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旸是曾國藩組建湘軍時貼身親兵之一,行軍打仗兇悍無比,三十歲不到就成為湘軍分統(tǒng),積功升至副將。李金旸雖然打仗是把好手,但由于脾氣暴躁,人送綽號“沖天炮”,得罪了不少人,在湘軍中人際關(guān)系很差,唯有當(dāng)年同在親兵營的哨官(大約連排級)曹仁美能夠容忍他。曹仁美能接納李金旸還有另一層原因,前者跟后者學(xué)過藝,兩人從名分上講算是師徒。因為李金旸少年時在湘西老家學(xué)過“祝由術(shù)”,善于畫符燒灰入水治病,非常靈驗,曾以此術(shù)授與曹仁美。
咸豐末年,李金旸在江西帶兵作戰(zhàn)失敗,被太平軍俘虜,不久又逃回湘軍。他的老部下營官(大約營團級)張光照抓住這個機會在江西巡撫毓科面前狠狠告了一狀,說李金旸身陷重圍卻能單人匹馬毫發(fā)無傷的跑回來,肯定跟太平軍有勾結(jié),應(yīng)該就地正法。毓科雖然是封疆大吏,但是手中無兵,打仗只能依靠湘軍,根本不敢得罪曾國藩,因此將兩人都解送到安徽東流大營,由曾國藩自行處理。作為湘軍大家長,曾國藩非常痛恨這種外揚的家丑,他需要的是上下齊心、相互尊重的子弟兵。所以,當(dāng)兩人到達東流后,曾國藩下令立即以誣陷上司的罪名處死張光照,同時將李金旸看管起來。
張光照死后次日,李金旸前來叩見曾國藩,盛稱大帥明見萬里,感激至于泣下。李金旸心情舒坦了還不到一個時辰,曹仁美帶來了曾國藩新的指示,說李金旸雖然沒有通敵,但是打了敗仗,軍威受損,要軍法從事,綁至東門外處斬。消息傳出,不僅李金旸本人,就連湘軍上下都驚駭莫名,不解曾國藩為何會有這樣的決定。李金旸被殺時,劊子手應(yīng)曹仁美的要求沒有將他身首分離,砍完一刀隨即被蘆席裹起來扔到江邊,傍晚時分尸體即被船運往老家下葬。幾年后湘軍中有舊相識的在湘西看到出家做和尚的李金旸,方才知道是曹仁美當(dāng)年監(jiān)斬時使詐,救了他一命,那時曹仁美已經(jīng)戰(zhàn)死湖北,也就無從追究了。
據(jù)說,事后有幕僚問曾國藩為何李金旸既然洗白通敵嫌疑,為什么還是處死他?曾國藩則回答說:“左宗棠等人皆說李某才堪大用,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殺。況且江西一帶對李某通敵之事深信不疑,我既然違背眾人殺了張光照,就不能不殺他!”
與李金旸被殺相比,另一身懷異術(shù)的副將李楚材下場顯然好多了,但后者的出身沒有前者好,他是太平軍的降將,從投誠湘軍那一刻起就被貼上不信任的標簽。李楚材身懷三種絕技:第一,走起來比馬跑得快,類似《水滸》里的神行太保戴宗;第二,下水后身上不濕,能在水底憋氣數(shù)小時,類似《水滸》里的浪里白條張順;最后是黑夜里看清任何東西,和白天一樣沒有任何區(qū)別。有人表示懷疑,但凡領(lǐng)略過的皆心悅誠服。后來李楚材奉命率領(lǐng)一千人增援湖州,進城三天后湖州陷落,當(dāng)時太平軍對湖州層層包圍,援軍根本進不了城,因此曾國藩根本不相信撤退回來的李楚材進入過湖州城。但李楚材解釋說:“我把軍隊留在城外,獨自一人在黃昏時入城打探情況,繞過敵營十余座,不一會就到城墻根了。”熟讀圣賢書的曾國藩深信子不語怪力亂神,認為李楚材是胡說八道,這樣的人最容易惑亂軍心,不久就裁撤了李楚材的部隊編制。
李楚材在部隊被裁后知道曾國藩有意驅(qū)逐自己,一時彷徨無計。這時,有人出了個主意,讓他前往浙江投奔左宗棠。因為左宗棠有個怪脾氣,只要聽說是曾國藩不肯用的人,必定會接納,而且還會重用,以此證明曾國藩無知人之明,比不上自己的眼光見識。果然,李楚材投奔左宗棠后即被授以重任,統(tǒng)管四營兵力。而李楚材感于左宗棠的知遇之恩,術(shù)盡其用,立下不少戰(zhàn)功,后來左臂被大炮轟斷,再無任何神通,與平常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