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波間露下葉田田
來源丨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據報道,8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便秘的患病率接近50%[1]。且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精神心理和社會因素等的影響,便秘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病癥。
便秘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必須結合糞便的性狀、本人平時排便習慣和排便有無困難作出有無便秘的判斷。如超過6個月即為慢性便秘。
從病因上講,主要分為兩大類:
01
功能性便秘
進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纖維素或水分不足,對結腸運動的刺激減少。
焦慮、抑郁等精神因素打亂了正常的排便習慣。
結腸運動功能紊亂:常見于腸易激綜合征,系由結腸及乙狀結腸痙攣引起,部分患者可表現為便秘與腹瀉交替。
腹肌及盆腔肌張力不足,排便推動力不足,難以將糞便排出體外。
濫用瀉藥,形成藥物依賴,造成便秘;老年體弱,活動過少,腸痙攣致排便困難;結腸冗長。
02
器質性便秘
直腸與肛門病變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排便疼痛造成懼怕排便,如痔瘡、肛裂、肛周膿腫和潰瘍、直腸炎等。
局部病變導致排便無力:如大量腹水、膈肌麻痹、系統性硬化癥、肌營養不良等。
結腸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結腸良惡性腫瘤、克羅恩病、先天性巨結腸癥。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粘連、腸扭轉、腸套疊等。
腹腔或盆腔內腫瘤的壓迫(如子宮肌瘤)。
全身性疾病使腸肌松弛、排便無力,如尿毒癥、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腦血管意外、截癱、多發性硬化、皮肌炎等。此外,血卟啉病及鉛中毒引起腸肌痙攣,亦可導致便秘。
應用嗎啡類藥、抗膽堿能藥、鈣通道阻滯劑、神經阻滯藥、鎮靜劑、抗抑郁藥以及含鈣、鋁的制酸劑等使腸肌松弛引起便秘。
那么老年人發生便秘,如何治療?
在治療上,相對于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的治療貌似更加“簡單”一些。當然,這里的簡單不同于容易,而是說,器質性便秘只要能夠對癥治療,便秘便可以得到緩解。
對于功能性便秘,根據便秘輕重、病因和類型,采用綜合治療,重視生活治療,加強對患者的教育,采取合理的飲食習慣,如增加膳食纖維含量,增加飲水量以加強對結腸的刺激,并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如晨起排便、有便意及時排便,避免用力排便,同時應增加活動。治療時應注意清除遠端直腸內過多的積糞;需積極調整心態,這些對獲得有效治療均極為重要。
除以上一般治療,還可以選擇一下幾點:
口服藥物治療:包括容積性瀉劑、潤滑性瀉劑、鹽類瀉劑、滲透性瀉劑、刺激性瀉劑、促動力劑這幾類藥物[2];
灌腸;
生物反饋療法:可用于直腸肛門、盆底肌功能紊亂的便秘患者,其長期療效較好。生物反饋治療可訓練患者在排便時松弛盆底肌肉,使排便時腹肌、盆底肌群活動協調;而對便意閾值異常的患者,應重視對排便反射的重建和調整對便意感知的訓練。訓練計劃并無特定規范,訓練強度較大,但安全有效。對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應優先選擇生物反饋治療,而不是手術。
認知療法:重度便秘患者常有焦慮甚至抑郁等心理因素或障礙的表現,應予以認知療法,使患者消除緊張情緒,必要時給予抗抑郁、抗焦慮治療,并請心理專科醫師協助診治。
手術治療:對嚴重頑固性便秘上述所有治療均無效,若為結腸傳輸功能障礙型便秘、病情嚴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的遠期效果尚仍存在爭議,病例選擇一定要慎重。在便秘這個龐大的病癥群中,真正需要手術治療的還是屬于極少數。
參考文獻:
[1] Higgins PD, Johanson JF. Epidemiology of constipation in North America: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Gastroenterol 2004;99:750–9
[2] Dov Gandell, MDCM, Sharon E. Straus, MD MSc, Maria Bundookwala, MD, Vincent Tsui, MD, and Shabbir M.H. Alibhai, MD MSc.Treatment of constipation in older people.CMAJ. 2013 May 14; 185(8): 663–670.doi: 10.1503/cmaj.1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