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近日發布,對年幼的孩子能不能進行理財教育?家庭里的青春期教育和兩性教育應該怎樣開展……針對我國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盲區和種種問題,全國婦聯、教育部、民政部等7部委日前發布《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下稱“《指導大綱》”)。據悉,這也是我國第一份由國家多部委聯合頒發的、科學系統全面的家庭教育指導性文件。
昨天,記者專訪了《指導大綱》起草專家、上海社科院青少所所長楊雄教授。他表示,這份《指導大綱》的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針對當前年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錯誤”來寫的。
家庭教育分為5階段
對于18歲以下的孩子,《指導大綱》提出了“分時教育”的新理念,即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分為0-3歲、4-6歲、7-12歲、13-15歲、16-18歲5個家庭教育階段。且不同的年齡階段,家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都不一樣,十分有講究。
“在編制《指導大綱》的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年輕家長都覺得自己文化水平和綜合素質較高,渴望親手培養天才兒童;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并不了解兒童的身心發育特點,對學前教育的概念十分模糊。”楊雄告訴記者,0-6歲通常被認為是學前教育期,此次《指導大綱》中,特別對學前教育進行分段,因為對于0-3歲孩子和4-6歲的孩子的家庭教育,重點和難點是截然不同的。例如,0-3歲年齡段,家長主要應引導兒童逐漸掌握行為的基本動作和語言。而4-6歲年齡段的兒童直覺行動思維已很熟練,并開始逐漸掌握具體形象思維。為此,家庭教育的重點要轉向關注兒童的日常交往行為,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加強體育鍛煉。
按照《指導大綱》,7-12歲年齡段應重點培養兒童掌握好情緒情感;13-15歲開展適時、適當、適度的性別教育;16-18歲要引導孩子樹立積極心態和理想信念。
家庭教育并非無師自通
“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是無師自通的,這恰恰錯了。”楊雄說,新編制的《指導大綱》傳遞的一個核心信息是,要讓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長首先要上課、要學習。
兩性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難題。不少專家在前期調研中發現,國內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兩性教育存在兩個極端。對于青春期的生理衛生知識、異性交往,以及性生理、性心理輔導等內容,要么避而不談,要么就一股腦地都灌輸給孩子。
《指導大綱》建議家長對兒童進行“適時、適當、適度”的兩性教育。但如何做到“適時、適當、適度”,家長首先要接受學習和培訓。
“現在的孩子,能通過互聯網獲取關于兩性方面的知識,但這些知識可能是片面的,更有一些是不健康的。”楊雄介紹說,當兒童成長到13-15歲時,這個階段正是告別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此時,家庭教育的重點就應該轉向青春期教育,加強兒童的性道德觀念教育。而當孩子成長到16-18歲,引導他(她)們與異性正確交往,應該納入家庭教育的范圍。
記者注意到,《指導大綱》明確提出,對家庭教育的工作指導,必須納入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婦聯的工作范圍。換言之,家庭教育不能是家長閉門對孩子進行教育,相反,它應該結合學校和社會教育,構建“三結合”的教育網絡。
培養孩子理財觀念
《指導大綱》還提出了家庭教育領域的諸多新理念,不少建設性意見已經直接回應了家長在實際開展家庭教育中的疑問。
記者注意到,此次頒布的《指導大綱》,理財教育已經被“正大光明”地提出:對于7-12歲的孩子,家長應該培養其勞動觀念和適度消費習慣,要“鼓勵兒童參與家庭財務預算,合理支配零用錢”。因為適時的理財教育,可以讓孩子從小建立量入為出的觀念,防止欲望膨脹。
在調研中,專家還接觸到不少兒童,其父母皆為白領、文化程度較高,但孩子的行為規范卻不如人意。細究之下發現,這一現象的成因主要是父母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養育工作主要由保姆或祖輩取代。為此。《指導大綱》建議,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者隊伍的培育,大力發展專業社會工作者隊伍。有專家甚至提議,針對目前城市里不少孩子由保姆或鐘點工接送、帶教的實際情況,不妨在家政培訓中增設兒童教育的專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