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對一座位于陜西省藍田縣華胥鎮支家溝村的大型墓葬進行了細致的發掘與研究,確定這座一直被當地人誤認為荊軻墓的墓葬主人為漢武帝的女兒鄂邑長公主。
鄂邑長公主,漢昭帝劉弗陵的異母姐姐,武帝朝身份為帝女,昭帝朝封為長公主,她的封地在鄂邑,所以稱為鄂邑公主。因為嫁給了蓋侯,或者她的母親姓蓋,又稱蓋主或鄂蓋主。
作為漢武帝庶出的女兒,鄂邑長公主身上不確定的因素太多了。
她的名、字、排行、生母都不詳。
根據《漢書·外戚傳》記載:“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有學者認為鄂邑公主是漢武帝的長女。但更嚴謹地說,由于陽石公主、諸邑公主因為巫蠱案而被處死,沒有受巫蠱之禍牽連的衛長公主、石邑公主、夷安公主生卒不詳,到昭帝的時候,僅僅可以知道鄂邑公主是昭帝唯一活著的姐姐,況且燕王劉旦在對昭帝的上書中也肯定了鄂邑公主為昭帝唯一在世的姐姐:“今臣與陛下獨有長公主為姊,陛下幸使丁外人侍之,外人宜蒙爵號。”《漢書·昭帝紀》也僅記錄鄂邑公主為“帝姊”——“帝姊鄂邑公主益湯沐邑,為長公主,共養省中”;《外戚傳》中的“長姊”并不能說明鄂邑公主為漢武帝長女,而是就年齡而言,年紀大于年過四旬的燕王劉旦、已有孫女(河間王后)、孫子(丁子沱)的鄂邑公主相對年僅八歲的昭帝,在年齡上確實是“長姊”。所以憑借三處史料,可以確認“帝姊”鄂邑公主為漢昭帝唯一在世的姐姐;因公主在年齡上已經接近昭帝的祖母,因而稱“長姊”。但僅憑《外戚傳》此一句“帝長姊鄂邑蓋長公主居禁中”,無法得出鄂邑公主為漢武帝長女的結論。而且《史記》《漢書》都有記載,因為漢武帝無子嗣,淮南王劉安曾意圖謀反 ,因此不能斷定衛子夫首次懷孕生女兒時武帝已有女兒(否則淮南王無可質疑漢武帝的生育能力)。
公主的母親可能姓蓋,類似竇皇后的女兒稱為竇太主、衛皇后的女兒稱為衛長公主、漢簡二年律令中李公主、申徒公主、榮公主、傅公主等史書不見載而以母姓稱之的慣例,鄂邑公主也被稱為蓋主。
公主的丈夫是誰也不確定。他可能是第三代蓋侯王受。根據《史記》的記載,鄂邑公主嫁給了父親漢武帝的表兄蓋侯王偃。但從年齡和輩分上看,公主不大可能嫁給自己的伯父。而且《漢書》已明確記錄蓋侯王信的兒媳婦即王偃之妻是江都王劉建的妹妹劉徵臣(建女弟徵臣為蓋侯子婦),所以鄂邑公主的丈夫不會是第二代蓋侯王偃。根據《漢書》記載,公主嫁給第一代蓋侯王信的孫子王受,二人才在年紀上相配。但第二代蓋侯在兩本史書中名字不同。按照王信封侯二十五年后去世推算,第二代蓋侯承襲侯位應該為《史記》記錄的元狩三年,而不是《漢書》記錄的元光三年。第三代蓋侯承襲侯位的時間沒有記載。第二代蓋侯承襲侯位僅八年后,王受的蓋侯侯位即被免除。但無論是第二代、第三代蓋侯姓名究竟是什么,公主夫婿的祖父都是王信。但公主有一兒子,名文信,卻與他的祖先重名。這在注重避諱、注重孝道的西漢人看來是非常不孝的,無論是避名諱、避嫌名、還是避家諱,都不可能出現子孫與祖先同名不避諱的情況。因此,公主兒子“文信”與其曾祖父“王信”的重名便難以解釋。因此,公主的丈夫可能是第四代樂成侯丁義。而居延漢簡中記載的丁子沱是公主與丁義的孫子。按照《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丁義從西漢建國到元鼎年間仍保有爵位,功臣中排名四十二封侯,兩千四百戶。因此樂成侯便有娶公主的資格。元鼎二年丁義承襲侯位。元鼎四年樂成侯以天子女婿身份得以見天子、推薦欒大(《孝武本紀》載“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鄂邑長公主的食邑、一個兒子、一個孫子、一個孫女以及個人生活的一些方面卻是可以確定的。
