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案例
——讓孩子當自已的老師
[問題歸類]本案例屬于對孩子興趣愛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背景交代]此事件發生在去年秋季,孩子剛進入初二年級學習。每天放學,回到家里總是喜歡泡電視,問他作業做得怎么樣,他總是說,早在學校就寫完了,在家里從不讀書,所以,學業成績也一般。
[過程回放]我的孩子很聰明,但最令我頭痛的是不愛讀書。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我也沒有找到一個好辦法!
同往常一樣,晚放學后,孩子帶著笑聲回到家。一家人在吃飯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一個念頭來--何不讓孩子當我的老師呢,用這方法試試,看看效果好不好。
吃完飯后,忙完了家務,我坐下來讓兒子當我的老師,培養他讀書的興趣和習慣。我說:“兒子,因為媽媽那個時候讀英語不多,所以不懂英語,你來教媽媽,當媽媽的老師,行嗎?”
兒子說:“不行,我又懂得不多!”
“行的,兒子。在學校,老師教你什么,你回家就教媽媽什么,媽媽保證能學會。兒子老師,不相信你的媽媽啊?”
“那我就教你學單詞好了。”
“兒子,你也得把日常用語也教吧,要不然,媽媽學會了單詞,卻學不會對話,你讓媽媽怎么說英語呀!總不能和人家對話要媽媽我一個一個單詞拼吧!那樣人家就會說兒子沒能力,教不了媽媽了!不好吧?”
“行,我學啥教啥,每天教你一小段。”
我高興地說:“真是好兒子,媽媽也會讓做個好學生的,不會讓老師失望的。”
就這樣,每天我都跟兒子讀半個小時的英語,雖然我學的很吃力,但看到兒子教得那么認真,而且對每篇課文都能熟讀成誦,成功的喜悅于是在我的心頭融化開來!
一學期下來,孩子終于養成了一回家就讀書的好習慣,而且每門功課成績都為優秀……
[解決辦法] 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學習成績更重要。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是不穩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其實養成學習的習慣很簡單,主要有四條:上課認真聽講,獨立完成作業,認真預習,認真復習。其中讀書習慣的培養是很重要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閱讀能力是人學習能力的基礎和核心,不會閱讀就不會學習,而且在中小學階段培養閱讀能力尤其重要。本案中的家長重視孩子讀書習慣的培養,大膽嘗試,讓孩子做自己的老師,從而使孩子產生極大的好奇心理和強大的內趨力,并逐步養成了良好的讀書習慣。這種方法和策略符合兒童的心理,值得大家借鑒。不過,運用這樣的方法不能憑一時心血來潮,要堅持一段時間,才有效果。習慣都與教育有關。有研究表明,70%以上的動作都是習慣動作。美國研究發現,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動作習慣的養成都尚且需要時日,何況學習習慣的培養呢?
談談我教育孩子的一點體會
教育孩子是我們每個父母都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如何教育孩子又是我們每個家長時常感到困惑的難題。下面我就自己的孩子在成長教育過程中經歷的幾個事例,來談談我個人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一、多一些鼓勵,少一點批評,使孩子從小樹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就拿寫作文來說吧。我的孩子在初一上半學期時的作文還是很一般般,詞匯貧乏,錯別字連篇。更糟高的是,每當她寫完作文時,還從來不讓我看。雖然我沒有嚴厲地批評她的不是,可心里確實很著急。于是,一方面為她訂購了一些諸如《簡快作文》之類的書刊,一方面督促她看一些課外書籍,漸漸培養她愛看書的習慣和興趣。對于詞匯的記憶,為了不讓她感覺枯燥,有時我會把它寫在孩子經常用來折千紙鶴的小方紙上,然后折成更小的方塊,撒在桌子上讓她隨便選。選中了打開時,則必須告訴我這個成語的意思和其中帶點詞的意義,說不出就讓她自己去查字典。她很喜歡這樣輕松隨意的學習方式,有時也會反過來考我。通過慢慢的積累,黃憶舟在初二上學期時的作文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這進步離不開張利民老師的認真教導和啟發,還有不時的鼓勵和支持!在去年的《姑蘇杯》作文比賽中她還得了二等獎,這使她對寫好作文有了更大的信心!而我也經常鼓勵她,相信她會寫得更好!
