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 我在少年時代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一個道理,即大多數人為追逐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而花費了自己畢生的時間。隨后我就發現,這種追逐看似輕松,實則殘酷。
>> 這么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疑問也在我心中生根發芽:國家總是用謊言欺騙年輕人。
>> 這種體驗帶給我的是一種懷疑態度,它深刻地影響了我一生的歷程。我敢于懷疑任何社會中的一切既存信念,敢于懷疑一切權威。
>> 在我們之外,存在著一個不可知的世界,
>> 雖然它是個永恒而深奧的謎,所幸人類依舊可以利用自己的思維和觀察部分地觸及到它。
>> 很快我就發現,很多我所欽佩和敬重的人,在深入此項事業的時候,獲得了內心的安詳與自由。一個最高目標總會有意無意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即借助一切所能借助的條件和力量,在有可能達到的范圍內,盡量用思想把握這個外部世界。
>> 接受感官印象時產生的記憶形象,或者在構成一個系列的一些印象中,由一個形象而聯想到另一個形象,這些心理過程都不是“思維”。
>> 概念化的自由選擇是我們一切思維的本質,我們概括經驗能達到怎樣的程度,思維的合理性就有多高。
>> 當我們的經驗和概念之間出現不可調和的激烈沖突時,我們就要修補、揚棄乃至重建自己的概念世界,反思自己的思維。從這個角度而言,不斷地“吃驚”并擺脫“吃驚”的過程,就是思維進步的過程。
>> 對于第一次接觸幾何學的人來說,都能從希臘人那里得到這么一種印象:純粹的思維居然可以達到這么令人震驚的精確而可靠的程度。
>> 命題和概念必須要通過感覺經驗的參與,才能獲得其“內容”和“意義”。命題、概念與感覺經驗之間只有純粹的直覺聯系,而沒有邏輯關聯性。科學真理與幻想之間的區別就在于這種聯系,一些命題之所以是真理,就是因為它能得到這種直覺的驗證。
>> 從某一邏輯體系出發,按照嚴格的邏輯規則進行推導,則得出的命題就是真命題。
>> 而體系的內容有多大的真理性,在于其完備程度及可靠性(即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經驗總和的驗證)。真命題所屬體系的“真理性”,來自于其中的真理內容。
◆ 第2章
>> 首要的觀點就是,理論基礎要接受現有實際經驗的檢驗和證實。
>> 其次,對于理論本身的前提條件要特別注意。
>> 與其說是在要求前提條件必須具有邏輯上的獨立性,不如說是對兩種無法比較的條件進行權衡。
>> 因為像我這樣的人,一生中最主要的東西是自己思考的內容和方式,而不會去關心那些自己所經歷和做的事情
>> 一種理論前提越簡單,其所能囊括的應用范圍就越大,所能包容的東西就越多,也就越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第3章
>> 現實世界是唯一決定理論體系能否成立的依據,當然不一定有邏輯關系存在于理論原理和現實之間,可我們必須承認上面這個觀點。
>> 為了自己的事業,一個人能夠這樣地付出,一定是不自覺的,就如同那些熱戀中的人或虔誠的教徒一般。他們不需要深思熟慮,不需要做什么特別的計劃,每天都充滿熱情地投入其中,這是一種偉大的激情。
>> 物理學家已經將一個有實際重量的物質觀念建立了起來,可是他們為什么還要建立“以太”這樣一個概念呢?這是出于波動論和超距作用的需要。
>> 超距作用力的典型例子就是重力
>> 重力似乎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不變量,跟其他事件毫無關系
>> ,它太常見,因而我們習焉不察,
>> 直到萬有引力被牛頓所發現,
>> 用物質間的超距作用力來解釋這種引力,這時,這種力的作用才被人們注意到。
◆ 第4章
>> 一切空間和一切空間的一切部分,都存在著引力勢。這是因為,是這些引力勢造成了空間的度規,對于沒有軌度的空間,我們沒法想象。
>> 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在本質上是電磁場的聚變而不是別的物質。
>> 在廣義相對論的幫助下,物理學會達到跟幾何學、運動學、引力理論相類似的程度,從而形成一個極為完備的思想體系。
>> 邁克爾孫也已經用一種極為精妙的實驗證明了狹義相對性原理:一切慣性系的等效性。融合這兩點,首先要做的便是破除“絕對時間”的觀念,每一慣性系都有著各自特殊的、不同的時間。
>> 有一個物理上的基本原則是在此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即一個基本概念是否正確,決定于人們能否正確理解產生它的那些物理現象和實驗。
>> 根據狹義相對論,若是用靜止的時鐘和物體對時間和空間坐標進行度量,那它們就是絕對的而非相對的。而度量的標準若是根據其所選擇的慣性系的運動狀態,它們就是相對的。
>> 以前的力學知識無法解釋,為什么物體的慣性質量等同于引力質量數值,而這一事實就是廣義相對論創立的基礎。
◆ 第5章
>>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學科里面最為人所尊重的,原因何在?因為其命題從來無需爭辯,具有絕對的唯一性,這種程度的正確性是其他所有學科的命題都無法達到的。
>> 因為數學命題根本就沒辦法找到實在的對應客體,其命題對象僅僅存在于想象中。
>> 在數學領域,只要某個基本命題或公理得到眾人的一致認同,那么有著相同邏輯的其他公理或結論也就必定會產生。數學能夠給其他自然科學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若是沒有數學,其他科學也許就無法被證實,這也是數學有著極高聲譽的另一個原因。
>> 數學既然只是靠思維而來,無關于經驗,那么為什么它還可以適用于無數客觀存在的個體上面呢?人類是否能夠無需經驗而只憑思維就可以獲得無數個事實呢?