鄂邑公主的封地鄂邑,位于江夏郡。江夏郡,屬于荊州,根據相關史料,可以知道當時是荒涼貧困的地方。而衛長公主和陽石陽石的封地在東萊郡,夷安公主的封地在高密國,諸邑公主的封地屬瑯琊郡,這些都是齊地,齊國的富庶,主父偃說得最明白:“齊臨淄十萬戶,巿租千金,人眾殷富,鉅于長安,非天子親弟愛子不得王此。”而石邑公主封地屬于常山郡,趙地。而趙地也是許多諸侯王王國的封地所在,是交通要道。相比武帝其他女兒,鄂邑公主的封邑鄂邑最差。
好在漢昭帝登基后,文獻記載鄂邑長公主曾得到三次較重要的“益封”,其中的一次,也是文獻記載中最后一次益封在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春,因鄂邑公主“供養勞苦,復以藍田益長公主湯沐邑”,這里明確記載湯沐邑在藍田。
鄂邑長公主有一個兒子,名叫文信,一個孫子,名叫譚,一個孫女為河間王后。
漢昭帝即位時年僅八歲,因為母親趙婕妤被漢武帝賜死,當時鄂邑公主作為漢昭帝唯一活著的姐姐,便在宮中撫養、照顧漢昭帝,漢昭帝即位當天便封鄂邑公主為鄂邑長公主,并對鄂邑公主多次益封爵邑。
鄂邑長公主在夫婿死后,愛上平民丁外人。鄂邑公主和丁外人私下相好,漢昭帝和大將軍霍光聽說此事,并沒有破壞鄂邑長公主的“愛情”,干脆下詔命令丁外人侍奉鄂邑長公主。
公主有了丁外人是幸福的,卻也因為丁外人而不得不自己中止了自己的生命。事情得從皇帝弟弟的婚配說起。鄂邑長公主挑選了周陽氏的女子送進宮來,把她許配給漢昭帝,觸動了霍光的女婿上官安的心事,因為他有一個女兒與漢昭帝年齡相仿。他先勸說岳父霍光把女兒送進宮去。霍光認為外孫女還小,就沒有答應。上官安平時和丁外人很要好,就去勸說丁外人:“聽說長公主要挑選女子進宮,我的女兒容貌端正,如果能趁長公主選女入宮的機會進宮做了皇后,我們父子(上官安和她的父親上官桀)在朝廷為官,又有椒房(皇后寢殿名稱)為倚重,就全靠你成全了。漢家的舊例是讓列侯娶公主為妻,你現在已經有了長公主,還擔心封不了侯嗎?”丁外人十分高興,把這件事告訴公主,公主認為很有道理,就下詔召上官安的女兒進宮做了婕妤,幾個月后就被立為皇后即上官皇后。上官安也被封為騎都尉。后來又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封為桑樂侯。霍光有時休假出宮,上官桀就進宮代替霍光處理政事。
上官桀父子很感激鄂邑長公主,就請求按照國家以前只有列侯與公主配婚的慣例,將丁外人封侯,但霍光沒有同意。他們又為丁外人求取光祿大夫之職,這樣就可以得到昭帝的召見,再次被霍光拒絕。長公主因此就對霍光非常怨恨。而上官桀、上官安因為幾次為丁外人求取官爵沒有成功,也感到很慚愧。且上官桀與霍光同為輔政大臣,不愿霍光獨攬朝政。燕王劉旦也認為自己是是昭帝的哥哥,卻沒有繼承帝位而抱有怨恨之心。還有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議設立酒類專賣、鹽鐵官營的制度,為國家增加了財富,桑弘羊便居功自傲,打算為自己的子弟謀得官職,卻沒有如愿,他也怨恨霍光。
于是,鄂邑公主、上官桀、上官安以及桑弘羊、燕王劉旦這些有共同怨恨的人一同設謀,陰謀除去霍光,另立燕王劉旦為帝。事情被發覺,霍光將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人及家族全都誅殺了。
鄂邑長公主、燕王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