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古代,寒門子弟想要崛起,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窮苦命運,唯一的途徑就是科舉考試。尤其是倘若有朝一日能夠高中榜首,成為新科狀元,不但能夠光耀門楣,而且未來的前途更是一片光明。可是話又說回來,想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技壓群雄,當上狀元,那也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很多時候除了自己要有真才實學外,往往還需要一定的運氣。
比如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原本那屆科舉,憑借他的實力,他的考場發揮,狀元之位可以說是他的囊中之物。可是他碰上了歐陽修當主考官,當歐陽修看到蘇軾的考卷時,覺得這份考卷答得太完美了,他就覺得這份試卷應該是出自自己的弟子曾鞏之手,為了避嫌,就將其定為第二名,于是蘇軾就這樣和狀元之位擦肩而過。所以說想當狀元,運氣也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天小編就來談談歷史上四位運氣極佳的狀元。
第一位:史上唯一一位抓鬮抓出來的狀元
明朝末年,年僅十七歲的朱由檢登基為帝,也就是后來的崇禎皇帝,登基之后的崇禎皇帝其實很想要做出一番作為,希望能夠一改大明王朝目前之頹勢。公元1628年,崇禎繼位后第一次開科取士,經過一系列的考試之后,大臣們將該屆科舉前三十六名的名單遞交給了崇禎皇帝,讓他最后審核過目,欽點狀元。
當時的崇禎雖然還是個十七八歲的少年,但是多疑的性子卻已經初見端倪,所以他并不是很信任大臣們遞上來的名次,于是決定自己先看看考生試卷,可是當他翻閱考生試卷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還不具備挑選賢才的眼力,根本分不出孰優孰劣。這該怎么辦呢?這時候崇禎皇帝靈光一閃,我選不出來,列祖列宗應該可以選出來吧。于是崇禎皇帝焚香禱告列祖列宗之后,將這三十六名進士的名字寫在紙上,做成鬮,然后開始抓鬮,抓到誰就是誰,結果接連三次都抓到劉若宰。崇禎皇帝覺得這就是先祖顯靈的結果,于是就把劉若宰欽定為新科狀元。
第二位:加班加出來的狀元
清朝時期,有位名叫畢沅的人,在順天鄉試中中舉之后,便到了軍機處當了一個小官。公元1760年,畢沅繼續參加科舉考試(會試),當時和他一起參加科舉考試的還有他的同僚儲重光、童鳳二人,他們三人都輕松通過了會試,取得了殿試資格。殿試前一晚,軍機處輪到他們三人值班,儲重光、童鳳二人因為善于書法(清朝殿試,書法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就準備回去再臨陣磨一下槍,讓老實的畢沅(他的書法不是很好)一人值守軍機處。
當夜陜甘總督關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轉到軍機處,畢沅閑來無事,就詳細閱讀了這份奏折。沒想到第二天殿試的考題,就是讓考生談談關于新疆屯田的認識,畢沅立刻揮筆疾書,輕松搞定。之后,由于畢沅對新疆屯田的深刻認識,被皇帝欽點為新科狀元。
第三位:因為有個好名字得來的狀元
公元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開考,殿試之后,主考官將當屆的前十名考生的排名順序以及他們的試卷呈遞給了乾隆皇帝,讓他做最后的定論。結果乾隆皇帝一看到這份名單就被考官擬定的第十名所吸引,是他的文章很合乾隆皇帝的胃口嗎?其實并不是,吸引乾隆皇帝的是他的名字:胡長齡。此時的乾隆已經是為七十九歲高齡的老人了,年齡問題已經對乾隆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所以他一看到這個名字,心中一動,覺得“長齡”兩字,意味著長命百歲,是個好兆頭,于是大筆一揮,將胡長齡欽點為新科狀元。
第四位:靠身體素質優勢得來的狀元
公元975年,新一屆的科考正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很快就到了殿試之時,宋太祖趙匡胤親臨大殿主持殿試。考生王嗣宗、陳識二人幾乎不分先后的最先交卷,宋太祖看了兩人的試卷,都是難得的上佳之作,分不出誰好誰壞,這下子宋太祖有點犯難了,兩人都一樣的優秀,都差不多同時間交卷,那么讓誰來做這個狀元呢?
最后宋太祖趙匡胤一拍腦袋,決定讓他們二人角力(摔跤),誰勝了誰就是新科狀元,結果王嗣宗的身體素質好于陳識,三下五除二就將陳識輕松撂倒,就這樣王嗣宗成為了那一屆的新科狀元。由于他是靠“拳頭”贏得的狀元之位,他也因此被后人稱之為“手搏狀元”。
不過雖然說他們因為運氣成為了狀元,但是不能否認人家確實也有實力,否則根本不可能有做狀元的機會,正所謂運氣總是會眷顧有準備的人,你們說是也不是。你們還知道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狀元軼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