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緬甸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鄰國,緬甸也有著悠久的歷史,1044年正式形成統一的國家,先后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緬甸在歷史上被納入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級別為十年一供。近代隨著大清的衰落和英國對東南亞地區的殖民活動,英國在殖民印度的同時,在1824年至1885年,先后發動三次英緬戰爭,將緬甸納入英屬印度的版圖,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英國入侵緬甸后,大清作為緬甸的宗主國曾命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政府表示抗議,但是弱國無外交的法則體現的淋漓盡致,英國政府直接無視大清政府的抗議。
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英緬戰爭,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但緬甸對中國仍照往例,每十年一貢。至于中緬邊境未定界,應由兩國會商勘定。
英國在征服緬甸以后,對于清面之間的撣邦、佤邦、克欽邦等民族地區展開征服,再加上1941年英國借中國抗戰急于修建滇緬公路之際,英國以關閉公路為威脅,迫使國民政府在阿佤山地區劃定對其有利的邊界線,將部分班老、班洪地區劃給緬甸。但是在當時,英國將除了撣邦的上緬甸劃定為規劃區,即無須議會通過法律,總督可自行頒布行政法令直接管理的地區。眾撣邦仍然由撣族土司們統治,不隸屬緬甸本部。1920年3月,撣邦土司接受了建立撣族聯邦的計劃,撣族聯邦是與緬甸本部同級別的行政區,由總督直接管理。1925年,改名為撣族聯邦行政區,為撣族聯邦專員所管轄,專員駐東枝。
1947年,緬甸地區各邦為了向英國爭取獨立,撣邦、佤邦、克欽邦等邦領導人同緬甸總督執行委員會的代表簽署彬龍協議。協議簽署的目的是,聯合緬甸本部以及撣聯邦、克欽邦、欽邦等少數民族地區,從英國殖民者手中爭取獨立。《彬龍協議》的原則在1947年9月24日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彬龍協議》的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政治中享有充分自治,并且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享有民主國家公民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和特權。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也就是從此時起撣邦、佤邦、克欽邦等在清代和民國時期原屬于中國的領土并入了緬甸。
1960年,中緬雙方協商劃分邊界線,本來名義上屬于中國的果敢、佤邦、小勐拉、南坎、木姐等地,正式劃入緬甸撣邦。
但是緬甸獨立以后,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建立軍人政府,否決了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并對少數民族實行緬甸化的同化政策,致使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在撣邦、佤邦、克欽邦等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多支地方民族武裝,撣邦內的民族武裝主要有6個,分別是:果敢同盟軍、佤聯軍、小勐拉軍、德昂軍、北撣邦軍、南撣邦軍等;克欽邦內的民族武裝主要有克欽新民主軍、克欽獨立軍等武裝組織。
緬甸民族武裝為了爭取更大的民族自治權,同政府軍進行了長達50年的武裝斗爭,導致這些邦長期的戰亂。近些年,雖然局部還有戰亂發生,但是大部分的民族武裝同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當然緬甸政府承認這些民族地方的自治權,并給民族武裝劃定治理轄區,以“特區”形式存在各邦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