔廟欞星門例舉
筆者所見泮池規(guī)模較大者例舉
宋、元地方孔廟尊經(jīng)閣規(guī)模與曲阜孔廟奎文閣之比較
尊經(jīng)閣位置的變化對空間軸線的影響
清不同人等的曲阜孔廟游觀路線
(清)孔尚任所作曲阜顏廟游觀路線
清曲阜孔廟“丁祭”準備工作的孔廟發(fā)生地
(清)孔尚任所作曲阜孔林游觀路線
序
陳薇
杏樹下,孔子講學,開啟了中國儒家思想的濫觴肇跡。菩提樹下,釋迦牟尼講學,由此誕生了佛教。樹下的一方土地成為了圣地,這就是杏壇和講壇的產(chǎn)生。算起來,孔子和釋迦牟尼是同時期的人物,他們的活動時間距今已有約2500年。
圍繞杏壇而發(fā)展起來的紀念孔子的廟宇就是孔廟,圍繞講壇發(fā)展起來的崇拜釋迦牟尼的廟宇乃寺廟,這是東方建筑的兩大重要門類。沈旸的著作《東方儒光——中國古代城市孔廟研究》乃研究孔廟的專書,曰“東方儒光”名副其實。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孔廟逾邁兩千多年而經(jīng)久不衰,本身是個奇跡和特殊現(xiàn)象。如曲阜孔廟,是孔子死后第二年(478 B.C.)魯哀公因其舊宅所立,當時僅“廟屋三間”。經(jīng)春秋末到唐代,完成了因宅立廟階段。其間孔廟有15次修復和擴建的記載,平均60年修建一次。自宋至元(960-1367)這400年內(nèi),孔廟有17次修復和擴建的記載,平均25年修建一次,占地達76000㎡。自明至新中國成立以前(1368-1949)這近600年里,其間經(jīng)37次修復、擴建和重建,平均16年修建一次。相對于中國古代改朝換代時對前朝宮殿燒焚殆盡的殘忍,歷代帝王對待孔廟則十分仁愛,僅曲阜孔廟就有一個區(qū)域為碑亭區(qū),見證諸代帝王對孔廟所承載的儒家思想的崇敬。孔廟在中國封建社會,已逐步宮殿化,軸線冗長,殿廡復加,廟墻角樓森嚴,古樹參天,曲阜孔廟占地達96000㎡,其日臻完善,從而使孔子——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化身始終靈光不滅。這是很具探討意義的課題。最初,我給沈旸“研究孔廟”的這個題目時,主要希望他研究孔廟建筑的型制不斷生長的過程,什么時間增加了什么?什么動因?和內(nèi)在的孔子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呈現(xiàn)什么樣的關聯(lián)和機制?
另一方面,孔廟在城市中的地位也很特殊。除了孔廟傳播儒家文化、并伴隨科舉制度而強化了具有的教育屬性,周邊還發(fā)展有諸如市場等商業(yè)建筑,從而孔廟成為城市研究中重要的一個內(nèi)容和節(jié)點,集聚文化、交流貿(mào)易、舉行儀式活動等,無不與之關聯(lián),這種特性,宛如歐洲教堂之于城市、抑或清真寺及佛教寺廟之于中外城市的意義。
處于上述的思考,是我命題的初衷。當然在進入實際的研究中,沈旸進入了猶如蛛網(wǎng)的世界,孔廟歷史之漫長、覆蓋城市之廣泛、影響幅度之深遠,使得他一再突破我原有的期待。目前呈現(xiàn)的是他在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的成果。
上篇基本上是對于孔廟發(fā)展的梳理,其可貴之處是將中國封建社會中相關制度的發(fā)展落實于各朝代和各城市的孔廟建筑型制的變化中,這也是研究這類建筑十分必要的方式,建筑的型制只是定格的表征,其間傳達的中國古代社會其時相關制度的規(guī)定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其根本,因此研究成果是豐滿而有骨架的
下篇是基于明清大量地方城市中的孔廟考察及豐富的文獻閱讀進行的對于孔廟物質(zhì)層面的建筑學分析。他能夠將個案和統(tǒng)計學的量化數(shù)據(jù)相結合,既展現(xiàn)了不同層級城市中的孔廟的特點,也有普遍狀態(tài)下的分析和通則陳述。論由史出,分析有據(jù),結論可信。
論著的狀態(tài)是豐滿的,因為孔廟本身乃復合了祭祀、傳播、教育、交流之多重屬性和功能的建筑群體。尤其是“學廟”和“廟學”的關系,似乎剪不斷、理還亂。是關于儒家學問的廟?還是在廟里學習儒家文化?古人一筆糊涂賬。就像和尚在寺廟里說不清是為了拜佛還是為了做功課一樣。再加上在中國古代,即使對于儒家學問,有的時期“官學”和“學在四野”也是此消彼長或者同時并存的,這就使得研究可能更加繁雜。因此,如果有點后續(xù)的期待,我希望沈旸不是繼續(xù)在這個命題上擴張,而是化整為零,界定涇渭。
這樣一本大作就要問世了,我由衷地向我的第一位男生大弟子沈旸表示祝賀。因為駕馭這樣一個大命題,非寒九之功、經(jīng)緯之思、踏破之力而不能。
本書附錄·個案研究
梅花書院形制
揚州大運河上文峰塔
硯池染翰全景
虹橋修禊全景
揚州城市文化教育圖景
淮安府、板閘鎮(zhèn)、清江浦
成均館建筑單體營建變遷
儒生成均館內(nèi)部居住地點
儒生進餐路線及位次
