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著述:丁綿孫《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基礎知識》
“天文”一詞,在我國古籍中很早就已出現。《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傳》:“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隋書·經籍志三》:“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到漢代,天文學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學科。《漢書·司馬傳》:“太史公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史記·天官書》總結了漢代以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知識,堪稱漢代一部系統的天文學大成。它專門記載天文學知識、天象、天文事件和星占,開后世史書撰寫天文志的先河。除史書外,古代文學作品、各科古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學名詞和反映天文現象與人們生活關系的內容。所以研讀古籍、學習古代文化,了解掌握一些天文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概念
天球,古人把天空設想為球形,謂之“天球”。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和公轉,而站在地球上看,卻象是星空在隨著地球由東向西旋轉。有了假設的“天球”以后,就可以在“天球”上假設“黃道”和“白道”等。“黃道”,古又稱“光道”,就是太陽在“天球”上的運動軌跡。“白道”,即月亮在“天球”上的運動軌跡。
“黃道”運動軌跡的觀測,是以觀測太陽的背景星(靠近太陽的恒星作為參照)來確定。古代采用觀測昏中星的方法。即在太陽落山,可以見到中天的恒星時。通過觀察中天恒星找出太陽的運動軌跡。如此每日觀測到的中天恒星,就會聯成一個大圓圈,就是太陽的運動軌跡。由于地球在公轉,每天自西向東走一度左右,如是中天恒星向西偏移一度左右。以后每天黃昏時,作為背景星的恒星越來越偏離中天,一年后的同一天,又回到原來的位置。太陽繞“黃道”一圈又回到原點的時間間隔,稱之為“回歸年”。《尚書·堯典》載一個回歸年是366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
古人在“黃道”的兩側各延寬八度,共十六度寬,稱之為“黃道帶”(肉眼所見一切星球包括日、月及主要行星的運動概在黃道帶內)。
“黃道帶”上的恒星,自西向東分為十二部,名十二次: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梁、實忱、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古人又將“黃道”與天赤道附近的恒星群,選擇了一百余顆分為二十八宿。天赤道即天球的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七政
七政,又叫七曜,即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稱。其中五星又稱五緯。政,正也。《釋名》:“下所取政也。”曜,《釋名》:“光明照耀也。”
七政于古人非常重要。《尚書》載舜初攝政,首先觀察七政之運動,以正歷法授民以時,使農牧興旺,使民豐衣足食。
《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略釋:正月初一,受堯帝之位,告于文祖。觀察北斗七星以辨別日月五星的運行是否正常,確定政事是否有偏頗。然后祭上帝、天地四時,祀山川、群神。擇吉日以覲四岳群牧,班賜瑞信于諸侯。)
五星: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鎮星)。
1、太白。近日第二星,軌道在地球與辰星間。故自地球觀之,亮度特強且光色銀白故名太白金星或明星。太白星在黎明前見于東方,故又名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又名長庚。《天官書》:“太白者,西方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將軍之象也。”
2、歲星。又名攝提(二十八宿中亢宿有星座也名攝提,左右各三星,不可與歲星混)、重華、應星、紀星、經星等。歲星是九大行星之最大者。古人以歲星紀年,故稱歲星。《物理論》:“歲行一次謂之歲,則十二歲而星一周天也。”
古人以歲星為吉星。歲星所在,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否則反之。《天官書》:“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曰東方木,主春,日甲乙。義失者,罰出歲星。歲星贏縮,以其舍命國。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其趨舍而前曰贏,退舍曰縮。贏,其國有兵不復;縮,其國有憂,將亡,國傾敗。其所在,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致天下。”(略注:司馬遷認為歲星為義,熒惑為禮,填星為德,太白為殺,辰星為刑。義失時,天降懲罰,由歲星表現出來,大致是:運行失度(或贏或縮)、星變色、芒角、動搖、陵犯斗守之類。“以其舍命國”,以其運行至所在星宿判定相應分野的吉兇。)《正義》:“《天官占》云:‘歲星者,東方木之精,蒼帝之象也。其色明而內黃,天下安寧。夫歲星欲春不動,動則農廢。
《史記·貨殖列傳》記戰國時周人白圭以貿易致富,認為他是關于觀察歲星運行規律而行事。白圭所謂歲星運行與年成好壞的規律如下表:
年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歲星紀年
單
于
執徐
大荒落
敦
牂
協洽
涒灘
作
鄂
閹
茂
大
淵
獻
困
敦
赤
奮
若
攝
提
地支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年成
穰
衰
惡
旱
美
美
穰
衰
惡
大旱
美
有
水
3、辰星 又名兔星、細極、鉤星、爨星、伺祠、小正、天欃、安周星、細爽、能星。《天官占》:“辰星,北水之精,黑帝之子,宰相之祥也。徑一百里,亦偏將、廷尉象也。”《元命包》:“北方辰星水,生物布其紀,故辰星理四時。”宋均曰:“辰星正四時之位,得與北辰同名也。”
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有時并不是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恒星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中的室宿,室又名水。《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日至而畢。”《注》:“水,定星,謂今十月,定星昏而中,于是樹板干而興作焉。”
4、熒惑熒,微弱的光。惑、迷惑。火星在古天文學的占星術中,被認為是不祥的星。在“天官”中是執法之官,當天下無道時,它出現于某國上空對應的星宿,預示該國將有災禍降臨。《天官書》:“察剛氣以處熒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禮失,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出則有兵,入則兵散。以其舍命國。熒惑為勃亂、賤賊、疾、喪、饑、兵。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亡地。因與俱出入,國絕祀。居之,殃還至,雖大當小;久而至,當小反大。其南為丈夫〔喪〕,北為女子喪。若角動繞環之,及乍前乍后,左右,殃益大。與他星斗,光相逮,為害;不相逮,不害。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國可以禮致天下。”(“以其舍命國”,以熒惑所在的分野占卜該國的吉兇。“反道”,逆行。“不相逮”,指相斗兩星的亮度、大小相差懸殊,不可相比。)
先秦古籍中,天象“火”有時非行星之火星,乃二十八宿東方七宿之心宿。古稱“火”,又稱大火。《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冬十二月,火見而致用。”
5、鎮星又名填星、地侯。古以鎮星主德,是吉祥之星。《天官書》:“歷斗之會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復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其所居,五星皆從而聚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重致天下。禮、德、義、殺、刑盡失,而填星乃為之動搖。贏,為王不寧;其縮,有軍不復。填星,其色黃,九芒,音曰黃鐘宮。其失次上二三宿曰贏,有主命不成,不乃大水。失次下二三宿曰縮,有后戚,其歲不復,不乃天裂若地動。斗為文太室,填星廟,天子之星也。”(“歲填一宿”,土星歲行一宿,二十八年行天一周。易,輕速也。“其所居”句,《正義》:“言五星皆從填星,其下之國倚重而致天下,以填主土故也。”《漢志》:“填星,中央、季夏、土,信也,思心也。仁義禮智以信為主,貌言視聽以心為主,故四星皆失,填星乃為之動搖。”意思是說,土王四季,其余四星各主一季,只與禮、義、殺、刑中的一種相關。而土星,除與德相關外,與其余四季也都有關,所以就與禮、義、殺、刑全都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