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要更新三個核心觀念
觀念一: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基礎之基礎
觀念二:教育孩子首先不輸在家庭教育上
觀念三:孩子不是家庭和家長的私有財產
二、家庭教育就在我們身邊
(一)就在我們期望中
(二)就在我們眼神中
(三)就在我們動作中
(四)就在我們言語中
(五)就在我們生活中
(六)就在我們態度中
(七)就在我們反思中
(八)就在我們成長中
(九)就在我們智慧中
(十)就在我們幸福中
一、需要更新三個核心觀念
觀念一:教育的基礎是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基礎之基礎。
理由:
1、孩子成長的關鍵是什么?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斯實證研究結果:直接影響孩子成功或失敗的是家庭教育。
2、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長這種老師的角色是其他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3、孩子在嬰幼兒、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70%左右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長是影響孩子成長重要伙伴。
觀念二:教育孩子首先不輸在家庭教育上。
理由:
1、沒有基礎之基礎的一切教育都是片面的、危險的、不可靠的、不可信任的。
2、人立足社會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這正是家庭教育主要功能作用。
3、在學校教育大體相同的狀態下,孩子之間的差異更多的是取決于家庭教育。
論證一:家庭教育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上世紀50年代 上世紀80年代 本世紀初
家庭因素對孩子的成長占比例 20% 50% 70%
學校因素對孩子的成長占比例 30% 30% 10%
社會因素對孩子的成長占比例 50% 20% 20%
論證二: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可以大面積降低后進生的比例
孩子在校優等所占比例 孩子在校后進率占比例
家長家庭教育水平較好的 95% 0%
家長家庭教育水平一般的 18% 15%
家長家庭教育水平較差的 0% 85%
觀念三:孩子不是家庭和家長的私有財產。
理由:
1、這是由人的本質屬性——社會性所決定的(詳見附件)。家庭教育中如果把孩子看成私有財產,不僅會造成教育上許多失誤,還會培養出自私的孩子來,對孩子融入社會將是致命的弱點。幾乎所有發生育人惡性事件的家庭,家長幾乎都是認為,孩子是我生我養,我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方法是我家庭內部的私事,不需要外人來管。無數事實證明,特別是在當今社會環境下,這樣的家庭教育一定是失敗的。
2、民主和平等已經成為世界進步的主導潮流,私有財產的觀念與這樣的主流是格格不入的。親子關系的高度緊張就是受到這種錯誤的“私有觀念”影響所致,一方面是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另一方面是以愛的名義卻是使用幾乎都是錯誤的方法在管教孩子,家庭矛盾沖突是必然的結果。
二、家庭教育就在我們身邊
(一)就在我們期望中
實例:活在哪里都可以
一個小學生這樣寫道:
“一輩子活在樹上也不錯。”
“一輩子活在坑里也不錯。”
“一輩子活在水里也不錯。”
“在哪里都比活在父母期望里好。”
點評:家庭教育出現這樣的問題,一般都有一個共同和特性,那就是:父母不進步卻指望孩子成龍成鳳。由于相當家長缺少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的素養,往往對孩子的期望就會演變為對孩子的強迫,甚至會發展的“壓迫”,或許這樣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看不太出問題來,一旦孩子進入青春期,孩子就會用同樣程度的“強迫”“壓迫”來回報、報復家長。許多問題孩子就是這樣制造出來的。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本身是沒有錯,錯是出現在了過度和不合理上。正確的做法是要求孩子能夠做到,需要家長自己首先能夠做到,否則教育會是無效的甚至是負效的,特別是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一點更為重要。
(二)就在我們眼神中
菜單:家長善待孩子必須做到的12條中的第四條是:和孩子說話要看孩子眼睛,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點評:家長的眼睛就是家長心靈的窗口,直接反應著家長是否具備一定的育人素養。孩子對家長眼神傳遞出來的信息是十分敏感的。當孩子要跟家長講話時,這不僅是良好的交流時機,更是良好的教育時機,是家長不可丟失的幫助和指導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機,也是與孩子實現共同成長的良好時機。當孩子跟我們講話時,我們一定要用眼睛與孩子的眼睛進行對接,并且要充滿了欣賞、贊許和熱情看著孩子,認真傾聽孩子講述他們感興趣的問題。為什么要這樣,經過研究,我們發現,許多孩子進入學校后不會聽課、不會與同學們對話交流,都與孩子的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直接相關。解決這類不良的家庭教育,首先要求家長必須做到的就是學會傾聽,學會象老師和同學們那樣與孩子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是不能夠隨意打斷孩子的講話,是要看著孩子的眼睛與他進行交流。
附:善待孩子家長從以下生活中對照自己是否做到:
1、認真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
2、對孩子許下的諾言要兌現,不要欺騙孩子。
3、孩子為家長做了事情,家長要說“謝謝”。
4、和孩子說話要看孩子眼睛,不要打斷孩子說話。
5、多征求孩子意見,鼓勵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6、重視和愛護孩子東西,不隨意處理孩子物品。
7、不強迫孩子公開自己的秘密。
8、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對活動的選擇。
9、在外人面前給孩子留面子。
10、家長錯怪孩子要認錯,說聲“對不起”。
11、讓孩子自己解決與同伴的糾紛。
12、不說“幼稚”“愚蠢”損傷孩子自尊心的話。
(三)就在我們動作中
實例:為什么非要按時來吃飯
點評:當孩子不能按照來吃飯時,我們有的家長的做法是,用動作給孩子以警世,向孩子表達不滿意的態度和情緒。這樣做的結果是不但沒有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等不良情緒的產生。隨著家長這樣錯誤的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斷積累,孩子的逆反情緒也跟著增長……直到孩子離家出走等惡性事件的發生。
(四)就在我們言語中
實例:撒謊的孩子是誰培養的?
