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全國美展中的部分作品使用網絡圖片進行創作成為眾多畫家議論的焦點,在沒有明確的的判定之前,抄襲的字眼遍布各大自媒體。美協官方緊急發布通知,對展覽中出現抄襲的作品將嚴處。很多網友在討論該不該用照片,照片是用自己拍的還是網絡圖片,還是回到寫生得來的素材…
著名理論家陳履生(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也在十三屆美展的研討會上指出:“網上現在有很多質疑的言論,例如照片跟作品雷同的問題,我們應該正面回應,因為這些社會的關切和質疑,都是專業的人發現的。發現的問題畢竟是冰山一角,我們有沒有章法來杜絕這樣的問題發生?這樣才有益于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否則下一屆什么狀況,今天我們已經可以預料到。”
但是美協對于照片跟作品雷同,怎么樣算抄襲至今也并沒有說明白,關于創作中使用照片,有的網友是這么評價的:
“藝術作品要來自生活,照片也是來自生活,我至今不明白這兩者有何不同,畫家畫照片都能逃過評委的眼睛進入國展,只能說明他的油畫確實畫的好,難道油畫非要到現場畫才叫油畫,恕我直言,很多經常到現場寫生的那些作品真不敢恭維,油畫無論你怎么畫,重要的是看最后的效果,借用先到照相技術,只能說讓油畫更進步了,只有那些在野的的所謂畫家們才高喊寫生,寫生是學習油畫的一種方法之一,但并不是藝術作品最終的效果,優秀的寫生可以是一幅優秀的油畫,但絕不是優秀的油畫都必須是寫生。真正的偉大作品是畫家在工作室殫精竭慮,勤奮創作出來的 考兩三個小時的寫生就畫出偉大作品是江湖自欺欺人,江湖流派”—粉絲留言
也有人這樣說:
“相機的出現,我們可以看到印象派乃至現代的一些大師借助攝影來介入他的創作如,德加,畢加索等等。
利用相機來尋找構圖不失為一種方法。但是也會導致一些問題,照片無法徹底對空間和層次變化進行完全的復制,它的成像結果必然是對形象的簡化和壓縮,會有平面化的感覺,與對象有一定的區別,脫離了對客觀對象的三維空間的觀察轉而進入到一種平面的圖像的復制過程中。
這樣主動放棄了很多觀察對象的機會,對自己的觀察學習提高設置了障礙。
觀察對象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簡單說是在看待一個物象時始終保持對其整體性或結構性特征的把握。
普通人看一個物象,注意力一般限制在視點所及的局部中,這種叫做觀看;而畫家的眼睛需要時刻感受到局部之外的特征,需要觀照到各個局部之間的聯系,這種方式才能稱得上觀察或整體觀察。整體觀察需要在訓練中嚴格要求,我想回復一下一樓,大師寫生一幅好作品需要幾月甚至好幾年,你自己眼界不夠沒見過好的,不代表寫生不好”——粉絲留言
“說靠兩三小時寫生就畫出偉大作品是江湖自欺欺人,江湖流派。看了留言我這個學了一輩子美術史的人才知道梵高,馬蒂斯,杜菲,德朗,莫迪里阿尼畢加索,席勒等眾多大師留下無數2,3個小時的寫生都是自欺欺人,自取其辱的作品,真是貽笑大方哈哈哈哈”——粉絲留言
“繪畫本質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味照片畫只是照搬,畫出來照片技巧,甚至超于照片,常說的〃超寫實〃,本身只能說作者繪畫技巧高超,說明不了繪畫本身要反應的思想問題,對世界的認識,不能給觀眾以美的再次創造之美的感受。經典之作在于不但有高超的技巧,更要給世界全新的認識,這就是繪畫,否則,只能是〃相片〃,能超過照片的不多,但懂得繪畫語言的寥寥無幾…”——粉絲留言
今天是一個讀圖的時代,畫家們大部分的視覺經驗都來源于圖像,所以說創作中使用照片作為素材肯定是沒有問題,但是照片怎么使用,使用到什么程度,照片的創意和版權歸屬都是值得畫家們注意的事情。
