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乖一點啊,別太讓大人操心了。”
這是不少孩子都聽過的一句話。
似乎聽話乖巧一點,就能在少年時期一路開掛,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但做一個“乖”孩子,不一定是件好事。
前不久,某學校兩名初中女生,遭遇惡性霸凌。
不到4分鐘的時間,兩個女孩被另外兩名女子抽了36個耳光。
打人者毫不留情:“我今天就打你們倆了怎么著?”
而被打的兩位女生,除了委屈地問“我怎么你了你就打我”外,再也沒有別的反應。
沒有逃跑,沒有反擊。
或許是不敢,或許是習慣了受欺負,默默忍受欺辱的樣子,令人心疼且憤怒。
一位被打女生的媽媽說,事發后,孩子晚上睡覺時,都會驚醒哀求:“別打我別打我”。
惡時刻都在發生,做個乖孩子,真的有些“危險”。
01
“被迫乖巧”的孩子生活有多糟
說來有趣,在古代,“乖”的本義是“違背”,脾氣“乖戾”,不是夸“脾氣好”,是你說性情反常,有意違抗世俗常理。
如今,“乖”成了“聽話懂事”的代名詞。
但一輩子乖巧不反抗的孩子,要咽下多少委屈?
永遠是吃啞巴虧的那一個,永遠把別人的情緒放在自身意愿前面,即便利益受到侵犯,也不敢吱聲……
其實,困難之中,人有時并非真的“無助”,而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概念。
在動物實驗中,他將特定的聲音與電擊行為聯系在一起。
只要蜂音器一響,困在籠中的狗就遭到難以忍受的電擊,多次重復。
某次,實驗人員在蜂音器響后,沒有打開電擊器,就把籠子打開了。 結果,這只狗非但不逃,反而不等電擊開始,就倒在地上呻吟顫抖。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原本有機會主動脫險,卻被動地坐以待斃,因為它就是這么被“訓練”的。
這和乖孩子的行為模式驚人地相似:
遺忘了反抗的能力,下意識默默承受傷害。 以致逐漸失去了真實表達情緒、明確提出意愿的能力。 無法想象,那兩個被扇36耳光不敢反抗的女孩,曾經還有過多少次類似的經歷。
乖巧不是壞事,懂事也并不一定要靠受委屈實現;
但前提是,在孩子們的乖巧懂事里,必須有點鋒芒。
02
保護孩子更要讓他們學會自保
成為被霸凌者并不需要有什么特別的原因。
為人父母,更不能把所有孩子都預想成“天使”。
前不久,某學校流傳出一段視頻:
幾名學生一起踹一個小女孩,把腳放在女孩頭上踩。
隨后,這些學生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幾名小女孩,并脅迫他們跪下喊“爹”、“娘”。
青春期的孩子,心思時常像天氣一樣難以捉摸,有時不經意的一個動作、一件小事,就能夠讓某個人成為被群起攻之的對象。
法國心理學家麗茲·巴多里在其著作《安撫孩子的藝術》一書中指出:
有些孩子欺負別人時,并非完全為了給對方造成傷害;
而僅僅是想知道,被欺負的孩子底線在哪里。
你一味退讓,只會讓人把你當成可以隨意欺負的“軟柿子”。
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在第一次受欺負時,就用語言或行動告訴他們:“我不好惹”。
不是鼓勵以暴制暴,而是要有主動保護自己的意識。
一個人是否容易被當成“軟柿子”,最初可能取決于TA的體格、實力、背景、氣場。
但最終,決定一人是否“持續”被欺負的因素,卻是被欺負后的反應。
一味妥協不是美德,我們不鼓勵孩子欺負別人,但一定不能失去反擊的能力。
03
活得帶點鋒芒并不可恥
馬伊琍曾在直播中談及自己失敗的育兒經驗:
后悔把孩子教得太乖了!
女兒愛馬和幼兒園小朋友玩過家家時,別人總想當“媽媽”,讓她當“寶寶”,愛馬心里不愿意,她也想“媽媽”。
馬伊琍就建議說:“你可以和那個小朋友約定,讓你下次當媽媽,要讓她知道這樣是不公平的。”
沒想到愛馬回答:“我不敢。”
一句“不敢”,扎了無數家長的心。
過分嚴格的家教,可能教出了文明禮讓的孩子,也可能讓孩子再也不敢說一個“不”字。
有時候,“乖”可能只是假象,是壓抑自己真實喜怒哀樂后的“偽裝”。
不懂反駁,卻又疲憊不堪,最后只能配合表演,和父母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微博上,有人寫下這段培養“乖孩子”教育思維的控訴:
在她眼里,“乖”已然成了一種壓迫和限制。
所以想勸一勸父母們,別讓這樣的遺憾和悲劇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
其實這也并不難:
其一,允許孩子勇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哪怕聽上去不太好,或者有點“糟糕”的想法。
多一些自由成長的空間,少一點獨行專斷的否定,尊重孩子思維與視角的多元。
因為成長這條路,注定要通過不斷的探索與碰撞,才能打磨出更好的自己。
其二,學會讓孩子重視自己的真實需求,并真誠與大人們溝通。
太乖的孩子,往往很早就學會了遷就大人而壓抑自我。
想買的衣服玩具,想看的書籍動畫片,都“聽話”地沒買也沒看。
為了贏得大人的贊許,一味地藏匿真實的需求與自我,或許將來在其他感情中,也會“有口難開”。
其三,當孩子受到欺負時,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正當反擊。
據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校園暴力和欺凌》中的數據顯示:
受欺凌后,只有不到40%的孩子會選擇告訴成年人。
敢于說出事實來反抗的孩子,并不占多數。
《開講啦》節目中,主持人撒貝寧曾問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
“孩子被欺負了,你會支持他打回去嗎?”
得到的回答果斷又霸氣:“肯定會啊!”
活成一個“不好惹”的人,善良帶有鋒芒,這并不可恥。
正確的反抗,即是漂亮的自救。
越早亮明你的態度與底線,或許,越能讓你遠離深淵。