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宋代的朱熹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在西方,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說是最早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實的存在,由具體事物構成的“感性世界”則是由“理念”派生出來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生平:中國人有一個喜歡神化偉人,為偉人制造光環的傳統。所以,大凡偉人降生,總會出現吉祥的征兆。漢高祖劉邦的母親在雷電晦冥之夜夢與神遇,且見蛟龍于其上,因而懷孕生下劉邦,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朱子的出世,則與吉祥的紫氣相聯系。據說,朱子誕生的那一天在朱氏故居婺源老屋的一口井中,突然升起的紫色霧氣不斷上升,在天空中凝成一片美麗的彩云,直到朱子降生才慢慢散去。這口預兆著吉祥的古井,后來被人們稱為“虹井”,至今安靜地躺在婺源縣城稠密的民宅之中。婺源將產生一位文化偉人的征兆,早在朱子出生100年前就曾被人道破。在婺源縣城外的芙蓉山上,葬著朱子的四世祖母程氏夫人。一天,有兩位世外的高人路過此山,剛進山口,一陣撲鼻的香氣襲來,令兩人好生奇怪。其中一人說,此山風水極佳,100年后葬在這里的人,他們的后代將出現一位絕代佳人,并成為皇后,因為他聞到了胭脂的香氣。但另一人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說,我聞到的是翰墨香,100年后此人的后代將有一位圣人出現。果然,100年后誕生了程氏的四世孫朱子。后來,朱子中了進士衣錦還鄉,親往芙蓉山祭掃四世祖母之墓,并種下24棵杉樹。現在程氏夫人墓完好地保存著。朱子手植的古杉現存16株,也早已長成幾人才能合抱的參天大樹了。人們為了紀念朱子和那個美好的傳說,把芙蓉山改稱為“文公山”。這些玄得有點離奇的傳說,當然是不足為據的,但幼年時代的朱熹即已表現出過人的天資與探求真理的熱情,恐怕并不是后人的虛構。朱熹4歲開始學話。有一天,父親指著天告訴他,這是“天也”。不想牙牙學語的兒子竟會問他:“天之上何物?”這著實讓做父親的吃了一驚。6歲時,當別的孩子還只知道在河灘上嬉戲時,他卻一人端坐在沙灘上畫起了八卦。后來人們把尤溪(位于福建的腹地。)的這片沙洲稱為“畫卦洲”。 朱熹的幼年是在戰亂的烽火中渡過的。父親朱松被戰火驅趕著東躲西藏,幾次丟掉官職。后來又因反對秦檜的主和政策受到打擊而徹底喪失了仕進的前途。于是,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子朱熹身上。他用嚴格的儒家教條管教兒子,要把他訓練成一個飽學的大儒。朱松深受二程(程頤、程顥)理學的影響,他和李侗都師事于程頤的得意門生羅從彥。他在晚年總結自己的學術思想時說,早年游學京師,學為舉子文,刻意于詞章之學。宜和5年(1123年)以后,從學于羅從彥,始聞河洛之學。從此盡棄舊學,潛心于六經諸史和二程理學。幼年的朱熹就是在父親理學思想的熏陶下成長。他八九歲時就日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從不間斷。當讀到《孟子·變秋章》時,弄懂了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道理,就是要下功夫,不罷休地去做事情,就能成功。于是慨然發憤于自己的為學求知。10歲那年,當讀到《孟子》“圣人與我同類者”時,“熹不自勝,以為圣人亦易做”,從此確立了以做“圣人”為榜樣的人生目標。朱熹14歲那年,父親朱松因積勞成疾,不幸壯年病故,留下了孤兒寡母的朱熹母子。朱松臨死前念念不忘的仍是愛子的學業與前程。他致書劉子翚,以妻、子相托。朱松死后,劉子翚把朱熹母子從建甌接到五夫里,拉開了朱熹寄人籬下的生活之幕。
19歲時,朱熹考中進士,三年被派任泉州同安縣主簿,從此開始仕途生涯。赴任途中拜見了著名道學家、程頤的兩傳弟子李侗。紹興三十年(1160年),三十歲的朱熹決心向要侗求學,為表誠意,他步行幾百時從崇安走到延平。李侗非常欣賞這個學生,替他取一字曰元晦。從此,朱熹開始建立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宋金關系緊張,不久宋軍擊潰金兵,消息傳至當時朱熹求學的延平,朱熹為民族的勝利欣喜若狂,寫下了慶賀的詩篇,表達他不可抑制喜悅心情。不久高宗退位,孝宗繼立,平反了岳飛的冤案,貶退了秦檜黨人,朱熹這時上奏孝宗,提了三項建議:(一)講求格物致知之學;(二)罷黜和議;(三)任用賢能。在奏章中鮮明表達了他的反和主張。1164年隆興和議之后,宋金結為侄叔,關系暫時緩和下來,朱熹便一頭鉆進理學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編寫了大量的道學書籍,并從事講學活動,生徒盈門。