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宇陽
引子:近日,古井貢酒披露了其半年報。隨后有媒體發現其半年報中提到,公司上半年斥資4551.49萬元從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購買了食用酒精,折算約為6596噸。8月27日,古井貢酒正式發布公告對此解釋稱:“為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消費需求,古井貢酒部分低端產品采用固液法生產。”
這則消息讓白酒行業潛伏多年的食用酒精“勾兌”白酒的秘密浮出水面。食用酒精勾兌的酒是否能喝?為何眾多酒企猶抱琵琶半遮面呢?
古井承認酒精勾兌
古井食用酒精勾兌事件曝光后,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葉長青對勾兌事件做出積極回應。葉長青說,古井貢酒及年份原漿系列是他們的高端主打產品,相關工藝標準進行了報備,是采取傳統工藝純糧固態釀造法釀制。國家對此有明確規定,不得使用食用酒精。他們的年份原漿酒既然標明純正原漿手工釀造,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要接受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監督,他們不會也不敢違背國家規定。
葉長青承認古井部分低端產品的確使用了食用酒精。他說:“為了滿足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公司對部分低端產品采用固液法生產。半年報所反映的食用酒精采購金額大于低端酒成本。”
對于古井貢2011年報披露的低檔酒營業成本為2825.58萬元,僅為當年采購酒精金額4578.51萬元的一半多的疑問,葉長青說,部分低端白酒采用固液法生產工藝,按照國家標準用中國傳統白酒生產方式生產的白酒和食用酒精,按照一定比例勾兌而成。但是各個廠家調制的比例不同,采購酒精的時間也不同;調好以后,不同品種儲存周期也不同,有的三個月,也有的是兩年,因此灌裝出廠的時間也不同,這也導致食用酒精的采購金額和當期的營業成本并不是同步對應的。
酒精勾兌是種工藝
根據2007年7月1日實施的《“固液法白酒”國家標準》(GB/T 20822—2007)顯示,目前我國的白酒有三種釀造工藝:一種是固態發酵法,一種是液態發酵法,還有一種就是固液發酵法。其中固態法白酒要求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發酵所產生的呈香呈味物質,而液態法白酒則規定可在食用酒精中加入食品添加劑調味調香勾調成白酒,最后一種白酒則是以固態法白酒(不低于30%)、液態法白酒勾調而成的。
事實上,白酒勾兌技術最初是作為一種高科技創新項目出現的,曾與原子彈、氫彈和火箭并列在《1956-1969年科學遠景規劃綱要》里。上世紀60年代初,出現全國范圍的大饑荒,糧食短缺,白酒勾兌技術因節約糧食而獲得了發展的天時,很快鋪展開來。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技術改進和完善,勾兌技術雖有不小進步,但酒精勾兌白酒都始終無法與傳統工藝白酒媲美。真正傳統工藝白酒是由糧食蒸煮,加曲,窖池發酵、烤酒,以酒勾酒,儲藏后裝瓶出廠。這種酒香味成分非常復雜。而酒精勾兌白酒是用香料、酒精、水和原酒調味調制搭配而成的,風味較為單一、雷同、缺乏特色。
符合國標就可算作安全酒品
食用酒精勾兌白酒能喝嗎?古井酒精勾兌白酒曝光后,一些消費者質疑酒精勾兌白酒的安全性。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全厚表示,無論是固態發酵法、液態發酵法、固液結合法生產出來的白酒,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都是安全健康的產品,只是口味和風格有所不同,可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好。
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白酒消費市場似乎患上了“酒精恐懼癥”,甚至已經到了“談酒精色變”的程度,“酒精勾兌”這個詞在很多消費者心目當中,幾乎可以和“劣質白酒”劃等號。
正是由于消費者對“酒精勾兌”談虎色變,白酒企業在產品宣傳上很少正面宣傳固液法白酒生產,而多以純糧固態發酵宣傳為主。實際上,固液法生產是白酒行業一種通用的生產方法,尤其是在低檔酒產品中。因液法生產的國家標準起草單位包括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和行業內知名企業及機構。
如何讓“酒精勾兌”還原本相呢?業內人士表示,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企業以及行業主流媒體的共同努力與配合,公開酒精勾兌的“秘密”,還原一個真實、健康、新工藝白酒形象,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從而使酒精勾兌的白酒真正步入依靠科傳承中創新、規范中發展的陽光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