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6
關于秦淮妓女文化的“懷念”與“留戀” 妓女和文人是如何扯到一起的?原來,秦淮河以夫子廟(孔廟)為坐標,周邊集中著府學(學校)、江南貢院(科舉考場)和書店,是一個文教氣氛相當濃厚的區域。明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辦一次,江南地區的考生屆時都會集中在哪里。隔著秦淮河,走過一座橋(文德橋),就是南京的舊院,及青樓區。
這種約定俗成的搭配,好就好在可以讓兩萬多考生應試結束后,痛快淋漓地松懈一下自己緊張了三年的心情。
考生兩萬之重,這樣規模的消費自然拉動了“賓館、飯店等第三產業”的跨越式發展,自然也推動了青樓妓女業的繁榮和昌盛。
這些以賺錢為生見多識廣的妓女,無疑是應試考生指點江山、談今論古、揮灑才華的最佳受眾。考上的也罷,沒考上的也罷,妓女們的首要任務是要成為這些應試學子們的紅顏知音。
激蕩著濃厚文化氣息的“交流”市場,也為妓女們提出了更多的業務內容和更高的服務標準,同時為妓女業的跨越式發展規定了突破方向。
所謂檔次高的名妓,戲曲、音樂、文學、書畫、圍棋、焚香、茶道、廚藝等,樣樣精通。這樣博學多才的女人,其實應該稱謂為文化大家。
幾百年后的今天,我們感覺做一個明代名妓何其不易,門檻如此之高且近乎苛刻。試想,如果天下女人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都在如此高雅的藝術領域投入熱情和追求,這個社會的幸福指數能低了嗎?
高級妓女們的水平確實非同一般,她們和當時聞達于天下的文豪幾乎比肩,如董小宛、柳如是。錢謙益甚至將他詠頌妓女的詩文收在自己的詩文集《牧齋有學集》里,可見當時一些妓女在這些文豪心目中的地位。等等。
孔尚任的《桃花扇》,馮夢龍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就是描寫秦淮名妓的文學作品,讀者通過這些作品了解到青樓里面的情況,了解到這些才女佳人還擁有更為高尚的道德和價值觀念。
歷朝歷代的詩文歌賦對妓女都持一種鄙視和嘲諷的態度。茍合過后,提起褲子的嫖客少有能對妓女無奈的付出從骨子眼里迸發出同情和理解。倒也曾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詠妓作品,但我認為那都是痛快之下的應景之物。
秦淮妓女可不是這樣,他們的存在開始就得到官方的許可和民間的擁戴,并沒有悖離主流價值,因為那是一個注重情色的時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妓女一旦和知識文化聯系在一起,就具有了鮮明的進步屬性和文明特征。文人和妓女因此并通過文化這條紐帶心心相印相扶相助。
妓女文化應運而生,它的存在,推動了社會文化諸多方面的發達與隆盛,形成支配或主導局部社會文明的進步中心。
伴隨著明王朝的覆滅和清王朝的誕生,妓女文化又因摻雜進了很多反清復明的情緒而逐漸走向衰退。
江南是抵抗清朝統治最為激烈的地區,不乏一些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文人,一邊狂飲狎妓、創作情色小說,一邊嫉世憤俗、發動愛國運動。
于是,在明清易代、家國變遷的情況下,秦淮妓女文化留給人們的更多的是一種懷念和留戀,而沒有弘揚與延續。(郝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