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海觀潮】
2018年9月2日,擁有200年歷史的巴西國家博物館慘遭火災,大火吞噬了館內超過2000萬件藏品,這不僅是巴西人的噩夢,也是全人類的痛苦,從此人類文明中璀璨的巴西文化將缺失一角,無可復制。教訓是慘痛的,但巴西沒有沉浸在悲傷中,而是堅強地在廢墟中重建博物館。日前,記者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訪了到訪的巴西博物館館長亞歷山大·克爾納先生。
克爾納介紹,巴西博物館在今后的修復和重建過程中會更加注重智能設備和環(huán)境友好型建筑的設計,與中國的合作也正是基于此。克爾納興奮地向記者介紹了重建計劃中的“中國館”,此前巴西國家博物館中并沒有專門的中國展區(qū),他們已經提議在重建計劃中專門辟出一塊區(qū)域,作為中國文化展區(qū)。
巴西與中國相距遙遠。“我們巴西人有時候會開玩笑說要去中國得從地上打個洞,橫穿地球才能到。”克爾納笑言。他說火災是悲劇,但也可能成為巴西與中國在文化交流方面新的合作契機。“目前我們已經與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了合作商談,當然我們的合作大門是敞開的,歡迎中國各個博物館前來合作、展覽。”
克爾納表示,巴西國家博物館是巴西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也是美洲地區(qū)最大的人文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18年,因此2018年也正是巴西國家博物館建館200周年。現今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建筑最初為葡萄牙王室的王宮,而隨著1982年巴西政體的變革,王室搬離從而讓國家博物館搬遷至此。“自上世紀70年代起,這里的建筑就被劃為文物保護區(qū)域,這意味著不能進行隨意變動,必須保持歷史原貌。”克爾納介紹道,悠久歷史的建筑也是文物的一部分,但這也給博物館的安保機制出了難題,很多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改造一直不能很好地進行,也為這次火災埋下了巨大隱患。
“消防設施的簡陋是這次事故的一大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全方位的智能監(jiān)控系統,以及智能觀測、消防系統。考慮到建筑主體的文物保護性質,改造需要遵循很多法律條款,我們會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將未來的博物館內設打造一新。”
“在我之前的幾任館長都曾經試圖說服政府完善安保機制,但很遺憾到悲劇發(fā)生之前仍然沒有成效。現在在慘痛的事實面前,政府認識到了嚴重性,所以在之后的重建過程中,我們一方面會繼續(xù)保持建筑的外觀同歷史原貌一致;另一方面則會將內里重新進行現代化置換,這樣的措施可以兩全其美。”
巴西的經濟近年來面臨困難,資金不足也是博物館年久失修、消防設施形同虛設的重要原因。關于未來的重建,克爾納表示已與政府初步商定,進行三步走計劃。
一是保證現存建筑的安全性,進行文物轉移搶救。克爾納說,雖然大火燒毀了一部分建筑,但還有一部分沒有完全倒塌,然而貿然進入可能會發(fā)生二次災害危險,因此將首先對這些建筑物體采取加固等安全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工作人員再進入里面轉移文物,繼而進行修復搶救。“當然,修復的過程必然是漫長的,這取決于文物的毀損程度,以及是否有合適的材料能夠幫助修復。”
二是對于建筑的修復與重建。“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傷心,我們需要行動,所以我們也說服了政府,將先期進行第一部分建筑的修復。”這部分建筑也就是原本皇宮的主要建筑,因為在修復過程中需要盡可能恢復歷史原貌,工程復雜,難度較高,可以想見工期也較長。此外,也將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拓展更多部分的新展廳。所有的修復和重建部分將分為四期工程,如果能夠按照計劃完成,則在三年之內可以重新向公眾開放第一期工程。
三是建設一個新的文化教育中心。“在我們博物館附近有一塊空地,我們希望最好明年在這里新建一個文化教育中心,讓孩子們的博物館早日歸來。”他介紹道,新的文化教育中心中約1000平方米的展區(qū)主要以常設展品為主,同時向觀眾介紹重建進度;800平方米的展區(qū)以臨時展覽為主,例如其他國家的博物館就可以將展品臨時在此展出;200平方米的空間主要用于兒童互動區(qū),例如繪畫、表演等。
“有關新中心的建設我們已經在與一些公司接洽,而這其中也包括中國的科技企業(yè),我們將商談有關新能源建設部分的合作。”此外,很多藏品的損毀不能挽回,希望通過數字影像的方式記錄這些業(yè)已失去的珍貴文物。“我們與中國的科技企業(yè)也在商談電子博物館的合作,希望在重建完成之前,最大限度地將文物和歷史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給大家。”
克爾納本人與中國的情緣則從1995年就開始了,當時他還是一名博士生,那時他第一次來中國。2004年之后,他每年都會到訪中國,最近三年更是保持了每年兩次的頻率。他說,中國和巴西都是金磚國家成員國,應該加強文化聯系。“今后也希望兩國能夠在對方國家進行更多的展覽,讓兩國人民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據悉,巴西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一直有著密切的合作,最近中國古脊椎動物學會還發(fā)起倡議,希望我國各級博物館、大學及科研院所在道義精神、標本捐助、科研合作等方面給予巴西國家博物館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
克爾納表示,此次中國之行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中國人民的熱情支持,而火災后無數中國人通過各種形式向巴西人民表達的慰問,也出乎巴西人民的意料,這正是兩個國家人民間心靈相通之處,是共同的對于人類文明瑰寶的愛護之心。
(本報記者 張斐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