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御享堂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氣海 | 固元氣,凡一切氣疾皆宜取 | 尺澤 | 調肺氣 |
陷谷 | 調胃氣 | 神門 | 除心郁內結之氣 |
膻中 | 升脾氣,降胃氣 | 中脘 | 解郁升清降濁利氣 |
勞宮 | 清熱理氣 | 通谷 | 理五臟之氣 |
大敦 | 瀉肝氣 | 膏肓 | 補陽氣 |
列缺 | 逐水利氣 | 魚際 | 清熱利氣 |
大陵 | 降心氣,降濁氣 | 太陽 | 理諸陽熱氣 |
關元 | 驅腹中一切冷氣 | 大包 | 行腹中諸氣 |
氣戶 | 利氣 | 大椎 | 調利胃氣 |
巨骨 | 開肺降逆氣 | 曲池 | 行氣 |
合谷 | 升清降濁,理大腸氣,宣諸氣 | 中府 | 理肺利氣 |
云門 | 開胸降氣 | 肩髃 | 理肺舒氣 |
水道 | 理三焦膀胱腎中熱氣 | 隱白 | 升陽氣 |
復溜 | 固衛氣,布陰氣,收腎氣 | 陽陵泉 | 行氣導濁氣 |
公孫 | 運脾氣 | 足三里 | 升氣,降氣,調中氣 |
太沖 | 降氣 | 三陰交 | 行氣降氣 |
2.血類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三陰交 | 通經行瘀清血生血涼血固血 | 太沖 | 通經行瘀清血生血涼血 |
隱白 | 止經血 | 上星 | 止口鼻出血 |
承山 | 清熱血 | 曲泉 | 清血涼血養血活血 |
曲池 | 行血 | 交信 | 調經血 |
血海 | 調血 | 膈俞 | 統理全身之血 |
足三里 | 清血,養血,行血,補血 | 中極 | 調經血,止崩漏 |
大椎 | 散瘀血 | 陽陵泉 | 行血 |
氣海 | 瀉血 | 承漿 | 宣通血脈 |
3.虛類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神闕 | 補氣血,益腎精 | 關元 | 固下元,益腎精 |
氣海 | 補氣振陽,益腎精 | 中極 | 補氣血,益精 |
曲骨 | 補真氣益精 | 膏肓 | 益氣振陽 |
章門 | 補五臟,益氣血 | 中脘 | 振陽益胃,補六腑 |
足三里 | 益胃,補氣血 | 解溪 | 益胃 |
上廉 | 益胃 | 三陰交 | 補三陰,益陽壯精生氣血 |
公孫 | 補中土,運脾陽 | 陽陵泉 | 補脾滋陰,固精益氣血 |
涌泉 | 補腎,益精,滋陰 | 神門 | 安心神 |
太溪 | 益腎,振陽,滋陰 | 照海 | 益腎陰 |
復溜 | 補腎氣、滋陰,振陽,固精 | 交信 | 補腎滋陰 |
蠡溝 | 益肝 | 太沖 | 養肝氣 |
4.實類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天樞 | 瀉腎 | 大敦 | 瀉心 |
太溪 | 瀉腎 | 神門 | 瀉心 |
章門 | 瀉腎 | 少沖 | 瀉心 |
大陵 | 瀉心包絡 | 陰陵泉 | 瀉心 |
勞宮 | 瀉心包絡 | 公孫 | 瀉脾 |
曲澤 | 瀉心包絡 | 商丘 | 瀉脾 |
中沖 | 瀉心包絡 | 陽陵泉 | 瀉肝 |
肺俞 | 瀉肺 | 太沖 | 瀉肝 |
列缺 | 瀉肺 | 蠡溝 | 瀉肝 |
尺澤 | 瀉肺 | 中封 | 瀉肝 |
少商 | 瀉肺 | 關元 | 瀉三焦 |
太淵 | 瀉肺 | 支溝 | 瀉三焦 |
照海 | 瀉腸逐穢 | 豐隆 | 瀉胸膈 |
長強 | 瀉腸逐穢 | 中府 | 瀉胸膈 |
水泉 | 瀉腸逐穢 | 膻中 | 瀉胸膈 |
天樞 | 瀉腸逐穢 | 巨闕 | 瀉胸膈 |
上脘 | 瀉胸膈 |
5.寒類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中脘 | 溫中暖胃寒及腹中一切寒冷 | 關元 | 溫下焦,暖子宮 |
大椎 | 餮表寒 | 氣海 | 溫中下焦,治腹中一切寒冷 |
腎俞 | 溫下焦,治足冷如冰 | 后溪 | 餮表寒冷 |
厲兌 | 溫下焦,治足冷如冰 | 章門 | 臟寒結聚 |
歸來 | 治下元寒冷寒疝 | 足三里 | 治胃寒,腹中寒冷 |