一個孩子在醫院剛做完手術,醫生本來打算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來安慰孩子,可孩子的母親知道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就平靜地和孩子說了三句話。
第一句:寶貝兒,手術做完后會疼好幾天的,會非常難受。這一句是坦誠的告訴孩子手術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
第二句:誰也不能代替你受苦、挨疼,所以你必須要有思想準備。這一句是讓孩子明白,只能勇敢的接受痛苦。因為沒人可以替代痛苦,也找不到任何依賴。
第三句:你如果哭或是叫喊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傷口的更加劇烈的疼痛。這一句是教孩子如何坦然接受疼痛的方法,孩子唯一的選擇就是必須堅強必須勇敢。
點評:幾乎所有愛撒謊的孩子都是家長直接教育的結果,因為家長平時就經常使用謊言欺騙孩子。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家長具備一定的家庭教育素養,否則孩子可能就會毀在我們手上,毀在我們僅僅是因為缺少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而這些知識是天下每一個家長都能夠學到的、都可以學到的。
(五)就在我們生活中
實例:我不要當科學家,我要當爸爸
兩個小朋友在聊天。
A說:“我爸要我以后做總統,又要我做科學家,還要我做藝術家。”
B問:“那你自己希望以后做什么 ?”
A說:“我希望以后做爸爸,爸爸的權力實在太大了!”
點評:這段對話雖然很短,但我們一定會從中反思到這個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現嚴重偏差——封建式、以父親為中心的家庭教養方式。這種僅僅通過普普通通的對話,就可以發現家庭教育嚴重問題,是隨處可見的。需要我們做的是拿起“不斷反思”的武器,不斷盤點我們自己和我們身邊朋友的家庭教育是不是存在問題,針對問題找到較好的解決方法。
(六)就在我們態度中
實例:孩子不慎摔倒后……
有的父母卻因為心疼表現出過分焦慮的態度:
孩子一摔倒,“啊呀,寶寶摔疼了吧?快讓媽媽或者爸爸瞧瞧。真可憐。”
這些行為和語言實際上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什么樣的信息呢?它給孩子傳遞了:摔倒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而且孩子還知道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有了特權,他可以理所當然的撒嬌,所以他哭個不停。
點評: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常表現出來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不同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上面的例子家長應該采取正確的方法是:父母不要主動去攙扶孩子,而是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
“寶貝兒,你真勇敢,跌倒了也不哭,自己站起來,你能行,你是好樣兒的。”
孩子就這樣一次次從父母的激勵聲中站起來。這樣的孩子就從跌倒這件小事當中學會了獨立的能力,并逐漸明白,他無法永遠依靠父母或是別人,他必須要靠自己。
(七)就在我們反思中
實例:不愛學習的孩子是誰制造的
一個智力水平相當高的孩子,在她小的時候讀過許多讀,記憶力特別好,幾乎能夠達到過目不忘的程度,到了小學還經常考學校的前幾名。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特別是進入初中后,孩子就象變了一個人似的,成績不斷下滑、早戀等問題不斷,直到影響到了考大學。一個本來很愿意學習并有著很強學習能力的孩子,為什么發展到連考大學都成了問題?
