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調整,一些年輕人有了生育“二孩”的機會,卻又因經濟壓力、職場壓力、家庭教育等問題,在“生”還是“不生”上糾結。如果不只是考慮大人的利益,您知道孩子多需要手足嗎?!請權衡各種利與弊,或許會讓您對是否給孩子一個“伴兒”,做出理性的選擇。
■ 關穎
臺灣作家汪培珽女士有篇文章的題目叫做《你愿意再生一個孩子嗎?用三年換未來三十年》。
作家描述了這樣一個事實:“姐姐大約七歲,弟弟快五歲的某一天下午,我原本打算小睡一場午覺,沒想到那天實在太累,一睡兩個小時根本起不來。不過,做媽媽的就是即使睡著了,心都還系在孩子身上,從頭到尾,我都隱約聽見兩個小鬼,在外面吱吱喳喳地說個不停。一會兒聲音出現在姊姊房間,一會兒兩人又到了客廳,一會兒兩人隔了老遠還在喊話。您如果不是親身經歷,絕對無法想像,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有這么多話可說呢?”
“自此以后,孩子愈來愈大,我發現姊弟倆在生活中的互相依賴性,或是說互相需要有多么高。甚至高到超乎大人們的想像。下雨天,不出門,兩個人可以從早上玩到晚上。大晴天,去散步,爸爸媽媽聊大人的天,姊姊弟弟聊小孩的天……”
但在我們的身邊,數以幾千萬的孩子是獨生子女,他們終身沒有兄弟姐妹。家庭教育指導中強調“父母陪伴”,其中的一部分就是用來彌補孩子沒有手足的缺憾的。
汪培珽女士以她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孩子光有父母的陪伴是不夠的。孩子還需要手足需要兄弟姐妹。您能陪孩子跑來跑去、玩鬼捉人么?您能陪孩子玩大富翁、軍棋、跳棋么?您能陪孩子玩水槍射人、倒地裝死么?您能陪孩子一起捉金龜子么?您能陪孩子一起跳房子么……
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同齡伙伴是人社會化的重要因素,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因為能與同胞分享個人經驗、感受,所以對他的發展有深刻的、積極的影響:
——有助于發展社會生活能力。 一般來說,在家庭中,年齡稍大的哥哥姐姐,總有協助父母照料、教導弟弟妹妹的機會和責任。由于彼此之間有著相同的家庭及社會背景,會使他們在智力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和認知等方面,都有著極大的相同性,比與長輩之間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尤其是兄姐對弟妹很容易在人格導向方面發生作用,其角色不僅是同輩、是朋友,在一定程度上還起到長輩的作用,是父母對孩子照料和教育的必要補充。在與弟妹互動過程中,兄姐自身的社會生活能力也得以提升,弟妹往往也能在無意之中從兄姐那里學到課本上所沒有的知識和本領。
——有利于更廣泛的社會交往。 兄弟姐妹之間的伙伴關系,是在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從小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學習,在親密交往中培植起真摯的友情,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幫助,最容易進行心理溝通。在交往中他們學習忠誠合作、幫助別人、關心他人、保護弱小,同時也學習了解決沖突的方法、支配和競爭的行為模式。這些很容易推廣到其他社會關系中去,成為更廣泛的社會交往的基礎。
——具有更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兄弟姐妹之間年齡相近,心理特點大體相似,在一起相處時彼此依靠,有比與父母以外其他人接觸更多的安全感。而且他們不僅有共同的語言、興趣和愛好,在一起還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無限的樂趣。當父母忙于工作或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缺位時,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扶助、相互關心會使他們保持對家的歸屬感,對于減少不良心理和行為也有積極作用。
——有利于正確的自我認知和人格發展。 有研究表明,年幼弟妹有模仿哥哥姐姐的明顯傾向,跟哥哥在一起的男孩有更多的男孩的興趣,跟哥哥在一起的女孩會有更多的進攻性及雄心,有更多的男孩子似的特征。如果家里沒有父親而有一個或幾個哥哥的男孩,較之沒有父親而與姐姐在一起的男孩少有依賴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