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冬季是急性心肌梗死(簡稱“心梗”)的高發季節。它發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年輕化的趨勢。冬季到來之時,一些北方人的工作相對放松,閑暇時間多起來,生活就不夠規律,打麻將、網聊等沒了時間限制,喝酒、吃肉也沒有定量限制。這個時候就是最容易讓心梗等病患找上門的時候。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心梗約60萬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在我國首個“心梗救治日”啟動儀式上強調,政府、學會、醫學專家、媒體朋友、社會企業等共同承擔起責任,幫助患者、急診科醫生、心臟科醫生“120分鐘,傳好生命的接力棒”,擺脫“心梗搶救拖延癥”。牢記兩個120: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把握120分鐘的黃金救治時間,莫讓時間成為生命的阻礙。
“再灌注治療”可救人一命
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患者中約50%發病后1小時內在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能在發病后的120分鐘黃金時間內對患者進行搶救,將極大地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霍勇說,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發生,心臟的血液供應猶如斷電一樣突然停止,會對心臟造成極大傷害。如果搶救不及時,往往意味著一條生命的消逝,一個家庭的破裂。通過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開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狀動脈,讓心臟重獲血液供應,在醫學上被稱為“早期再灌注治療”,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開通血管的理想時間是發病后120分鐘內,每拖延一分鐘,就會有大量的心肌細胞死去。
但遺憾的是,在這場生命與時間的爭奪戰中,我國的答卷并不十分理想。以2013年的數據為例,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約70萬例,只有5%的患者得到規范治療。很多人還沒意識到早期再灌注治療的重要性。患者發病后很長時間才到醫院、家屬猶豫不決、院前急救體系有待完善、基層搶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響了血管再通時間。
心梗不是老人專利
霍勇說,以前,急性心梗是老年人的專利,因為他們大部分有冠心病或其他冠狀動脈病變。近來年,隨著冠心病及其危險因素向二三十歲人群擴散,心梗患者出現在四五十歲的人群中也不罕見。
霍勇教授建議,有冠心病或者有AMI高危因素(如有家族史,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肥胖、吸煙、過度勞累者)的人,一旦出現胸痛等心梗癥狀應快速撥打急救電話。當患者把接力棒交給急救人員后,訓練有素的專業急救團隊應快速診斷,將患者快速地運送到附近能提供24小時心臟急救的醫院接受治療,并迅速與接力賽第三棒—醫院醫生銜接。“這場接力賽的理想時間是120分鐘,但啟動按鈕的權力掌握在群眾手里。”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葛均波認為,導致就診超時的一部分原因是患者自己就診意識不高。不少年輕患者出現胸痛、胸悶等癥狀,總喜歡扛著、耗著,認為忍忍就過去了,等實在扛不住了,再趕到醫院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搶救時間。
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
急性心梗后,留給我們搶救的時間其實很短。心梗后,心肌的血液供應被中斷,如果不及時恢復,心肌壞死的面積就會一點一點變大,這也是心梗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我們常說“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治療一定要越早越好,千萬不能等。
正如前面提到的,心梗最有效的治療是通過溶栓、放支架等方式的再灌注治療,讓心臟重獲血液供應,直接植入冠脈支架的效果更好。一般來說,在心梗發生后3小時內接受再灌注治療,能顯著減少心肌梗死范圍;6小時內及時放入心臟支架,也能發揮很大作用,一旦超過12小時療效就差了。如果患者不能及時接受支架治療,先接受溶栓治療也能將救治時間窗拉寬,根據溶栓情況進行轉運介入治療或溶栓后3~24小時內冠脈造影,也能取得較好效果。
霍勇提醒,心梗的搶救需要有三道關。第一道關,患者自己。有心梗危險因素的人,出現胸痛等心梗癥狀,一旦發病就應立刻停止任何活動,馬上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每5分鐘重復服用1次。如果含服3片后仍無效,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第二道關,急救運送。將患者快速運往有相關救治能力的醫院;第三道,醫院救治。急診科、心臟科等相關專科醫生迅速爭取在90分鐘內對患者進行再灌注治療。其中患者這關尤其重要,直接決定搶救成功與否。患者及時撥打120等急救電話,醫生在120分鐘內盡快完成救治,是兩個很重要的“120”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