點評:這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個案咨詢類型,許多家長就是不明白,家里什么都不缺,孩子就是越來越不愛學習。這類家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向來不檢討自己,都是責怪孩子如何如何不聽話、不爭氣……這是問題的根本,這個問題不解決,孩子的問題永遠也不會得到解決。我們要從問題孩子中反思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誰培養的?是誰制造的?大量的實事說明,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是家長一手制造出來的,制造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八個:
1、對孩子的好動好問不耐煩,對好奇心不鼓勵,冷漠對待甚至惡言相加。
2、經常逼迫孩子學一些他不愿學或暫時不想學的內容。
3、對孩子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或一時的不理解、反應慢,經常嚴詞訓斥。
4、對孩子提出過高要求,求全責備。
5、經常打罵孩子,尤其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打罵孩子。
6、對孩子的活動控制過嚴,孩子一舉手、一投足,總會招來指責和非議,令孩子無所適從。
7、過分用物質刺激作學習獎勵,使孩子過分追求獎品,享受不到由學習本身帶來的歡欣和愉快的情緒體驗。
8、對孩子的學習缺少合適啟發和引導。
(八)就在我們成長中
實例:孩子為什么說我是“蛋白質”
念高二的女孩曉蕾越來越看不慣父母的做法:父母至今仍然用信紙寫信,不僅不會上網、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選”“PK”,甚至接受不了聚餐AA制……不僅如此,女孩曉蕾還稱自己的媽媽是“蛋白質”類型。
點評:什么是“蛋白質”類型呢?就是“傻蛋+白癡+神經質”。為什么會出現這樣讓家長自己難以啟齒的事?主要原因,就是孩子成長了,而家長沒有成長,沒有跟上來。目前,需要我們大面積解決的問題,就是讓廣大家長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能夠——跟上孩子成長的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這就是我常講的的“兩個跟上”。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兩代人實現共同成長的目的,這是目前家庭教育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因為家庭教育是以個案為特點的,解決家庭教育還需要家長自己行動起來,拿起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這一最可靠的武器,解決自身的問題。當家長自身的問題解決后,孩子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九)就在我們智慧中
實例:學習能力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小學生剛上學的一段時間里,對寫作業感到很新鮮,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寫作業。可時間稍長就失去新鮮感,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戲和玩。這時如果家長沒有正確的方法,或者被錯誤的方法所指導,不但不能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還會造成孩子厭學,也許問題孩子就是從這時開始出現了。
錯誤的做法(不提倡的做法):
一天,一位小學生放學回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當家長發現后動嘴或動手采取命令式、強制性的辦法要求孩子立即去寫作業,由于孩子還小,還沒有反抗家長的能力,孩子往往就是聽從,但多數孩子會帶著一種不愉快等不良心理回到學習寫作業的狀態中,如果孩子長期是在這樣狀態中學習,厭學就很自然了,不厭學都是怪事。許多老師也沒有研究過家庭教育,也是經常誤導家長,回家要看著、盯著孩子寫作業,如果家長也是缺少現代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多數家長就會采取錯誤的“陪讀”方式來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更嚴重的是家長代替孩子寫作業,或者變相代替孩子完成作業。
點評:
許多地方教學質量不高除了一些歷史原因外,就是家長這種大面積陪讀,結果是表面上把孩子看住了、管住了,但孩子的學習能力并沒有培養出來,有的地方到了小學五年級,這樣的陪讀率還高達80%,不僅學習能力沒有按時培養出來,還養成了孩子依賴別人、缺少責任心等不良品質與習慣,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初中教學質量大面積提升的“殺手”。
正確的做法(提倡的做法):
一天,一位小學生放學回家就先吃東西、玩耍、看電視,一直磨蹭著不去寫作業。家長發現后有意沒有馬上“教育”孩子,孩子飯后玩了一會兒玩具,然后又看書。到了已洗臉刷牙,躺床上要睡覺時,才想起今天忘了寫作業,急得哭起來。這時是家長介入教育的最佳時機。
方法一:象朋友一樣同情他。當孩子自己急的時候,家長首先不是批評孩子,而是作出和孩子一樣著急的樣子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方法二:象親人一樣安慰他。這時媽媽過來親了親孩子的小臉蛋,語氣平和而友好地對說:“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么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么辦吧。”當孩子聽家長這樣說,立刻停止了哭泣。因為有家長的理解,給了他很大安慰,他的情緒平靜了不少。
方法三:象家長一樣幫助他。家長這時唯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提出可以選擇的建議:你愿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今天去寫;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方法四:象老師一樣肯定他。孩子當時雖然想睡覺,但可能是他覺得不寫完心里總有個事,不舒服,就說要現在寫。家長說好,那就現在寫吧,并及時表揚孩子自己的問題能夠自己來解決。
點評:
家長使用上面的語氣、語調說話,只是表示了微微的驚訝,沒有一點責怪的意思,這就是重要的方法,這時家長做的是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因為,孩子已經哭了,就說明他已經知道自己把事情做壞了。家長如果再帶著抱怨和批評的口氣說“你怎么能忘記寫作業呢,現在著急了吧!”孩子就能從中聽出“你真不像話”“活該”的意味,他就會忘記自責,家長這樣的教育一般就會是無效的,甚至是負效的,因為無論是作為孩子還是我們成年人都一樣,開始對抗家長或者單位領導的批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在育人上,還是在提高教學質量上,如果能夠培養出一個具有一定家庭教育素養的家長,要勝過十個好老師,因為這些每天都發生在家庭中的問題,是學校老師無法靠班級授課制來解決的。