>> 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如此理解:數學命題的可靠性和實在性是成反比的,即實在性越強,其命題的可靠程度就越是值得懷疑。
>> 公理學可以將何謂邏輯-形式、何謂客觀或直觀的內容分得一清二楚。在公理學里面,只有邏輯-形式可以構成數學題材,其他一切東西都與此無關。
>> 一條數學公理進行解釋:有且僅有一條直線連接空間中任意的兩個點。
>> 古代的解釋是:在很早的時候,大家就已經非常清楚直線和點的含義了。
>> 這條公理是一種自明的公理,大概是所有的數學知識中最早為人所發現的。
>> 近代的解釋是:直線、點等概念是幾何學的基礎。無需什么知識或經驗的儲備,只要告訴你這樣的公理,你就能夠接受這些知識。
>> 人們完全是在純粹形式的意義上理解這些公理,跟一切直覺或經驗都無關。只要運用邏輯思維,人們就能將這些公理自由地創造出來。
>> 幾何學完全憑著對公理的定義來決定如何處理事物。
>> 數學,尤其是幾何學,有著非常特殊的存在理由,即為了確切地描述或規定實際客體的某個或某些方面。
>> 不能完全用幾何(G)來斷言實在事物的性狀,而幾何必須徹底跟物理定律(P)相結合才可以做到對事物形狀的斷言。
>> 廣義相對論在這個方面就提出了兩個可能: 第一,宇宙在空間上具有無限性。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之下,才能夠產生這種無限性。這個條件也就是:在宇宙星體中集中的物質平均空間密度為零;這個條件也就是在說:當考察的空間容積越來越大,星體的總質量和其所處的整個空間容積的比率無限趨近于零。 第二,宇宙在空間上具有有限性。在宇宙空間的重物質平均密度不為零時,就能實現這種有限性。因為平均密度越小,就意味著宇宙的容積越大。
>> 既定物質的慣性,會隨著它附近有重物質的增加而變大,這是廣義相對論里的一個觀點。因此,將一個物體的總慣性和與其同宇宙中的其他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相聯系,就是自然而然的。
>> 從廣義相對論的方程中,我們能獲得這個結論:要想將慣性的原因歸結為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必須承認宇宙的有限性。
◆ 第6章
>> 在牛頓出現之前,人們并沒有從實際結果上驗證物理因果關系有完整的鏈條這一信念。
◆ 第7章
>> 很多有著大量有力論據的物理學家聲稱,即便因果關系定律至今仍然是所有自然科學的終極假設,然而在事實的面前,不管是微分定律還是因果關系定律,都顯得蒼白而無力。
>> 并且,甚至連將一個可以和物理事件恰當對應的時空結構建立起來,似乎也缺乏起碼的可能性。
◆ 第8章
>> 人格的形成,要依靠勞動和行動,而絕非對于道德的高談闊論。
>> 學生心理基礎的塑造,在極大程度上受到教師的態度和學校的管理的影響。
>> 我們從宗教中獲得了目標和判斷的最高原則。
>> 就宗教意義的角度對這個目標的闡釋就是:一個人若是有自由和責任心,就會自由地、愉快地貢獻自己的力量以服務于全人類。
>> 學校和教育的職能究竟何在呢?理所當然,其職能就在于讓青年人成長于一種自由、寬容的精神氛圍之中,讓他們如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地接受基本原則。
>> 人類的思想和輔助它的語言以及其他符號工具在人的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就是其間的微妙差別。因為有了思想,所以我們的行動就超越了本能沖動的局限。原始本能通過思想的升華,獲得了更高的意義。本能將思想熔鑄到行動上,思想又對行動進行調節,而感情又鼓舞了這些行動。在多次重復之后,觀念和信仰就在我們心中形成了。
>> 道德因為宗教的作用而得以實現,可是,在道德和宗教、教會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道德是整個人類最為珍貴的共同財產。
>> 放棄生活享受的欲望并不是道德行為的全部含義,道德還包括善意地關懷整個人類的命運。
◆ 第9章
>> 科學力圖將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象用系統的思維聯系起來,它是一種繼承。通過一種構思過程,科學實驗地將物質重建起來。
>> 我覺得,一個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會將全部精力放在對崇高的感情、思想和志向的追求上,而從自私的欲望中擺脫出來。
>> 證明“是什么”是科學的任務,而證明“應該是什么”則與科學無關。與之相反,宗教不能涉及各種事實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而只能評價、判斷人類的行動和思想。
>> 宗教和科學之間產生沖突的可能性依舊存在,這肇因于歷史上宗教所形成的那些實際內容。
>> 今天宗教和科學之間沖突的主要根源,就是上帝這個概念。
>> 宗教代表們必須要將那人格化的上帝的教義拋掉,才能獲得美德。他們應該把對于人類本身的真善美的培養增添進教義當中。
◆ 第14章
>> 要弄明白宗教是如何從原始的懼怕型宗教發展成后期的道德型宗教的,從猶太民族流傳下來諸多經典著作中就能看出。
