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很多人的標準,他輸在人生起跑線。
5歲,還不會說話,
12歲,才正式上學,
13歲,母親去世,
22歲,考進士不中;
25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
35歲,宦官劉瑾擅政,先生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死里逃生。
這是他的前半生。
57歲,卒于客舟之中。
這是他流星一樣的結局。
然而——無數人,“一生低首拜陽明”。
他幾乎在自己的時代就成了國民偶像。
中華上下五千年,多數學者認為,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孔子、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
無數牛人對他頂禮膜拜,曾國藩,張居正,孫中山,蔣介石,稻盛和夫.......
明穆宗朱載評價王陽明: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王陽明的“心學”更流傳到東亞,成為日本民治維新的重要推手,引領日本迅速崛起,讓蔣介石長嘆:“中日的差距,就在一個王陽明”。
和大家一起分享六句話,走近陽明先生的內心。
一、“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神馬都是浮云。
至人之心如鏡,不將不迎,朝廷險惡,宦途艱辛,流放在蠻夷之地,不是不辛苦,也一定要用盡全力去抵擋,去保全,所以是“險”;當然,險后必然是夷,“不滯胸中”的滯字,指向一條活在當下的勇敢與灑脫,所以,陽明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會為險所阻,卻不為所困,內心澄明的人力量最強大。
二、“凡人智能相去不甚遠,勝負之決,不待卜諸臨城,只在此心動與不動之間。”
王陽明認為,人只要知識儲備足夠,彼此之間的智能差別并不大,而一旦上了戰場,勝負的歸屬很大程度上看的是誰的心能不能被千變萬化的局勢所撼動。現代社會,面對各種競爭,要想實現自我價值,達成人生目標,也同樣需要掌握好“此心動與不動”的智慧。談何勝利,挺住意味著一切。
三、越是艱難時,越是修心時
貶居龍場,是陽明先生一生的低谷,也是他思想的高峰。龍場驛站的住宅環境非常惡劣,但王陽明仍不忘時常靜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尋的圣賢之道,“如果圣人處在這種環境下,會怎么做呢?”想了數日之后,終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徹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在這里,他開創心學,興辦書院,自救亦救人。所謂修行不可無魔,那些不能打垮你的磨難,終歸會成全你。
四、“無事時是獨知,有事時也是獨知。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有力,只是在人所公知處用功,便是詐偽。”
為人言所困,為規則所擾,很多時候,你不敢越雷池半步。陽明先生說,你無需別人來判斷你做得對不對、說得對不對,只要你心中有數就行了;而不管別人能否看見、聽見,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你也應該堅持做正確的事、說正確的話,這樣,你的內心才能實現真正的強大。所謂“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真正通往自己內心之路,才是世間最難走,又必須走的路。
五、“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一深沉的思索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一個重要部分。陽明心學的一大特點是“以正人心為本”,所謂的心中賊,其實就是那些我們常見的消極情緒、念頭、習慣、惡行等等。王陽明心學認為,人們的各種私欲植根于心,只有通過自省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按照道德規范去進行和生活,這就是“破心中賊難”之所在。也就是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只有從自己內心開始,才能真正地改變自己。
六、“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1528年冬日,久病的陽明先生從一個美得出奇的夢中醒來,他聽見黑暗中的槳聲,自己依然在客舟之中,南康尚遠,大限卻已近。吩咐弟子換好衣冠,端坐船中,陽明先生靜待死亡來臨。弟子周積泣問:“先生有何遺言?”回答弟子的是用盡力氣的一絲微笑,和靜默的呼吸。最后,留下這八個字。頗有些“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意味。在覺者那里,死亡只是一扇虛掩的門而已。
錢穆先生評價:陽明思想的價值在于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于外、陸子偏于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陽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暢此愚夫愚婦與知與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業、文章均已冠絕當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講學為性命,若饑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學風淹被之廣,漸漬之深,在宋明學者中,乃莫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