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腰腰金融 作者:金腰子
在2015-2017年,銀行紛紛進入從電子銀行向網絡金融的轉型期,隨后除網金以外的各個部門也相繼開始擁抱互聯網,確切的說從2014年開始,銀行已經開始在自建場景或直銷銀行領域深入探索,那個時期,互聯網雖然已經進入下半場,但還是留給了市場很多的遐想空間。
銀行也普遍認為互聯網市場中應有一席,來為金融在新時代的逆襲留足空間。
不過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遠超大家預期,互聯網增量瓶頸的出現顯得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伴隨幾輪場景的重組洗牌,各類場景的龍頭企業或獨角獸企業相繼產生,大的機構服務要么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要么基本越過了盈虧的平衡點,而流量也不再關鍵,因為用戶的可用時間已經被瓜分殆盡,剩下的新興機構,難以長期滲透至人們的生活習慣中,自然也就難以持續抓住用戶的時間。
“補貼,買來用戶短暫的時間,沒有補貼,用戶時間流走”,也就成為了包括銀行在內很多機構在互聯網大勢中苦苦掙扎的應對方式。
在這種艱難的市場環境下,銀行仍然在努力追求“場景”,追求高級的“生態”,為的就是建立一種能夠與客戶或用戶長久連接的方式,但是這樣的場景與生態,真的還是5年前我們所理解和所需要的“場景與生態”嗎?
或者說,今天的場景與生態的構成要素,還是我們心中的那個答案嗎?每個人的答案又真的一致嗎?
至少到今天,我仍然發現,大家對場景與生態的理解各不一致,但類別卻很相似,仍然如當年一樣,把場景與生態歸結為產品或是渠道的變型。
獲得場景,就獲得了用戶粘性,這個判斷近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但是搭建了場景平臺與獲得場景并不能劃等號,開展場景合作實現功能嵌入也無法與獲得場景畫上等號,因為在場景與用戶的關系中間,銀行的角色定位實在非常弱化,銀行在場景中能夠形成的運營效果也實在有限。
這不是銀行本身的問題,也不是場景的問題,而是因為人在面對場景時行為習慣的決定力在不斷強化,你能改變場景的樣子,卻很難改變人的原始需求,以及與原始需求相匹配的頑固的習慣。
今天的場景遍天下,場景真的還能“獲得”客戶嗎?客戶在場景中開了一個電子的賬戶,完成了一筆附帶權益的支付,留下了一個客戶的手機號,還能夠定義為“獲客”嗎?到底什么才是“獲得”了客戶?
這樣的問題恐怕需要再自我拷問一遍了。如果我們還是以自我認知的方式去考慮獲客,那么銀行對客戶的獲得乃至對業務的獲得,可能隨時會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畢竟對大眾來說,沒人愿意再被獲得了,大家只看是否氣味相投,彼此順眼。
說回生態,如果對場景的認知都變的如此艱難,那么生態的概念就顯得更加模糊了。
生態有大有小,但生態與場景的訴求并不一致,場景還只是滿足人們特定的需求,帶有一種即時性,而生態追求的是共生與循環,質疑中長期的多方的互利共生,生態的構成主體一定是利益(養分)上的循環。
舉個簡單的例子,銀行、廣告公司、內容創作公司、合作商戶或企業、用戶、媒體平臺可以共同構成一個小型的生態。
銀行激勵內容創作公司產出內容提升內容運營效果,廣告公司為內容創作者提供價值變現的空間,合作商戶或企業提供聯合推廣的成本,用戶與內容交互為銀行業務獲得新的數據,媒體平臺實現用戶流量的持續引入。在此基礎上,可能內容的審核公司會加入,專業的設計服務公司會加入,技術公司會加入。
各方各有各的利益訴求,各有各的業務循環,小的業務循環連成了大的生態循環,更多的場景、更多的角色,更多的用戶類別加入進來,互相促進,共同推動用戶交互的增長,從而不斷創造價值,實現生態的自行生長。
我一直不太認可所謂的“行業生態”,因為行業更多的是產業鏈條的串聯,線性的關系更強,而生態則更立體,價值創造的方式更多樣。
銀行的生態夢很美好,而生態的構建很多時候就需要遵循自然的法則,尊重“成長”的邏輯,生態的建設如果過分追求大規模企業級的發展起點,就勢必要有更多的人為干擾機制作為供給,否則就可能像城市中的鬼城,或人造器官的移植,雖然藍圖很美,卻很難真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處理不好大概率會有極強的排異反應。
數字化加速彌合了信息的不對稱,也加速抹平了很多本應存在的差異與特性,這是一個流量遍地皆是,服務唾手可得,同質化服務層出不窮,用戶行為習慣頑固又懶惰的數字化時代。
今天的場景,或許已經不再是由那些“物理屬性”很強的需求構成,更多的是由“人”的屬性構成,因此場景更需要依靠打動人心的溝通來建立。
今天的生態,也或許不再是由場景的堆疊,或者產業鏈條的連接構成,更多的是由不同的“商業/社會訴求”拼合連線而成,更建立在那些與你我密切相關的小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