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玉溪日報
瓦當當面刻有“學習”字樣
瓦當紋飾經拓印、裝框后,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
瓦當當面紋飾古樸典雅
□ 本報記者 顧世丹 文/圖
在中國傳統建筑中,瓦當作為一種建筑材料,不僅有保護屋檐椽頭,延長建筑物使用壽命的作用,更因其優美的圖案設計、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和極富變化的紋飾,在美化屋面輪廓,展現文化內涵的同時,兼具了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
隨著時代的演進和現代建筑的興起,傳統建筑中的瓦當開始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對于一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來說,收藏瓦當,成了他們延續地方文化、保護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家住通海縣的蔣七二便是其中之一。
踏上瓦當收藏之路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通海,人才輩出,而秀山之麓,那源遠流長的楹聯文化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通海人。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下,生于通海的蔣七二年幼時,便對地方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在學生時期對詩、書、畫均有涉獵,后又潛心研究印章文化。經過10多年的研究,與友人共同編著了《中國瓷器印章紋飾》一書,成為當地一名對印文化頗有見地的學者。在他看來,常見于傳統建筑中的瓦當,其實也是印文化的一種體現。而蔣七二收藏瓦當,也并非來自一時的興趣,而是源于他對印文化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值上小學的蔣七二在與伙伴外出游玩時,總會在不經意間撿拾到一些被遺落在田間地頭,且年代不詳的古錢幣。錢幣上模糊的文字和古拙的紋飾,深深地吸引著蔣七二。出于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蔣七二將所撿到的錢幣收集起來,并在有限的能力范圍內查詢資料,對錢幣上的文字、紋飾進行解析。而原本的好奇,也隨著蔣七二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積累,漸漸地演變成了他的興趣與愛好。步入中學后,他開始從每月有限的生活費中,抽取一部分作為收藏古錢幣的經濟支持。此后,蔣七二又基于對瓷器印章紋飾的喜愛與研究,開始涉足印章的刻制與收藏,并逐漸感受到印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5年,隨著蔣七二對印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將云南傳統建筑中屋檐上的瓦當納入印文化的研究和收藏范疇。由此,開始了他的瓦當收藏之路。
以收藏傳承文化
瓦當是一種繪畫、工藝、雕刻相結合的藝術,也是實用與美術相結合的藝術,在傳統建筑上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它典雅大方,給人美的藝術享受,同時也對研究古代不同時代的書法、篆刻、繪畫,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更是一定社會經濟觀念形態的反映。
回憶往昔,蔣七二說:“中國印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包含了古代印章文化,同時也囊括了篆刻藝術。而篆刻藝術在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一個獨立的藝術形式,并呈現于印章、瓦當等載體之上。如果將瓦當視為一枚印章,那瓦當上的紋飾就相當于印記。如今,很多鄉村中的老房一旦被拆除,屋頂上一些有價值的瓦當便會損毀、消失,很是可惜。而收藏研究瓦當,不僅可以保護和延續這種地方文化藝術遺產,探討它的歷史,也能從藝術的角度感知瓦當上人們用篆書筆法呈現的線條之美。”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蔣七二邀約友人一起,四處尋覓、收藏瓦當,并給存放、展示的地點取名“滇南萬瓦堂”,以集中大家的力量進行收藏,在保護和延續地方文化藝術遺產的同時,研究印文化。
講述中,蔣七二展示了部分他和友人共同收藏的瓦當。這些瓦當,以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居多。其中,不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時的藏品,它區別于傳統瓦當所擅用的吉祥紋飾,使用“學習”“永遠忠于毛澤東思想”等字樣,極具濃郁的時代特征。
面對自己和友人共同收藏的瓦當,蔣七二表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正是依靠著友人們的共同努力,才讓一些具有歷史價值,反映時代特征的瓦當得以留存下來,并呈現于人們眼前。希望能有更多人通過我們的收藏,了解并喜歡上地方文化,在傳承的同時,使之延續下去。對我而言,也將深入到印文化的研究中,并通過瓦當收藏,使研究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