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李撒歡「唯一作者」
最近有一部大火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剛獲得了戛納金棕櫚大獎。
里面窮人一家的爸爸金基澤的心態轉變,給人印象非常深。
在影片的一開始,他是一種隨遇而安的狀態。比如,他們一家折披薩盒子,結果收的人說,其中四分之一都不合格。
結果大家都看向金基澤。然后他則裝作沒看見。就因為折的不好,要扣掉一成的錢。
于是媽媽、哥哥、妹妹都圍繞著收盒子的人理論扣的太多了,然而金基澤偷偷躲在房子里看著他們。
另外,金基澤的嗅覺明顯有問題。
當殺蟲劑被噴到屋子里的時候,其他人都被嗆的不行,急著關窗子。結果,他卻像沒事人一樣,依然疊盒子。
所以,后面幾次提到味道,都給了金基澤去嗅自己身上衣服的特寫。這里體現的不是現實中的味道,而是他心理上的變化。
從最初開始無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狀態,比如看到酒鬼在他們窗前小便,妹妹說出去吼吼他,結果,爸爸說不要啦。
到后來當上了樸社長的司機以后,明顯金基澤的自尊開始提升,當酒鬼再次跑來小便時,金基澤果斷出手制止。
然而幾次被樸社長一家歧視「味道」,他的自尊進一步升級產生沖突,在最后的恐懼氛圍中,激情殺人,殺掉了樸社長。
自尊心一步一步,從弱小到強大,最終變得失控。
三位心理學家謝爾登·所羅門、杰夫·格林伯格和湯姆,提出了一個理論,自尊是用來幫助我們管理對于死亡的恐懼。
當我們覺得生命有價值有意義的時候,我們就不會焦慮生或死的問題。
而自尊就是讓我們感覺在一個有意義的領域,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參與者。
比如,愛德華·泰德·肯尼迪,他的三個哥哥全部殉難,成了英雄或者烈士。
對于死亡,泰德·肯尼迪有太多的認識。
后來他終生為弱勢群體而奮斗。為貧困人口、沒有享受保險的人口、老人、兒童、移民、難民以及其他所有被美國社會“遺棄”的人而戰。
即使后來被診斷得了腦瘤,他依然為推動國會確保全體美國人都能享受到支付得起的醫療保險而不懈努力。
面對死亡恐懼,我們會尋求更強的自尊感,追求意義。
如果自尊是我們人類應對死亡恐懼的機制,但是為什么自尊又會點燃暴力,甚至制造死亡呢?
因為自尊對我們是如此的重要,當另外一種世界觀體系挑戰我們信仰的一切,以及我們為之奮斗的一切時,我們就會釋放出被壓制的死亡恐懼。
在這時,人的本能就會貶低和否認別人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或者強迫別人接受我們的信仰,甚至進一步升級到消滅他們。
金基澤原來的自尊非常弱小。當得到了樸社長司機職位的時候,開的車又穩又好,開始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其自尊心是不斷在擴張的過程。
因此,當他試圖去問樸社長對于妻子的感情時,樸社長內心是非常不滿意的,覺得作為一個司機,問上司的私生活,已經有點越界了。但是沒有明說。
一直到在生日宴,扮演印第安人的金基澤又不知趣的說起來,畢竟你愛她。
這句話讓樸社長徹底爆發,非常不客氣的說,你把今天當做加班,把這當做工作就好。
金基澤的自尊心已經膨脹到了樸社長的心理邊界。但另一方面,樸社長一家對于氣味厭惡的行為又反復打壓著金基澤的自尊心。
索馬里有句諺語這么說:“屈辱比死亡更糟糕,在戰爭時期,言語羞辱比子彈傷害更大。”
當羞辱累積到一定程度,擊潰對方的自尊心盾甲時,會讓人喪失理智。
相當于擊碎了對方活著的意義。
而被羞辱的人會往往會選擇指責和消滅侮辱他們的人來恢復自己的驕傲和尊嚴。
當時人的狀態是一種非理性的,等到后來金基澤冷靜下來的時候,又不斷給死去的樸社長道歉。
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終身榮譽教授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中,提到了三個方法:
①覺醒體驗
指的是在生死之間領悟生命的真諦。
比如,前面提到的愛德華·泰德·肯尼迪,見過了太多的生死。
比如,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的親身經歷。
