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此章經文分為三段。
第一段經文: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老子看見一只鳥在飛翔,翅膀一張一合。老子知道這是道的顯現。國運昌盛,人間太平在于一張一合之間。老子思想是“不欲盈”,張顯示“盈”的后果。
世人以得為利,老子以失為利。張、強、興、與四相皆是得,都是世人追逐的對象,卻不知道四得背后隱藏著四失。人類文明的興盛與衰落就在鳥的一張一合之間。對于大宗師,無處不是道。
此章要明了是老子以鳥的一張一合來啟迪世人,不要只見其張,不見其合。“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五十八章)深入此理,世人見利則如見害,見強則如見弱,見興則如見廢,見與則如見奪。世人雖然知道盛衰之理,但不肯行持。
莊子說:“嗜欲深者,其天機淺。”嗜欲深者,實在是天之廢物,既不能濟人,又不能自濟。自己的欲望都無法戰勝,是最無能的人。
王弼注:“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此注似未確。
“因物之性,令物自戮”就是讓敵人(物)自取滅亡。俗語說:“上帝欲令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王弼此注有點類似。
河上公注:“先開張之者,欲極其奢淫。先強大之者,欲使遇禍患。先興之者,欲使其驕危也。先與之者,欲極其貪心也。”這個注解受到《孫子兵法》的影響,似乎大宗師是在用兵法。但《道德經》不是兵法,不是“詭道”。
《孫子兵法》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計篇》
孫子說:兵法是詭詐之道。將領善戰而示之無能,準備出擊示之已經放棄,接近敵陣示之還很遙遠,距敵很遠示之離敵很近。用利益誘敵深入,顯示卑下以驕敵,調動安逸的敵人使其疲憊,用離間計使敵人內部猜忌,在敵人毫無準備時向其突然發起進攻,在敵人最意想不到的地點發動攻擊。這些就是兵家的制勝密道,不可以傳授給別人。
孫子是齊國人,曾經與伍子胥一起為吳王闔閭(公元前505)戰勝楚國,是著名的軍事家。孫子兵法深受老子此段經文的影響,但絕不是老子思想的原意。
作為軍事家,從老子此段經文悟出兵法之要,這本來很正常。但后人受《孫子兵法》的影響,并以《孫子兵法》來注解《道德經》,造成對此段經文就是誤解。尤其“兵者,詭道也”一句,無形中加在老子思想身上。
愛因斯坦發現質能定律導致了原子彈的制造,但反誣愛因斯坦是核戰爭的罪魁禍首,那決不公正。任何科學發現都會被誤用,但不能說科學發現就是惡意的。
作為軍事家,孫武是偉大的,打敗敵人是軍事家的使命。因為軍事勝利對于國家極為重要。所以孫武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武說的很透徹了。孫武又說:“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孫武深受老子影響,把“主孰有道”,戰爭是否正義作為勝負的重要因素。
《孫子兵法》一開始就提出戰爭的五要素:“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天地將就是道天地人的軍事用法,可見老子的四大理論多么重要。
孫武對道的解釋是:“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戰爭不是國君一人為了私利的戰爭,而是國民共同的生死存亡的戰爭。如果把戰爭看成是君王或主將個人的戰爭,把士兵看成是替死者,這就是無道的戰爭。
把陰謀論的惡名強加于老子和《道德經》,一是出于誤解,一是處于曲解。孫武學習《道德經》運用于軍事理論,中華醫學運用《道德經》和道家氣本論于醫學,這本來很正當。醫學是仁慈的,軍事不免是殘酷的。軍事的殘酷性決定了“兵者,詭道也”。但《道德經》是濟世救人的圣典,二者不可不作區分。
老子知道正義戰爭是不得已的(三十一章),戰爭中面對的是魔而不是可救之人。世人都是可救的,不應該以對待魔的辦法來對待不善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是后世的俗語,道是與魔作戰,而不是與人作戰。
老子是慈悲的,所以是反戰的。即使在正義的戰爭(被迫的戰爭)中,老子還是告誡:“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三十一章)為敵方陣亡者舉行葬禮,安慰他們的靈魂,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極為崇高的思想。
《道德經》每一個字都推動著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一步一步,那怕十分艱難。老子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六十九章)就是說不敢主動挑起戰爭,不敢為了奪取土地而發動戰爭。
老子首先提出了哀兵必勝的道家戰爭理論,“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道義在我,哀兵必勝,因為是同仇敵愾。老子贊同的是道義在我的戰爭,同仇敵愾的戰爭。這個世界最終必將消滅戰爭,恢復和平(安平泰),但現在還會有戰爭。
老子此段經文在于用“福兮禍所伏”的逆向思維,用鳥飛行時的一張一合這個動作而說法,使世人不要耽著眼前利益。學習者不要被《孫子兵法》的“兵者,詭道也”一語引發聯想,錯會經義,把濟世救人的《道德經》也領會為“詭道”。
鳥飛行時翅膀一張一合,這是眼睛看得見的。但后面強與弱、興與廢、與與奪的閉合關系是眼睛看不見的。張與合是閉合關系,萬事萬物都是閉合關系。利與害、福與禍都是閉合關系,欲得其利,必受其害;欲得其福,必受其禍。世人不知道禍福利害的閉合關系,以為自己一定能夠占據有利有福的一極,讓他人占據有害有禍的一極,這是妄想。
圣人早就看的一清二楚,所以超越禍福利害,“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五十六章),達到玄同得一的永恒妙境。從鳥飛行的一張一合的中,老子告誡世人不要陷入利益陷阱,超越利益就是超越禍害。超越利益禍害的人才是真人,陷入利益之中的是假人。超越禍福利害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墮落禍福利害陷阱的人是可憐人。
是謂微明。
此中道理不是一眼就明白的,只有修道者才能徹底明白。世人誤入禍福利害陷阱,圣人超越了禍福利害陷阱。圣人“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親疏利害貴賤是世人的六條繩索,圣人以慈悲心解開世人的六條繩索,獲得解脫。
這個道理微妙難識,所以老子稱為微明。微明者,雖微而明。微明之道,圣人獨知。凡夫要獲得幸福的人生,一定要向圣人學習微明之道。微明之道是無價之寶。
老子說:“道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道是微妙難識的,它是善人的傳家珍寶,也是不善人的依靠。不善人本來一條路走到黑,窮途末路,毫無解脫機會。但因為有微明之道,不善人終究獲得解脫。
老子給予后人微明之道,這就是甘露妙法,應該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