(以上案例部分資料來源:中華家庭教育網——家庭教育指導師李成潔家庭教育工作室)
(十)就在我們幸福中
實例:幾代人享用的充電之旅
數據:關注家庭教育就是關注民生
每年較嚴重問題孩子出現數量大約在200萬左右。如果家庭教育普及抓不上去,十年累計是多少?占全國中小學生家庭數近三億的比例逐年上升。
點評:
附:研究資料——人的屬性(部分資源來源:金京天地博客)
人的屬性具有多樣性,如有欲望、有理性、會思考、造工具、有語言、能勞動等,但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1、人的自然屬性表現在三個方面: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界。
(2)人要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
(3)人有類似動物的自然欲求。食欲、性欲、求生欲。
人以上三方面表現可以看出,人的自然屬性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自然肌體要服從生物發展規律,所以人具有自然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的前提條件。人的自然屬性表明了人和動物的聯系和共同性,而不能說明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它不能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因而不是人的本質屬性(本質屬性不僅是該類事物的共性,而且是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性)。
2、人的社會屬性的主要表現:
(1)人是社會的產物。
(2)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
3、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區別與聯系
(1)區別
①層次不同。自然屬性是人的較低層次的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特有的屬性,是人的較高層次的屬性。
②產生的條件不同。人的自然屬性是自然界的產物,是人的生理遺傳因素帶來的;人的社會性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形成的。
因此,不能把人的自然屬性等同于人的社會屬性。
(2)聯系
①二者統一于人之中。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都是客觀存在的。
②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人的自然屬性,就沒有人的社會屬性。
③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受人的意識的指導,具有很強烈的社會色彩。
4、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1)社會性揭示了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殊本質
社會性是人類特有的屬性。如人的語言、思維、制造使用工具、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政治、經濟、法律、道德關系等,都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2)人的社會性制約著人的自然性
自然性中滲透著社會性,受社會性的制約。在階級社會里,人的社會屬性主要表現為階級性。
5、“孩子是私有財產論”是源于“人性自私論”,是錯誤的。
(1)它違反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
私有觀念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原始社會,人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共同勞動,共同享用勞動成果,這種社會存在決定了人們不可能有私有觀念。當生產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有了剩余產品之后,出現了社會分工和私有制,才有了私有觀念。而且將來,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以后,自私觀念也會消失。可見,自私不是人的本質。
(2)它錯誤地把動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自我保護的本能,是動物和人都有的屬性,但卻表現出不同的情況,因此不能混同。動物遇到危險只會本能地反抗。人遇到危險時,也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但當情況特殊,人可以把利讓給別人,把害留給自己。把動物的自保性說成是人的本質,是對人的本質的曲解。
(3)它錯誤地把人的正當利益與“自私”混為一談
所謂個人利益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個人利益人人都有,只有這樣才能生存和發展,關鍵問題是個人利益不等于自私。自私的本質是損人利己,如果是爭取合理正當的個人利益,沒有損人,就不是自私,非當如此,還要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們國家的很多法律就是維護人的正當的個人利益的。
(4)“人性自私論”不符合歷史現實
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都有一批具有遠見卓識、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甘心情愿作出貢獻,甚至流血犧牲。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社會,也有舍生取義、救國救民的志士仁人,在生死系于一念的時刻,把生讓給別人,把死留給自己。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1912年,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沉人冰海,這次海難死亡者多達1503名,僅704人獲救。幸存者約定,每隔10年到瑞士洛桑城舉行一次集會,以紀念這次事件。每次聚會,都打開了他們的記憶閘門。最令人感動的是史密斯夫人的一段回憶:當時我的兩個孩子已被抱上救生艇,因為超載,我不能上了,出于母愛,我喊了一聲“讓我上船吧,孩子不能沒有媽媽!”聞聽此言,一位已經坐上此艇的女士離開了座位,回到了泰坦尼克號,并把我推上了小艇。剎那工夫,船便沉沒了,那位女士連自己的姓名都沒留下。里德帕恩的丈夫,送她上救生艇,她不愿一人獨活,緊緊地抱著丈夫不放,萬分無奈中,丈夫一拳把她打昏,等到醒來,她已坐在小艇中。此后,她一直沒有再婚,以報答亡夫的深情。
這是生死系于一念的時刻,他們可以為了親人,為了不相識的母親,獻出自己的生命。
其實,即使在我們這些普通人身上、在平常的日子里,也有著無私的舉動,可能還達不到“大公”的程度,但也不是“自私”二宇全部能概括得了的。
家庭教育中也是這樣,如果把孩子看成私有財產,不僅會造成教育上許多失誤,還會培養出自私的孩子來,對孩子融入社會將是致命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