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跟我學中醫》專欄第279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小宋喜歡到處旅游,最喜歡的就是品嘗當地的美食,不過,每每旅游歸來或者在旅行途中,總是腹痛泄瀉,弄的他連觀賞美景、品嘗美食的心情都沒有。大便呈水樣,每日5~6次,腹瀉前總是感覺腸鳴轆轆,伴形寒肢冷,脘腹痞悶,納呆,口淡不渴,四肢困重,舌體胖,苔白膩,脈沉細。遂找了個中醫進行治療,中醫辨證為寒濕困脾證,以苓桂術甘湯6副后癥狀就有所緩解了。其實很多人的旅途中都會出現這種類型的癥狀,那么,到底什么是寒濕困脾證呢?
寒濕困脾證是指寒濕內盛,脾陽受困,所出現的脾胃功能失常表現出來的證候。中醫又稱之為濕困脾陽證、寒濕中阻證、太陽寒濕證。寒濕困脾證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居處潮濕,氣候陰雨,寒濕內侵,傷害中焦;又或者嗜食肥甘厚膩之品,濕濁內生,困阻中焦陽氣所致。那么寒濕困脾證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什么呢?
臨床表現
寒濕困脾證的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悶或痛,便溏;口膩納呆,甚則泛惡欲吐;口淡不渴,頭身困重,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身目盡黃,其色澤晦暗;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細。
辨證特點
寒濕困脾證以脾胃受納運化功能障礙及寒濕內盛征象并見為辨證要點。寒濕內盛,中陽受阻,脾失健運則脘腹痞滿悶或脹痛,濕注大腸則便溏,胃失和降則口膩納呆,甚則泛惡欲吐;脾土式困肝木受侮(即中醫所說的木壅土郁),肝膽失于疏泄,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身目盡黃,發為黃疸。寒濕為陰邪,故其色澤晦暗;陰邪不耗傷津液則口淡不渴;清陽失于舒展則頭身困重,水濕潴留肌膚則肢體浮腫,小便短少;舌體胖,苔白膩均為寒濕的征象。
寒濕困脾證在臨床上容易與前面所介紹的脾虛證相混淆。脾虛證為脾氣虛弱,食后腕腹脹悶,空腹消失,而寒濕困脾證為持續性痞脹,飲水后更加。脾虛者舌苔一般薄白或稍帶膩苔,而寒濕困脾者都是舌苔白膩,苔膩的程度與濕邪的強弱是呈正相關的,濕邪重則苔厚膩。所以寒濕困脾證為里實證,脾虛證為里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