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曰: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p>
這一講,我們主要講用兵之法,用兵之法是什么?四個字,兵力原則。不是說誰的智商高誰能贏,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是誰的兵多誰能贏。
兵力原則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p>
“十則圍之”,如果你要打包圍戰,必須十倍于敵人的兵力。
因為你要四面包圍,圍得太薄還不行,對方一突圍就跑掉了。所以在外面還要再圍第二圈,第二圈的半徑更大了,需要的人也就更多了。所以你隨便一算,就需要十倍的兵力才夠。
“五則攻之”,如果要打進攻戰的話,需要五倍的兵力,因為防御容易,進攻難。
克勞塞維茨說過,防御是較強的作戰形式。這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比如斯巴達三百勇士在溫泉關迎戰波斯十幾萬大軍,殺了兩萬人。
“倍則分之”,就是說現在我們的兵力是敵人的兩倍。
兩倍我打他總沒問題吧?孫子認為最好我們把對方分割成兩段,一段一段地吃。因為把對方分割成兩段之后,我就是用四倍的兵力去打進攻戰了。
“敵則能戰之”,雙方的兵力差不多,撞上了我也可以一戰,不輸給他。但是如果我提前來安排籌劃怎么打,我一定不會用相等的兵力去跟他打,我要研究怎么形成優勢兵力,再跟他打。
“少則能逃之”,如果我們兵力比他少,趕緊跑。這就是毛主席說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趕緊跑,不丟人。
“不若則能避之”,如果跟對方兵力差距比較大,那不能等對方發現了再跑。我早早地就躲得遠遠的,不讓他發現我在哪兒。
以多勝少
所以《孫子兵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我們很多人老是幻想以少勝多,花小錢辦大事,四兩撥千斤。這都是一廂情愿,屬于很小概率的事,通常是不行的。
兵力原則要以多勝少,但是我們怎么能有比敵人更多的軍隊呢?雙方的軍隊兵力都差不多怎么辦呢?這個時候就要靠行軍,靠運動,在局部形成優勢。
這就是毛主席說的,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靠來回地穿插扯動,把敵人給扯散了,然后我集中到一堆,抓住一股吃掉,一會兒又抓住一股把他吃掉,所以戰爭還是實力的決斗。
如果說兵法有第一原則,那肯定不是兵不厭詐,而是兵力原則,以多勝少。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里面說了這么一段話,他說:
“戰爭的原則是兵力原則,似乎人人都同意。但他們真的同意嗎?我看未必。你去看看戰史就知道了,戰史里面對河流山川,戰略、戰術都講得很詳細,偏偏就是不怎么講雙方動用了多少兵力?!?/p>
為什么呢?因為大家都喜歡講故事,喜歡聽傳奇。
就像我們現在講營銷案例,都講策略多么精準,創意多么精彩,分析了一大堆但是就是沒講一年投了四個億的廣告費。如果沒有這四個億廣告費的兵力原則,前面的所有都白費。
克勞塞維茨說:
一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就足以打敗任何優秀的將帥。
秦國滅楚
我再通過一個案例,給你解釋兵力原則的重要性。秦王召開軍事會議準備滅楚,秦國大將王翦非得要六十萬兵,差不多全國軍隊都得交給他了。
秦王覺得這要價也太高了,就問另外一個將軍李信,說李將軍要多少兵?。坷钚耪f二十萬足矣。這就把消滅楚國的重任交給了李信。李信和蒙恬兩員大將就帶了二十萬兵馬伐楚,然后大敗而回。
秦王這回服了,去找王翦道歉。王翦的條件還是不變,六十萬兵。最終王翦率六十萬秦軍,完成了滅楚的大業。
兵力原則在經營上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我經常講一句話:“所有的增長都是投資拉動?!?再好的主意,沒有投資,你什么也干不成。那什么樣的投資呢?就是要壓倒性的投入。
我們做任何事情,要么是壓倒性的投入時間,要么是壓倒性地投入金錢,多數情況下是時間和金錢都要壓倒性地投入才能成功。如果想要花小錢辦大事,想要四兩撥千斤,那就是自欺欺人。
投入越大,風險越小
總結兵力原則,我們就說八個字,投入越大,風險越小。
《孫子兵法》的前三篇,就是《始計篇》《作戰篇》和《謀攻篇》就快要結束了,前三篇是兵法的頭腦,講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和戰略的觀念。孫子在這里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
第一,總結將領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
第二,總結國君面對軍事應該什么樣的態度;
第三,提出了《孫子兵法》里面的那句名言,叫做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里附上這一部分原文)
孫子曰:“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p>
將帥和國家君主的關系,應該如同輔木和車輪一樣,緊緊相依。如果這是一輛戰車,將帥就是君主的輔佐和棟梁,兩者關系如果團結緊密無間,國家一定強盛,戰車就能滾滾向前。如果相互之間有空隙,將領和國君配合不當,國家一定會衰弱,戰車也會傾覆。
所以這是國君和大將都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可以說是國家軍事問題之本。
作為一個國君,要注意自己不要傷害了自己的軍隊,最后還給國家帶來災難。國君的注意事項有三條:
第一,你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前進,卻硬要叫他前進;不懂得軍隊不可以后退,還非要撤退,那就是束縛住了軍隊的戰斗力,軍隊因為你的指揮就變弱了。
第二,你不懂得軍隊內部的事情,還要去干預軍事的行政指揮,這就會使士兵迷惑不解。你在相隔很遠的朝廷里面下命令,下面怎么運轉的你其實并不知道。
第三,你不懂得軍隊的隨機應變,還要指揮作戰?,F在我們要讓聽得到炮火的人去負責指揮。你遠遠在后面根本看不見部隊,還要遙控指揮,這就會擾亂軍心,自找失敗。
五條知勝之道
孫子最后又總結了“知勝有五”,有五條知勝之道,兵法最重要的就是知勝。
哪五條知勝之道呢?
第一,“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這就是我們《計篇》講的內容,知道能不能戰,不能戰的就不要戰。能夠知道可以戰,還是不可以戰,這是一個勝道。
第二,“識眾寡之用者勝”。多少兵?大兵團、小部隊分別怎么用?你如果懂得了運用不同規模的部隊,就能勝。
第三,“上下同欲者勝”。第一篇就講過,“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人民和君主上下同意,上下一心,則能勝。
第四,“以虞待不虞者勝”,就是有準備地去打那個沒準備的能勝。
第五,“將能而君不御者勝”。國君要注意你會危害軍隊的三個毛病,如果將領很有才能,而國君又不在后面瞎指揮,就能勝。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p>
知彼知己,既知道敵人,也知道自己,那就百戰百勝。如果不知道敵人,但是還能夠了解自己,那就一勝一負。如果既不知道敵人的情況,又不能認識自己,那就每戰必敗。
小結
我們學“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運用到我們平時經營工作里面,容易有兩個誤區:
第一,知己知彼,“彼”是誰?
“彼”是競爭對手嗎?你天天研究競爭對手,結果忘了顧客。
第二,重點不是知彼,而是知己。
我們老想著知彼,卻沒想到我們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不知道別人,而是不知道自己。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夠認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