首先來說圖片的版權問題,當繪畫作品把圖片轉換成繪畫語言,并且帶有畫家思想的作品時也不一定是侵權。美術史中我們都知道,梵高畫過很多米勒的作品,構圖、人物形象皆來源于原作,梵高畫浮世繪題材,馬奈畫的《草地上的午餐》,培根、杜尚這些畫家等等都在一些作品上進行了再創作。判定一幅作品是否侵權不能簡單的只看某些方面的雷同,例如如果一幅攝影作品本身是有創意的,畫家的畫抄襲了這個創意,既是表現語言不同,但是創意是抄襲的。
然后是臨摹的問題,如果一個畫家用相同的表現方法畫了一幅和另外一幅作品一樣的畫,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臨摹的行為,大家在學畫的過程中也都臨摹過好的作品,這個判定說簡單也簡單,但是也會有問題,我們知道美術史上很多臨摹的作品也被當成是真正的藝術品傳世,比如《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
《八十七神仙眷》 絹本 水墨 縱30厘米 橫292厘米 現收藏于徐悲鴻紀念館
如果是單純的借用圖像中的一些視覺元素進行再創作,把圖像轉換成自己的語言,這個在當代藝術中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手段,關于這塊在當代藝術中的挪用現象中已經有了很多討論,這里不再贅述。
還有關于照片,大家之所以會熱議畫照片與寫生的問題無非是因為很多人一味的機械的描摹圖像,畫面毫無生氣,我想這些作品好壞的標準其實幾百年前我們的老祖先都已經分的很清了,什么是神品、什么是能品這些稍微有些繪畫經驗的畫家都能判斷,如果一個展覽中大量出現機械的描摹的作品,那么只能是評委的問題。這樣說畫照片也并不能說明寫生的畫家就一定能畫的生動,也有很多寫生畫家套路很明顯,雖然對著不同的寫生對象,但是習慣性的用筆、用色,沒有任何思想的去畫畫,畫面一樣是呆板而無生氣的。
那么究竟改如何利用圖像,這里列舉一個簡單的視覺現象:其實人眼的成像和相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從維米爾時代就開始利用機械成像的原理,借助到畫面,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景深,失焦等現象,而人眼睛看到的都是實的。寫生也是,一個景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管是顏色、光影都在一直變化,畫家們再現這些景象的時候如果想畫出真實的感受,一定是能夠捕捉到自然中那些最生動的一面。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借用很多張照片,抓住真實感受,這樣的畫面是否可以說是等同于寫生?
關于利用圖像、寫生素材、其他輔助手段進行創作的事情,這里無非就是繪畫水平的高低,畫家修養的高低,眼界的高低的問題。無論使用那種手段,只要畫面呈現出的是畫家的高端的藝術修養,高超的表現技法,作品都是好作品。
另外附上13屆美展被大家挖出來的那些圖像與作品,抄襲與否,畫的好壞的評判就交與大家吧。
十三屆全國美展 油畫展區獲獎提名作品
網絡圖片
還有這個畫是誰的?微信群友有人發過來的照片
十三屆全國美展 油畫展區獲獎提名作品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陳丹青在一篇文章里曾說過:“今日中國畫家人手一架照相機,加上一大堆畫冊與雜志。照相機加畫冊,是我們視覺經驗的全部來源。換句話說,機器復制圖像事實上支配著中國的架上繪畫,而畫家仍以可疑的方式思考“繪畫”,還不知道這一思考的支撐點,其實并不是繪畫,一個畫家不會寫生是非常危險的。”
十三屆全國美展 油畫展區進京作品
網絡圖片
百度的圖片搜索功能,很多畫家還不一定知道
國畫展區 進京作品
(國畫也可以和油畫一樣寫實的)
國畫入選作品
網絡圖片
水彩、粉畫入選作品
國畫入選作品
油畫入選作品
漆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