在二戰期間,弗蘭克被關押到納粹集中營長達四年。
當時他們一群人長途跋涉到達集中營,被喝令排隊站在一名納粹軍官面前。
這個軍官漫不經心的用手指頭指指點點,指向右邊,立刻就有一個人被拉到右邊站好。指向左邊,就到左邊排隊。
當時沒有人知道左右兩邊有什么不同待遇。
弗蘭克自己當時努力站直,看起來更精神一些。軍官看著他,甚至有些猶豫。
最終還是把他分配到了右邊。
晚上他才知道,那些被分配到左邊的人直接送進了焚化爐。
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弗蘭克一直非常珍惜活著的時間,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做有意義的事情。
也許是身邊人的離世,也許是看到現實中的災難,也許是被電影所觸動,都有可能讓我們有覺醒體驗,讓我們更加珍視活著的意義。
②波動影響
指的是,雖然我們的生命有限,但是我們的價值觀和舉動可以將生命以另外一種方式傳遞下去。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老師對于學生的教育等等。這種影響被稱為是波動影響。
亞隆舉了一個自己病人的案例:
在畢業30年后,她去參加中學聚會。結果,有位老同學激動的抱著她,感謝她在當年時無私的指點。這些指點不但改變了她的人生,還讓她女兒從中受益。只是她自己也想不起給過了什么指點,但是年少時留下的波動影響還在擴散。
比如,《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的中學教師基丁。
當時在上詩歌鑒賞課的時候,他讓學生們把整個序言部分都撕下來,教會他們用自己的眼光鑒賞詩歌,而不是教條的學習,某某教授的解釋。
基丁燃起了學生們內心中的渴望,學會發自內心的真情表達。
波動影響的核心在于,傳遞價值和意義。相比于構建在比他人強的自尊來說,波動影響更加強大和更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③親密聯結
死亡最明顯的特點是孤獨。
以至于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非常荒誕、殘忍的現象。比如,陪葬制度。甚至用活人殉葬。
這種愚昧背后,是人對于孤獨的恐懼,害怕自己獨自面對。
但是,減輕孤獨這種事情應該是活著的時候該做的事,而不是死后。
最好的做法就是建立親密聯結。
除了親密關系以后,社團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補充。
亞隆提到了一個即將離世的女士,講自己在治療團體中的體驗:
就好像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我獨自一人乘坐著小船漂蕩在港灣里,看見很多其他船只的燈光,我知道自己沒法到他們那里,也沒法加入他們,但是,看到這些燈光在海灣里躍動是多么令人安慰啊。
僅僅是感知到他人的存在和陪伴,就能他人帶來莫大的安慰。
要特別注意不要掉入到一些邪惡團體中去。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判斷指標,就是看對方是否總想要切斷你與他人的聯系,獨占你的關系網,產生病態的依賴。
不要輕易剝奪他人的自尊,否則會帶來強烈的反彈。
每個人自尊的程度程度不同,越強的自尊,被冒犯以后,反而不會產生巨大的情緒波動。越是脆弱的自尊,一旦冒犯,越可能會遭到對方極端報復。
比如,我們曾經看到搶奪公交車司機方向盤導致墜海的新聞。可能僅僅是幾句口角,就可以不顧所有人的死活,在那一刻情緒完全掌控了其行為。
自尊的背后其實是幫助我們面對必然到來的死亡恐懼。
相比于自尊,還有更好的三個方法:
①覺醒體驗,可能看一些生離死別的電影都會觸發我們對于生命無常的感悟。
②波動影響,你打算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
③親密聯結,我們需要跟自己認同的人建立聯系,手拉手一起面對這個世界。
真正的自尊是讓我們無畏死亡,而不是制造死亡。
我是李撒歡,一個追隨丁元英精神的學徒,用理性發動對基因和模因的叛亂。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