這一期間他對朝廷屢詔不應。1178年朱熹東山再起,出任“知南康軍”,盡管他重新入仕,卻未忘自己的學者身份。在廬山唐代李渤隱居舊址,建立“白鹿洞書院”進行講學,并制定一整套學規。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學之,審問之,謹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為學之序”。“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的“修身之要”。“政權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接物之要”。這個“白鹿洞書院”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而其“學規”則成為各書院的楷模,對后世發生了巨大影響。1181年朱熹解職回鄉,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召門徒,傳播理學。為了幫助人們學習儒家經典,他又于儒家經典中精心節選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刻印發行。這是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四書影響深遠,后來成為封建教育的教科書,使得儒家思想更進一步成為全面地控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1193年朱熹任職于湖南,不顧政務纏身,又主持修復了四大書院之一的另一著名書院──岳麓書院。使之與白鹿油書院一樣,成為朱熹講學授徒、傳播理學的場所。書院在南宋發展盛行,幾乎取代官學,這種盛況是與朱熹的提倡直接有關的。
朱熹的一生志在樹立理學,使之成為統治思想。但因理學初出,影響不深。同時,朱熹在官場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權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個悲劇的結局。1181年8月浙東饑荒,朱熹由宰相王淮推薦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途經杭州,入對七札,陳述時弊。到職后,微服下訪,調查時弊和貪官污吏的劣跡,彈劾了一批貪官以及大戶豪右。他不徇私情,牽連攻擊了王淮等人。于是,王淮指使人上書抨擊理學,斥其為“偽學”,朱熹被解職加鄉。1187的朱熹出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管理贛州(今贛縣)、江州(今九江)一帶地方的司法、刑獄、監察、農事等方面的事務。不久王淮罷去,理學一時得勢,朱熹更是仕途順利。幾年后受宰相趙汝愚推薦,當上煥章閣侍制兼侍講,即皇帝的顧問和教師。剛即位不久的寧宗全面肯定了理學,稱朱為“儒宗”,這反映了茍安江南的南宋企圖以理學加強內部團結的希望。朱熹為寧宗進講《大學》,每逢雙日早晚進講,但他借此機會對朝政多有批評,終于使寧宗不滿,加以干預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慶元元年(1195年)朱熹在朝廷的支持者趙汝愚受韓胄排擠被罷相位,韓勢盛極一時。韓因朱熹曾參與趙汝愚攻擊自己的活動,于是發動了一場抨擊“理學”的運動。慶元二年葉翥上書,要求把道學家的書“除毀”,科舉取士,凡涉程朱義理不取。監察御史沈繼祖指控朱熹十罪,請斬。朱熹的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一時理學威風掃地,被斥為“偽學”,朱熹被斥為“偽師”,學生被斥為“偽徒”。寧宗一改舊態,下詔命凡薦舉為官,一律不取“偽學”之士。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朱熹終于在家里憂憤而死,享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 》,可見他是如何矢志于樹立自己的理學,然而生前終未如愿。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如果說孔子是中國早期儒學的權威代表者的話,那么朱熹則是中國后期儒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他著的書被元、明、清三朝代定為開科取士的必讀之收;他的哲學觀點影響我國封建社會末期長達600多年時間;迄今仍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發展起到承先啟后和無可替代的作用。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的故事
第一則
敖江北岸山下村,人煙稠密,阡陌縱橫,早在宋代就以物阜田豐,交通便利,商旅云集而名聞四鄉。北來南往的客人無不在山下村歇馬停轎,休息打尖,天明又匆匆上路。