三陰交 | 溫中下焦,血寒,一切寒冷 | 公孫 | 理心腹之寒 |
曲泉 | 理血寒腹中痛 | 陰陵泉 | 溫中焦,理睥氣 |
6.熱類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通里 | 清心熱 | 大陵 | 清心胸熱 |
少府 | 清心熱 | 勞宮 | 清心胸熱 |
內關 | 清心包絡,六腑及胸中熱 | 十井 | 治諸熱病 |
神門 | 清胃熱 | 魚際 | 清肺熱 |
風門 | 清三焦熱 | 中府 | 瀉四肢熱 |
少商 | 清三焦熱 | 大杼 | 瀉四肢熱 |
肝俞 | 清三焦熱 | 云門 | 瀉四肢熱 |
支溝 | 清三焦熱 | 尺澤 | 清五臟之熱 |
百會 | 清頭部熱 | 脾俞 | 清五臟之熱 |
絲竹空 | 清頭目熱 | 魄戶 | 清五臟之熱 |
曲池 | 清血氣,表里,頭面,諸竅熱 | 意舍 | 清五臟之熱 |
合谷 | 清氣分,頭面諸竅之熱 | 陽陵泉 | 降肝贍熱 |
絕骨 | 清三陽經熱及腦熱 | 三陰交 | 清血熱,平肝熱 |
大椎 | 清表熱 | 足三里 | 清胃及六腑熱 |
豐隆 | 降腸胃熱,及痰熱 | 天樞 | 清大腸熱 |
上脘 | 清心胃熱 | 尺澤 | 清血,瀉心火,治暑熱 |
金津 | 退胃熱,心熱,生津止渴 | 委中 | 清血熱,降大腸膀胱熱 |
7.風類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風府 | 搜周身之風,治頭風外感風 | 風池 | 治頭風,外感風邪 |
風門 | 肝風甚動 | 風市 | 治腰腿風 |
百會 | 治卒中風,頭風 | 囪會 | 治鼻塞頭風 |
瘈脈 | 去頭面邪風 | 水溝 | 卒中風,頭面風邪 |
頰車 | 口噤喎斜風邪 | 承漿 | 口喎偏風 |
肩髃 | 擅周身四肢百骸之風 | 曲池 | 搜周身風邪 |
八風 | 治腿膝風邪 | 八邪 | 手臂風邪 |
少商 | 治小兒驚風喉風,一切風邪 | 足三里 | 搜四肢風 |
環跳 | 搜經絡及四肢之風 | 膝關 | 治腿膝諸風 |
8.濕類
穴名 | 穴性 | 穴名 | 穴性 |
陽陵泉 | 利濕 | 陰市 | 祛濕 |
內關 | 利濕 | 曲池 | 行濕 |
伏兔 | 利濕 | 昆侖 | 行濕 |
太溪 | 利濕 | 三陰交 | 行濕化濕 |
風市 | 利濕 | 復溜 | 化濕 |
足三里 | 祛濕行濕 | 中脘 | 祛濕化濕 |
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咳喘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輸經合所主病也。這就是五輸穴配合五行屬性及臓象所提出的治例,為什么說:井可治心下滿,滎穴可治身熱,輸穴可治體重節痛,經穴可治咳喘寒熱,合可治逆氣瀉泄?因為井在臟屬木為肝,肝分泌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以助消化,若肝失調達而郁結,則中脘必現痞滿,故心下滿,可當取井穴;滎穴在臟屬火屬心,心主血脈,脈是營養全身的根本,若受外邪侵入,阻礙營養進行,使體內發生變化,即現身熱,當刺滎穴,滎穴能清熱瀉火,治療各種熱性病(急性熱性病),也能育陰清熱,治慢性熱病;輸在臟屬脾屬土,脾助消化,相當于西醫的淋巴,若其吸收運化遲滯,就發生體重節痛,當取輸穴,輸穴能補土益氣化濕,除疼痛外,腫滿倦怠,泄瀉都有較好療效;經穴在臟屬肺屬金,肺合皮毛,司呼吸及調溫作用,若客邪皮毛,調溫失調,就發生寒熱,客邪傳肺,肺失肅降,因起抵抗作用,以事救濟,就發生咳嗽,兩者病證,均用經穴;合穴在臟屬腎屬水,腎為濾水器官,膀胱乃排水總樞,若邪熱客于膀胱,膀胱失職,水分就從大便排出,發生逆氣而泄之病,又腎主受納,與肺之肅降共同完成氣之呼吸。腎虛則氣逆不降,而為喘、脹、悶、宜針合穴。
內容僅供臨床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
試針試藥
艾御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