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有這樣的句子,“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其意是說始皇帝嬴政,將六世秦王積累下來的霸業更進一步,終于將秦國變成了秦朝,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所謂六世,是指自秦孝公以來的六位秦王,他們謹守商君之法,推動秦國這輛戰車緩步前進,通過一場場血戰、一次次大勝對諸侯各國不斷地鯨吞蠶食,使原本貧弱的秦國不斷壯大,最終到始皇帝時期厚積薄發,一舉攻滅六國。那么,這六位秦王一生最為光輝,影響最為深遠的大戰都是哪一戰呢?
一、秦孝公,河西之戰
秦孝公繼位之初,秦國始終暴露在魏國魏武卒的兵鋒之下,常有滅國之危。雖然秦獻公時期,在與魏國的戰爭中已然能夠小勝幾戰,但終究無法改變魏強秦弱的根本態勢,反而是秦國越打越弱,越打越窮,秦獻公實施的許多新政還未見成效,就淹沒在了無休無止的戰爭之中。公元前352年,據公元前361秦孝公繼位已經九年,據秦國公元前359年商鞅變法發布的第一道政令——《墾草令》已經七年,據公元前356年商鞅任左庶長開始全面變法才過去四年,商鞅率新練就的秦國銳士,長驅直入包圍并占領魏國舊都安邑,為秦國變法成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效使秦國銳士之名大顯于天下。
二、秦惠王,修魚之戰
秦惠文王嬴駟繼位之后,殺商鞅但不改商君之法,任用張儀以連橫之策破列國合縱,任用樗里疾、魏章、司馬錯等名將征戰列國,使秦國依然走在崛起的道路之上。公元前325年,嬴駟效仿魏惠王、齊威王等山東諸國的做法,在龍門稱王,向天下發出了秦欲東出,大爭天下的信息。嬴駟稱王,引來列國不滿,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以求合縱抗秦。公元前319年,公孫衍出任魏相,實施合縱之策,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公元前318年,五國伐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里疾破魏、趙、韓軍于修魚,斬首八萬,向天下宣布秦國有稱王的資格與實力。
三、秦武王,宜陽之戰
秦武王雖在位僅僅四年,卻完成了平蜀亂,設丞相,拔宜陽,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乃至問鼎于周室王城等諸多大事,將秦國的國力更進一步,若非英年早逝,他能成就的功名或許不可限量。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以甘茂為將裹挾魏國攻伐韓國宜陽,雖苦戰五月但最終攻克了“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的韓國鐵山宜陽,斬首六萬,使其從此一蹶不振,再無“勁韓”之名,之后秦軍又渡黃河取武遂,打通了問鼎于周室,進兵二周的通道。
四、秦昭襄王,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國最為關鍵的決勝時期,伊闕之戰削弱了韓、魏,鄢郢之戰削弱了楚國,長平之戰削弱了趙國,再加上燕、齊之間由“樂毅破齊”和“田單復齊”引起的燕齊兩弱,秦國基本形成了威壓六國的態勢。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取得了許多決定性的勝利,打殘許多對手,光白起一人就斬殺六國士卒近百萬,而這些戰爭中最為關鍵的要數長平之戰了。公元前260年,秦、趙鏖兵近三年后,秦國終于戰勝趙國,殲滅趙軍四十余萬,掃平了秦國一統最大的障礙,山東六國的屏障
——趙國,為秦國最終一統打下了基礎。
五、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嬴柱在位僅三天,無戰。
六、秦莊襄王,攻滅東周、蠶食三晉
秦莊襄王雖然在位僅三年,但在對外戰爭中,也取得不小的成就,攻滅東周、攻占趙國太原、榆次、新城、上黨等近四十城,攻占魏國高郡、汲等地,將秦魏邊境推進至大梁。其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是公元前249年,呂不韋率軍攻滅東周國,鏟除了周王朝最后殘余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