>> 里的宗教全都屬于道德型宗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東方人。
>> 信仰有沒有從原始的懼怕型宗教發展成道德型宗教,是民族是否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 所謂上帝,不過就是一些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而已。
>> 在這個階段中,人們的感情會變得純粹,而且難以用人的范疇來描述或形容它里面的上帝,因此不容易跟一般人說清楚。這個階段的宗教,我稱之為“宇宙宗教感情”。
>> 矚目整個世界和大自然,卻可以輕易發現其中那精密的思維和無法撼動的莊嚴。于是他們就感覺真正偉大的只有宇宙,而人類的生活毫無趣味。他們中的一些人,會用一種整體的目光打量整個宇宙。這種宇宙宗教情感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從著名的《詩篇》里面,我們就可以發現這種情感。對這種情感體現得最為強烈的當數佛教,
>> 我認為,宇宙宗教情感是支撐這些科學研究的最純粹而強大的動力。
>> 每時每刻我都在告訴自己: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都依賴于別人(無論是生者還是死者),為了償還我所領受的和正在領受的一切,我必須竭盡全力地回報他人。
>> 對于過多地占有他人的勞動,我難以忍受;對于簡樸的生活,我極端向往。在我看來,對于每個人的身體和精神來說,簡樸的生活都大有好處,而用暴力來劃分階級,則是非常不合理的。
>> 外界的環境和內心的想法時刻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叔本華曾道:“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卻無法要他所想要的。”
>> 我認為安逸和享樂并不是生活本身的目的,而僅僅是豬們的理想。
>> 我人生的指向燈就是真、善、美,它們總是能帶給我愉快生活、正視生活的勇氣。
>> 我完全理解,一個組織要想實現自己的目的,就需要有一個領導者,來指揮眾人并擔負起責任。然而我堅持認為,人們應該有權選擇自己的領袖,并且領袖只能是領導者而不能是壓迫者。
>> 宗教正是誕生于對于奧秘的體驗。宗教感情的真正精髓就在于:我們認識到存在著某種自己無法感知的東西,感覺到了那種最絢爛的美麗和最莊嚴的理性。
>> 就此意義而言,我是一個地道的有著深摯宗教感情的人。
◆ 第15章
>> 物質上的滿足固然是幸福生活的前提,然而幸福生活更主要的方面,在于人們能夠發展自己藝術和理智上的才能。
>> 只有在知識分子擁有言論自由和教學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科學的進步。我所謂的自由指的是:每個人都不會因言而獲罪。
>> 自由的第一道保護墻首先是法律。然而僅憑法律還不足以保障自由,全體人民都能擁有寬容的精神,自由才能得到最切實的保障。
>> 學校通過權威對青年人內心自由的發展施加影響的行為,應該堅決制止。并且,學校更應該做的事,是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若想得到改進,就必須同時發展并完善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
>> 能量守恒定律是萊布尼茨早在十七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提出的一條原理。
>> 機械能守恒和熱能守恒這兩條原理,既然道理一樣,那么,也就能將之合并為一條原理。物理學家在經過此次原理的合并之后認為,其他領域,乃至包括化學過程和電磁過程也應該能被囊括在守恒原理之內。
>> 在我們的物理體系中,似乎存在著一個能量總和,無論出現了什么變化,它的總量始終不變。
>> 質量守恒原理又是什么呢?對物體的重量的度量產生了質量(重力質量),也可以說,它是由物體對它的加速度的阻力的反抗來定義的(慣性質量)。
>> 從“無論產生什么化學變化或物理變化,質量保持不變”這條原理能夠發現,質量具有不變性,是物質最根本的特征之一。無論你是將之加熱、熔解、汽化,還是將之結合為化學化合物,都無法改變它的總質量。
>> E=mc2
>> 公式的含義就是,物體在靜止之時,其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就是其所含的能量。
>> 一個人若是不參考其他人的經驗和思想,而把自己禁錮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那么,他就是做得再出色,其成功的價值也有限,其生活也定然是乏味單調的。
◆ 第16章
>> 概念越是普遍,就越是能頻繁而輕易地進入我們的思維;概念跟感覺經驗距離越遠,我們就越難以理解,尤其是諸如“什么地方”、“什么時候”、“什么原因”、“存在”等概念。
◆ 第17章
>> 愛因斯坦:有人認為,在我們的世界之外,有著神的存在,您是否也信仰這個呢? 泰戈爾:我的信仰不是這個。人類的發展永無止境,人類的個人終究能夠理解所有的東西,宇宙的真相正在向個人展開,人們也發現了,宇宙的真理即為人的真理。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