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高血脂問題正在侵襲中青年人群。所謂血脂,就是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類脂等的總稱。中青年人群患高血脂與他們的高能量飲食、低運動水平以及不規律作息有關。
許多人在拿到體檢報告后,不知“低密度”和“高密度”為何物。這兩者其實就是決定心血管疾病的分水嶺。一般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比作壞膽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則是好膽固醇。好膽固醇可防止脂質在血管壁沉積,而壞膽固醇若在血液中的水平過高,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使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血管,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如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等。遺傳因素或不良的生活習慣均可導致壞膽固醇的升高,而這部分人在未來較早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總膽固醇指標的浮動與諸多因素有關。
吸煙、飲酒、高脂飲食、緊張等生理因素都可能導致總膽固醇的上升;
肝硬化、惡性腫瘤、各種脂蛋白缺陷狀態等可導致總膽固醇的下降;
腎病綜合征、高脂蛋白血癥、梗阻性黃疸等可導致總膽固醇的上升。
需要提醒的是,甘油三酯(TG)過高時尤須引起警惕。因為甘油三酯輕、中度升高都可能增加冠心病的發病風險,極度升高(≥500mg/dl)時可能會引起急性胰腺炎。
那么,血脂化驗一般有哪些項目呢?血脂通常有7項,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載脂蛋白A、載脂蛋白B和脂蛋白(a)。值得一提的是,在化驗單上沒有箭頭,并不代表血脂正常。
化驗單上的參考值僅供參考,不同人群的血脂參考值也不盡相同。
檢查血脂前應注意以下幾點:
? 檢查前一晚應清淡飲食,8點后禁食、不禁水,空腹10~12小時以后可在晨間靜脈抽血。
? 短時控制飲食所得到的化驗結果并不能反映真實的血脂水平。建議在抽血化驗前2周維持原來的飲食,并保持體重穩定。
? 血脂水平可隨生理及病理狀態變化,抽血前4~6周內應保證沒有急性病發作。
? 檢查前一晚應休息好,抽血前也應休息5分鐘。
建議:腦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煙者、絕經后女性、40歲以上男性和肥胖人群都應重視檢查。
一旦被確診為高血脂癥,首先要對不良的生活方式進行干預,這是血脂管理的基礎。
記住四句口訣:
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酒,受益無窮;
適當運動,貴在堅持;保持樂觀,心理平衡。
他汀類藥物是降低壞膽固醇的主力,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他汀類藥物療效和安全性良好,需要長期服用,并做到不減量、不停藥,即使血脂達標也不可以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升高,甚至影響已經穩定的斑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飲食應做到“一個平衡”和“五個原則”。“一個平衡”是指平衡飲食,高血脂癥患者應做到每日攝入食物種類齊全、比例適當。而“五個原則”則是指低熱量、低膽固醇、低脂肪、低糖和高纖維飲食,并建議選擇煮、蒸、燉、煲、涼拌等烹調方式。
? 確診為高血脂的患者在首次服藥后的6~8周,應復查血脂和肝功能,其后每2~3個月檢查1次,達標后可每6~12個月檢查1次;
? 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患者應每3~6個月檢查1次;
? 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肥胖、吸煙、有冠心病或腦卒中家族史、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每年至少應檢查1次;
? 20歲以上的健康人群每5年至少檢查1次。
(受訪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
醫院心內科 副主任醫師張繪莉
來源:上海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