儒生空館時的成均館外部空間概況
儒生祗送祗迎城市空間分布
“釋典視學”之“車架出宮”昌德宮位次陳設
“釋典視學”之“傳香祝”昌德宮位次陳設
“釋典視學”帝王出宮還宮路線舉例
“釋典視學”帝王成均館常規(guī)行進路線
“華城圣廟殿拜圖”中的“遮日”
后記
沈旸
曾經(jīng)有一位師弟問我:碩士讀完后,是否建議他繼續(xù)博士的學習。我不置可否,答曰:“心態(tài)是會變的,等你寫完碩士論文,再作定奪。”其實說的是自身的心路歷程,前提是讀書非為一紙文憑,則一個階段的學習結束后,悵惘若失是揮之不去的,論文結束后的興奮和自夸稍縱即逝,余下的是長久的對研究不足的自省和未來研究的展望,于是,博士的學習自然開始了。
我的碩士學位論文《明清大運河城市與會館研究》以明清城市會館為切入點,以古代城市為背景,通過研究會館在城市中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以及它們在明清城市中的具體形態(tài)和作用,旨在進一步深化對古代城市的認識與研究,亦為導師陳薇教授關于地方城市研究課題(明清城市鐘鼓樓、廟會、牌坊等)的延續(xù),此類工作有助于形成較為豐滿的關于傳統(tǒng)城市風貌的立體認識框架。而該論文的寫作恰恰是本人廓清研究興趣與方向的最主要動因,即關注和如何研究古代城市紛繁復雜的建筑與空間關系。
孔廟作為城市類型建筑中不可回避的對象,早已為陳薇師高度關注,2002年就擬由我同屆的另一位同門作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后因諸般原因擱淺。2005年的一日午后,陳薇師組織門下碩士討論開題,本人忝列,發(fā)言曰:我在天津作會館調(diào)查時,亦及于廣東會館周邊的老城廂地區(qū),包括鼓樓、針市街、文廟等,發(fā)人深省處在于文廟選址的重要性和相對其它城市公共建筑的封閉型,而文廟在城市構成體系中的元素作用如何?對城市生活影響如何?皆值考察,亦屬于陳薇師關于古代城市史研究架構的一個方向。不過,經(jīng)本人從碩士到博士階段的學習,隨著知識架構的豐滿和廣度的擴展,愈發(fā)感覺到古代類型建筑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的必要性,及孔廟研究所需涉及的領域更為廣泛,恐非碩士論文所能解決。陳薇師笑言:既然你這么看,不如這個課題作為你的博士論文。
原本為碩士論文開題討論,于我卻意外地獲得了博士論文的研究方向。看似隨意,實則出于陳薇師之深思。陳薇師在2001年發(fā)表的《解讀地方城市》一文,雖短卻精,高屋建瓴地指出“地方城市豐富多樣,幾近包羅萬象,……很難用簡單的類型進行歸納和總結,也不能采用單一的方法進行研究”;并提綱挈領了必要的研究方法及關注層面:運用社會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都城和地方城市的相互傳播與影響;地方城市邊界及其相關問題。本人曾反復閱讀該文,最深刻的體會是古代建筑史、城市史發(fā)展至今日,當更為細化和類型化,且可以在前人豐碩的研究基礎上,對一些含混不清的問題或某一方向的研究作總結性歸納和澄清,孔廟即為一例。
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本人有幸作為韓國漢陽大學建筑學院的交換學生,師從東亞細亞建筑歷史研究室韓東洙教授。在學期間,除系統(tǒng)了解韓國古代建筑史,參與東亞西亞建筑歷史研究室的多次古建筑考察外,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對朝鮮時期的國子監(jiān)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并撰寫了4萬余字的《韓國朝鮮時期漢城成均館(國子監(jiān))建設史略》,得到韓國同行好評,并成為韓國文化財出版的《首爾文廟》測繪研究專輯的部分文獻參考。初期的探索明確了博士論文寫作的關鍵性方向:其一,研究人的活動(主要指祭祀)是了解孔廟空間組成及與城市關系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其二,孔廟不可孤立觀之,常被忽略的學與廟的唇齒相依是研究的基礎;其三,雖孔廟被關注度頗高,但時間跨度如此之長,卻無清晰的發(fā)展脈絡梳理,以致在查閱前人研究時,多種說法并存或相悖,因之孔廟從誕生到逐步完備的正本清源當為論文寫作的主要發(fā)力領域;其四,孔廟在古代城市中的地位重要,而城市史領域中除對選址有考察之外,幾為空白,城市背景的孔廟研究迫在眉睫。
回國后,該文及對博士論文寫作方向的基本思考得到陳薇師首肯,并為本人點燃了寫作方法的指路明燈,即數(shù)據(jù)的呈現(xiàn)和分析、關鍵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如此方可將綿延二千五百余年的孔廟史濃縮提煉。事實證明,本論文的兩個主要研究工作:孔廟的發(fā)展軌跡(包括版圖分布、建筑與空間演變等)、孔廟作為城市構成元素的類型作用,的確是在陳薇師的方針指引下得以開展。