二、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
在孩子讀初一、二年級時,我也像大多數家長那樣,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個鋼琴或小提琴什么的。可她不知為什么就是不肯學鋼琴,也不愿學其它的樂器。后來,有一天她回家很高興地對我說:“媽媽,楊老師叫我去學二胡”,我一聽,連忙說“那很好,你去吧!”。之后,就是在每周六的課外興趣組學了一點。一年下來,沒發現她有什么長進。于是我趁機說,還是學鋼琴吧,可她依然堅持不肯。我沒有強迫她參加鋼琴組,而是讓她自己選擇,結果她還是選了二胡。于是我就對她說,這是你自己選的,相信你會拉好的。后來每次回家,她都很自覺地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停地練習,而且總會跟我說一些關于劉老師教二胡的趣聞軼事。最近還告訴我暑假準備參加二胡考級呢!看來讓孩子自己作選擇是對的,不管最終能考上幾級,只要她是很自愿、很樂意去做的,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潛在能力。
三、盡可能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我們父母平時都忙于工作,而孩子平時都在學校,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很有限。因此,我們做家長的無論工作再忙,也得抽出點時間來陪他們說說話。與孩子說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也有助于我們及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他們的快樂、煩惱,我們都可以了解清楚。而經常和孩子及時溝通,他們也會把心里話告訴你,從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讓我們為擁有一個聰明可愛、健康向上的孩子而共同努力吧!
教育孩子不妨先從“三不四要”開始做起
很多家長為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而苦惱,我建議不妨先從“三不四要”開始
做起。
“三不”是:
1.不要老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這樣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更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培養;
2.不要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掛在嘴邊。家長重復這種無效的方式只能讓孩子
更厭倦學習,產生精神溝通障礙,回避與父母交談;
3.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四要”是:
1.家長要學會用放大鏡看孩子的優點。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可,可以培養“陽光心理”,從而讓孩子更自信;
2.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的技巧。關注孩子的心情和感覺比關注成績更重要;
3.家長要尋找與孩子共同的興趣和愛好。這樣才能與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4.家長要與孩子交朋友。家長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相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將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們的情感、意愿以及他們的隱私
批評孩子,應掌握哪些技巧?
當孩子犯有過錯時,家長往往一味責備孩子,甚至打孩子,一點不講批評技巧,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那么,家長批評孩子時,應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聲 家長應以低于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過失,如果家長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家長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長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系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么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么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并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五是適時適度 幼兒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仿佛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家長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家長如何表揚孩子才有效?
可能在座的家長,都有同一個問題:“我們已經意識到應多表揚、鼓勵孩子,但發現收效甚微,我們的表揚是否不得法?”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表揚好行為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是表揚也是一門藝術。怎樣才能使表揚更有效呢?希望下面的觀點能給大家帶來些啟發和參考。
1、不要吝嗇你的表揚,父母常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認為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表揚的。其實,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做好一些“簡單”的事已經很不容易了。而良好的習慣和驚天動地的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成的。因此只要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給予表揚,年齡愈小表揚愈多,隨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表揚的標準。
2、表揚要及時,對應表揚的行為,父母要及時表揚。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么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有什么印象,更提不到強化好的行為了。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
3、表揚要具體,表揚的越具體,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為,越容易找準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書后,自己把書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如果這時家長只是說:“你今天表現得不錯。”表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因為孩子不明白“不錯”指什么。你不妨說:“你自己把書收拾這么整齊,我真高興!”一些泛泛地表揚,如“你真聰明”、“你真棒”雖然暫時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為什么受表揚,且容易養成驕傲、聽不得半點批評的壞習慣。
4、表揚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見過程。孩子常“好心”辦“壞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飯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這時家長不分青紅皂白一頓批評,孩子也許就不敢嘗試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長冷靜下來說:“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廚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僅喜歡自己的事自己做,還會非常樂意幫你去干其它家務。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揚,再幫他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表揚最好在良好行為之后進行,而不是事先許諾,從而增強兒童良好行為發生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