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者“看上去很美”的股市其實充滿了陷阱,散戶十有八九會成為被獵殺的對象,而各類“權威”聲音的忽悠無疑是導致散戶“深陷不測”的主因之一。實際上由于利益使然,A股市場上向來不缺乏各類忽悠,深受其害的QQ股友就總結出了A股市場上最常見的七大忽悠。
反彈隨時都可能展開
有一位常常在證券節目和博客上推銷自己所著“炒股秘笈”和“淘金”軟件的“權威”(此處隱其名)便是其中的代表,前年11月他在力挺“島形反轉”,去年3月下旬他還在叫囂指數還能更上一層樓。行情剛開始時他稱之曰“報復性反彈”,一路跌下去后他又說“報復性反彈隨時都可能展開”,大陰線出現后他叫“反彈隨時可能展開”。不錯,反彈倒也時時有,但“漲0.1%之后再跌1%”這樣的“反彈”怕是少來為妙。
不破此點將上漲
呵呵,這樣的“見解”相信上二年級的孩子都會寫。為什么?舉個例子:上證指數昨天收盤點位是2225.98點,那么我們只要寫一篇題為“不破2225.98點將上漲”就行了。因為只要這個點不跌破,肯定就是上漲了。若是指數盤中跌破了再拉回來,就說是“當天跌破的,是非有效跌破”;若是跌破了拉不回來,就說是“我說的是不跌破這些點將上漲”,跌破了,肯定就是跌的,怎么說都是正確的。
“逢低買入”或“逢高賣出”
“逢低買入”和“逢高賣出”這話說了和不說一樣。逢低買,逢高賣,誰都知道,問題是,哪是低,哪是高?3067點開始的下跌,跌到2800點,低不低?買入,套了;跌到2500點,低不低?買入,套了;又跌到2300點,很低了吧?買入,又套了。這時候你要去問那些讓“逢低買入”的主們,他們肯定會告訴我們:我讓你是“逢低買入”,你買在半山腰了,它不是低呀!逢高賣出亦然。
股價接近主力成本區
這話更不靠譜,莊家主力的成本是多少,怎么可能告訴你?再說了,人家主力出完貨,下跌趨勢開始的時候,人家的成本區是多少?遇到利空,主力“不計成本砸盤”,這話你聽說過沒?重慶啤酒 ,80塊錢時,你說主力成本是多少?現在不到30塊錢的股價,早跌破了吧,現在怎么還是看不到底呢?想當年,黃光裕自己操縱中關村重組,自己坐莊,還不一樣虧得一塌糊涂!
下跌空間已經不大
不大,到底是多大?5%?10%?20%?“最后一跌”要跌到哪?這樣的話去忽悠那些剛入市的新股民估計還可以,騙2008年前入市的老股民可就費勁了。大家可能都記得,當年中國船舶從300元跌到30元,焦作萬方從70元跌到5元多,跌幅在90%以上的個股大有其在。如果大家相信每一次“最后一跌”的忽悠,真去抄底了,到最后估計股民可真的連骨頭都沒有了。
輕指數重個股
實事求是的說,“輕指數重個股”這話不能全算忽悠,但這一方針對高手而言或許還見效,但對于普通股民呢?中國股市著名的“七賠二平一賺”定律就是建立在普通股民“輕指數重個股”操作思路的基礎上。要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像上周四那樣,兩市只有不到130只股票在漲,莫非讓股民們正好都買到這130只股票?所以“輕指數重個股”這是對普通股民特別是新股民最典型的洗腦。
根據浪型結構來看
波浪理論簡直就是一浪寬,一浪長,一浪接一浪,浪中還有延伸浪。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為什么這樣說?你認為人家這一浪走完了,卻不知人家后面大浪下面套子浪,好不容易盼著子浪走完了,大家爭先“下海”,不想后邊還有延伸浪,大家全淹死在里面了。幸免于難者也只能嘆息:波浪理論,只可用于事后總結,而不適合用于事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