博士論文告罄,博士學習生涯亦畫上句號,而相較四年前碩士論文結束后的悵惘若失卻來得更為迅捷和猛烈。原因在于博士論文課題更為龐大,寫作過程中的發(fā)散性思維和涉及到的迷惑更為多樣繁復,深切地感受到太多的未知領域。感念陳薇師對本人七年多(2001年9月-2009年2月碩士、博士階段)的學問引路和諄諄教誨,無須贅言,自當繼續(xù)發(fā)奮、努力前行,以報師恩。
博士論文的寫作是孤寂和困苦的,沒有家人、師長和朋友的鼓勵與襄助,恐無所支撐,感謝是必須的:
首先,寫作過程中時感惴惴,皆因孔廟課題所涉實為龐大,前賢研究汗牛充棟,常擔心入寶山而空回,本文若有些許創(chuàng)獲,皆因站在前人肩膀之上,否則百廢待舉,無所適從。
感謝朱光亞教授、杜順寶教授、張十慶教授、周琦教授、趙辰教授、王建國教授、喻學才教授、王其亨教授、賈珺教授等,對本文開題所作的方向性指導或諸般關鍵性問題的提出,且朱光亞教授、張十慶教授亦對本人推測唐長安國子監(jiān)布局提出了寶貴意見。
感謝韓國漢陽大學東亞細亞建筑歷史研究室韓東洙教授及各位同仁,半年的韓國學習生涯和友情相知,終生難忘。
感謝曲阜文物局徐會臣局長、曲阜孔子研究院孔祥林研究員、遼寧文物保護中心李向東主任等為本人實地考察提供的幫助及相關學術問題的探討。
感謝周小棣副教授、陳宇老師、胡石老師、諸葛凈老師,各位同窗好友:湯頂華、朱淵、俞海洋、蔡凱臻、許念飛、馬駿華、顧頻捷、范誠、黃昕珮、鞠德東、劉浩等,無論是學習亦或生活,皆離不開你們的關心和扶持。
感謝嵇衛(wèi)中、戴成崑、毛聿川、丁灝、方偉、程浩、何偉等兄長,與諸位的把酒當歌、對月抒懷,成為寫作之余解除疲乏的重要方式,亦為本人最好的人生課堂。
感謝各位師弟師妹:鐘行明、張劍葳、相睿、黃歡、李國華、曾娟、賈亭立、劉妍、孟超、楊俊、祁昭、薛塏、是霏、王新宇、周淼、常軍富、秦笛、劉溪等,在資料查找、論文寫作迷惑的解除等方面,皆有助于我。
感謝陳建剛老師、曹春霞老師為本人查閱資料提供的幫助;感謝許玥為本文大量資料錄入付出的艱辛而單調(diào)的工作;感謝湯瓊對英文翻譯的指導。
感謝我的父母及家人,安心讀書至三十而立,沒有親人的寬容斷無可能,約80座城市孤身考察中的遙相鼓勵,至今猶在耳畔;感謝你們,以玻璃般明亮的性格容忍我一直以來的癡傻與癲狂。
2009年8月1日于成賢街(明南雍舊地)
行走文廟地圖(錢軼懿繪)
自2003至2014年,筆者考察孔廟(各地情況不一,以孔廟遺存為主,學大多不存)80余處,考察范圍僅包括12省3市。
主編簡介
陳薇,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6年從教于南京工學院建筑系(現(xiàn)東南大學建筑學院),1990年任副教授,1992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任教授,1999年任博士生導師,現(xiàn)為東南大學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所所長和學術帶頭人。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史學分會副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建筑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等職。在教學、科研、實踐中,強調(diào)傳承和創(chuàng)新并重;在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上,不囿定式,不拘一格。
作者簡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代都城孔廟之演變
曲阜孔廟--(一)
孔子廟簡介
中國建筑藝術,壇廟建筑,曲阜孔廟大成殿內(nèi)景、孔子像、圣跡殿
曲阜孔廟
萬世仰慕 曲阜三孔 (絕品收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乐市
|
灯塔市
|
永宁县
|
涿鹿县
|
韶关市
|
平陆县
|
曲周县
|
泰顺县
|
屏东市
|
东海县
|
丰台区
|
柳江县
|
广宁县
|
南澳县
|
周宁县
|
武宁县
|
大新县
|
于都县
|
临汾市
|
江口县
|
安多县
|
金阳县
|
元氏县
|
鹰潭市
|
陈巴尔虎旗
|
宝应县
|
民勤县
|
光泽县
|
澳门
|
西藏
|
南华县
|
江源县
|
武城县
|
仪征市
|
成武县
|
江口县
|
石河子市
|
纳雍县
|
台湾省
|
芦溪县
|
曲靖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