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小兒之病,古有啞科之稱。兒童臟腑清靈,無七情之擾,若常可一診而愈。
中醫學對小兒年齡分期有許多論述,《靈 樞?衛氣失常篇》曾有“人年……十八歲以上為少,六歲以上為小”;唐代則指出十六歲以內為少,六歲以下為小;《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大小論》則指出:當以十 四歲以下為小兒治;而《壽世保元》更細致地區分為嬰兒、孩兒、小兒、齬齔、童子、稚子等。現代兒科分期為: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幼童期及兒 童期,本章收錄的兒科病案多為1~7歲的幼兒與幼童期的兒童。
(一)小兒所患疾病脾胃不和居多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古代醫家 對小兒的這種生理特點早有論述,如《靈樞?逆順肥瘦篇》云“嬰兒者,其氣脆血少氣弱”;《顱囟經?病證》提出“孩子氣脈未調,臟腑脆薄,腠理開疏”;《諸 病源候論?養小兒候》“小兒臟腑之氣軟弱”;宋代錢乙認為小兒“肌骨嫩怯”、“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清代吳鞠通則稱小兒為 “稚陰稚陽”之體。小兒無論在物質基礎還是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而脾胃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小兒形體的充養依賴于脾 胃功能的健運。同時,小兒發育迅速,生機旺盛,小兒生長發育的過程是陰充陽長的過程,對營養精微需求較成人相對為多;但小兒脾胃薄弱,飲食稍增,即易引起 運化功能失常,故小兒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運化力弱,易發生脾胃疾病。兒科常見病不外風邪外感與內傷飲食兩大類,疾病經常侵犯的臟腑則是肺與脾胃。 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食積停滯;氣血乏源,則衛外不固,易患外感。所以小兒疾病以脾胃不和居多。
1.脾胃不和,痰食內生
《金匱要略心典》云:“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則化而為痰;水入而脾不能輸其氣,則凝而為飲,其平素飲食所化之精津,凝結而不布,則為痰飲。”可見,水濕不能運化是產生痰飲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在臟腑方面,則與脾胃的關系最為密切。
脾和胃是一臟一腑,太陰脾與陽明胃是相互協調的,胃主納谷,脾司運化,是全身營養供給的來源。脾為濕土,喜燥而惡濕,過濕則脾困;胃為燥土,喜潤而惡 燥,過燥則化熱。胃主納,故胃宜降則和,脾司運,故脾宜升則健。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濕一燥,一升一降,是對立的統一,而又相輔相成。脾胃健運,受納良 好,飲食就能化為精津而充實人體的需要;如脾運失健,胃納失和,則食聚為積,津停為痰,痰食內蘊,更阻礙了脾胃的運化,形成惡性循環,影響生長發育。
2.消化不良,責之脾胃
小兒脾常不足,消化吸收功能較差。易為飲食所傷,脾氣傷則清氣不升,胃不和則濁陰不降。所以脾胃不和可直接導致積滯、嘔吐、腹瀉、疳證等消化系統的病 證。脾胃受傷的常見原因有兩個:一是飲食不當,進食過度。小兒往往飲食不能自節,家長又有“多食則體壯”的錯誤觀念,導致過度喂養,食聚中焦,可發生厭 食、嘔吐、腹脹、腹痛等癥,二是飲食偏嗜。張從正的《儒門事親》中即有“過愛小兒反害小兒”說及“今人養稚子,不察腸胃所容幾何,但聞聲哭,將謂饑號,急 以潼乳納之兒口,不吐不已,及稍能食,應口輒與”。現今家庭多為獨生子女。家長溺愛過度,致使小兒養成偏食、挑食的不良習慣,長期可致食譜單調,營養缺 乏,脾胃薄弱,氣血乏源,小兒可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等證。
2.臟腑病證,脾胃有關
脾胃的健全與否,不僅是消化道本身的問題,而且與其他各個臟腑的關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治療其他如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方面的疾病,也要注意調理脾胃。
脾胃不和,痰食停滯,氣機失調,變證隨出。痰留滯在肺、胃、胸膈,以致隨氣升降,流竄各處,經絡四肢,無處不到,引起各種疾患。
肺主氣,脾主運。《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脾兩臟為“土生金”的關系,脾胃旺則能將精氣、津液上輸于肺而肺氣暢;脾胃失和,痰食內停,氣機不暢,肺亦失宣肅,導致肺胃同病。這種情況在兒科疾病中較為常見。
小兒泌尿系統疾病,如腎炎、遺尿等也與脾胃不和有關,因腎與肺雖能主水與行水,但制水在脾。飲食不調,脾胃不和,脾失健運,制水無權,則水濕泛溢,形成 水腫,脾虛濕滯,濕蘊化熱,濕熱下注膀胱,可導致尿頻、尿急以及遺尿等泌尿系疾患。另外,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腎主藏精,精 血同源而脾腎同源,腎氣不固常可伴見脾氣不足。在調補腎之陰陽的同時,加入生芪與當歸,補益氣血,通過補脾以增強調腎之力,脾腎同治以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