相傳,理學宗師朱熹為避“偽學”之禍,路過山下村。那日驕陽當空,盛暑難當,朱熹也走得口干舌燥,雙腳發軟,瞥 -見路口開一爿茶館,忙走進茶館坐在板凳上,呼哧呼哧直喘氣。這茶館旁邊一棵大榕樹,枝干蒼虬,綠葉如蓋,清風颯然,令人神清氣爽,是納涼的好地方。朱熹口啜香茗,開襟納涼,渾身舒坦,連日的困頓疲勞消除了大半。茶館主人是個年近半百的婦女,膝下僅有一個八、九歲的男孩,是她在下山路上生的,取名“下山”。這下山自幼好學,終日手不釋卷,朱熹是一個大儒,自然喜愛讀書郎。他沉吟一會,從身上摸出一枚通寶,笑著吩咐道:“替我辦九種下酒菜來。”女主人接銅錢在手,心里象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辦嘛,得罪了客官,辦吧,區區一枚銅錢如何端出九碗菜?怔怔地愣在那里,腳象生了根似的提不起來。下山見母親受窘,抓起銅錢說:“娘,我有辦法!”。下山如飛般出了茶館,不一會兒,只見他提著一把韭菜喜眉笑眼地站在朱熹面前。朱熹見狀,忙把下山摟在懷里,抖動著花白胡須,高興地流出淚水。原來韭菜的“韭”與“九”同音,朱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驗證下山的才學,不料聰慧的下山即刻猜中了啞謎,怎不使朱熹興奮激動呢! 朱熹在茶館住了一夜,第二天帶走了下山,悉心教授,下山也不負師教,高中進士,官拜兩浙提點刑獄。下山官高爵顯,舉家北遷臨安,他為感激朱熹提攜教誨之恩,在茶館原地修起一座“朱子祠”,奉供朱熹牌位,春秋兩季,鄉人頂禮膜拜,遺跡至今尚存。傳說朱熹在山下住過的茶館,蚊蟲絕蹤,是下山母子用艾草燃熏的結果。艾草被朱熹步履踏過,鄉民稱為“步步香”。
第二則:敖江流經小滄,有一個村莊名呼“七里村”。相傳七里村的得名與朱熹有著不解之緣。南宋光宗年間,朱熹的理學被朝廷宣布為“偽學”。為防不測,朱熹隱姓埋名,僻居于小滄附近的七里村,埋關著書立說。朱熹欽慕屈原忠君愛國心誠,感到年代相隔太久遠人們可能對(楚辭)疏淡。他低吟著<涉江)中的尾句:“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以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朱熹呵開凍筆嘆曰:“世人皆謂狐貍性狡詐而多疑,唯屈公能力排眾議,謂狐至死不忘其本,狐若有靈,當引屈公為千古知音也。”于是寫道:“首丘,謂以首枕丘而死,不忘其所自生也。《禮》曰:大鳥獸表其群匹。越月喻時,則必反巡,過其故鄉。又曰:樂,樂其所自生。禮,不忘其本。古人有言:狐死,正首丘,仁也。”剛寫完,忽覺全身暖融融的,如沐春日,如披重裘,朱熹欣喜異常,不禁手舞足蹈起來,這才發現腳后跟有毛茸茸的東西,舉燈一照,原來桌下偎伏著一只狐貍。此后,每當更深夜靜,小狐便偎在桌下為他暖腳,朱熹渾身舒暢,文思泉涌,三十月時間書稿積案盈箱,八卷《楚辭集注》完稿了。不覺冬盡春來,滿眼春光明媚。一日夜,忽聞嚶嚶啜泣之聲,小狐拜立腳下道,“從此與先生永訣矣廠朱熹愕然問故,答曰:“舊巢為強獾所占,明日舉家遷移矣”。朱熹淚流滿面,提筆草就一篇《凄貍賦》,讀來聲淚俱出,后就燈下焚之。次日,朱熹凄凄惶惶地離開了七里村,那“凄貍”與”七里”諧音,因朱熹在該村注過經,與狐結緣,于是“七里”便成為此村的名稱了。
貴安村傳奇:敖江上流潘渡鄉貴安村素以溫泉出名,傳說這貴安村的得名與朱熹有關。那時,理學大師朱熹以道德文章名震朝野,引起*相韓佗胄忌妒,誣朱熹理學為“偽學”。昏庸的光宗皇帝聽信韓佗胄的讒言,下旨罷削朱熹官職。韓佗胄怕朱熹東山再起,派兵捉拿朱熹,要斬草除根。幸得門生報風,朱熹連夜出逃了。一天,朱熹從北嶺高一腳低一腳地到潘渡貴安村,韓佗胄親兵緊迫而至,貴安村民早聞朱熹賢名,把他扶進祠堂里藏起來。古時潘溪中盛產鱖魚,唐朝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中詠道:“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身價倍增,成為達官貴人席上佳肴。說也奇怪,官兵剛到村口,那溪里鱖魚喋喋鼓浪而至,一群群,一堆堆,紛紛躍出水面,官兵見狀大喜,頓時忘記捉拿“欽犯”,爭著到溪邊抓鱖魚,官兵飽餐一頓后日已西斜,只好趕天黑之前上路回三山城去了。朱熹安然脫險,是夜月上東山,光華如練,村中諸老在潘溪畔置酒為朱熹壓驚,賓主觥籌交錯,欣賞著江月交輝在美景。朱熹感激父老盛情款待,愈發狂飲不已,喝得酩酊大醉,加上連日勞累,躺在沙灘上呼呼酣睡。這可把諸老急壞了,春寒抖峭,夜風習習,朱老夫子要是凍出病來怎么辦?朱熹一夜酣睡,日上三竿才徐徐睜眼,可精神瞿爍,身骨硬朗,似乎比往日年輕了十歲,諸老一顆懸著的心才落了地。朱老夫子為何不怕寒冷呢?村民發現朱熹躺過的地方冒出了清泉,晶瑩清澈、熱氣蒸騰,這就是遠近聞名的貴安溫泉。據說鱖魚因保護朱熹,朱熹又貴為一代理學宗師。“鱖”與“貴”諧音。于是潘溪旁這座不知名的村落也取名為“貴安”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