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這么內向啊,要活潑一些,外向點,這樣你以后才能在社會上‘吃得開’。”
你聽過類似這樣的“諄諄教導”嗎?
我們的社會氛圍似乎越來越看重和鼓勵外向者的各種特質,看重行動速度、競爭和動力。
內向的人不愿參加聚會,即便去了也一個人待在角落,和周圍的氛圍格格不入。圈子太窄,人脈太少,這樣難成大事。
內向的人害羞,不善言辭,郁郁寡歡,只關注自己,不好打交道,還是去交外向樂觀的朋友吧。
內向的人不適合做領導,雖然你能力出色,但是性格內向,員工不一定服你。
比起熱愛社交,內向特質更容易被認為不好的、有問題的、需要改。
內向性是一種氣質,它不同于害羞或孤僻的性格特征,也不是病理性的問題。
摘掉“有色眼鏡”,重新好好審視內向特質,我們會發現內向特質的優勢常常被忽視掉了。
1.汲取能量的方式
內向者的能量來自于內心的想法、情感和觀念,他們是能量的貯存者。外在世界輕易就能讓他們感到過度應激,有一種能量超載的壓迫感,對他們進行消耗,這種感覺有時類似于焦慮感或麻木感。
然而,內向者也有人際社交方面的正常需要,但是他們需要平衡獨處時間和社交時間,避免能量被榨干。懂得平衡能量的內向者,擁有獨立思考的毅力和能力,能夠深入思考并富有創造性地工作。
而外向者最明顯的特征是他們被外部世界驅動。長時間的閑逛沉思獨處,或者只和一個人長期相處,都會讓他們感到缺乏刺激。
無法和人們或外在世界產生聯系的時候,外向者就會感到孤獨,甚至產生精疲力竭的感覺,放松休息對他們來說反而會更難。
2.感受外界刺激的需求
內向者更喜歡去了解自己的體驗他們也許很喜歡和人相處,但是在和人交談過后,他們就會想退出去休息或讓自己透透氣。因為過多的刺激會讓內向者的大腦想暫時“關閉”,需要休息以減少接觸到的刺激。
而外向者喜歡多種多樣的經歷,他們越是覺得內心缺少刺激,就越迫不及待的渴望自己充滿能量。外向者的休息則是為了去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
3.獲取知識和經驗時的廣度和深度
一般來說,內向者偏向深度,他們限制經驗的數量,但是會深入體驗他們,內向者專注于少而精,他們喜歡深入探討話題,追求質更勝于量。
外向者更喜歡廣度,多種多樣的朋友和經驗,對所有的事情都了解一點點,是個博學家。多樣性會讓他們很興奮,精力旺盛。
如果你具有更多的內向特質,它是你天然的支點,不要刻意把自己改造或者包裝成為外向的人。
內向特質不是問題,它也很好。
你越能欣賞自己的內向特質并且享受它,就越能熱切地自我接受、理解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